摘要:目的 探討和分析呼吸肌功能鍛煉對平穩(wěn)期肺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采用隨機數表法選擇45例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肺心病治療的患者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根據鍛煉方式的不同將平穩(wěn)期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25例觀察組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對剩余20例對照組患者不行功能鍛煉,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和分析。結果 持續(xù)訓練3個和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者膈肌活動度獲得明顯改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平穩(wěn)期肺心病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能夠使患者的生活質量獲得有效改善和優(yōu)化。
關鍵詞:呼吸機功能鍛煉;平穩(wěn)期肺心病患者;生活質量
作為臨床上非常普遍的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和致死率,該病的主要特征為氣流受阻,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困難、氣促、咳痰以及反復咳嗽等[1]。老年患者由于抵抗力和免疫力嚴重下降,病程通常較長,會對患者的肺生理功能造成直接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45例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肺心病治療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經臨床確診,合并代謝疾病、肝病、腎病和腦病的患者不納入本次選擇范圍[2]。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20例,觀察組25例,其中對照組女性占8例,男性占12例,年齡42~77歲,平均(59.3±4.2)歲,觀察組女性占11例,男性占14例,年齡44~86歲,平均(60.4±4.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不對對照組患者行功能鍛煉,具體如下。
1.2.1腹式呼吸 取患者半臥位,半屈兩膝,放松腹肌,在上腹部和前胸部放置兩手,然后指導患者緩慢吸氣,松弛膈肌,稍向上抬起腹部手臂,保持胸部手原位不動,行呼氣時收縮腹肌,可見腹部手有下降感。練習5~15 min/次,練習1~2次/d,直至患者養(yǎng)成緩慢而平穩(wěn)的腹式呼吸習慣。叮囑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時盡量避免用口呼吸,確保呼吸節(jié)奏緩慢而深長[3]。
1.2.2縮唇呼吸 指導患者以嘴呼氣以鼻吸氣,在行呼吸的過程中嘴唇應保持緩慢的呼氣節(jié)奏,將嘴唇收縮成哨狀,呼氣時間為2~3 s,吸氣時間約為2 s,略短于呼氣時間。為了取得理想的鍛煉效果,在行呼吸鍛煉時需要有效延緩呼氣流速并盡量使呼氣時間獲得延長,使肩部和頸部肌肉獲得充分放松,在使用鼻子吸氣時需要關閉嘴唇,防止呼吸深度過深。訓練10~15 min/次,5~10次/d[4]。
1.2.3呼吸操 主要包括坐、立和臥三種姿勢,行立式呼吸操作時需取患者站立位,分開兩腳使之與兩肩同寬,雙手叉腰進行呼吸,持續(xù)呼吸6次左右,將一手搭于肩部,另一手平伸并行上身旋轉,左右交替,持續(xù)6次左右。在肋緣部位放置雙手然后行吸氣,壓胸時持續(xù)呼吸6次左右[5]。雙手叉腰,抬高腿部,交替抬高6次左右,行抬吸復呼。行坐式呼吸操時指導患者于床邊或者椅上靜坐,雙手保持握拳狀態(tài),屈伸肘關節(jié)6次左右,屈吸伸呼。將兩手分別搭于同側肩部,旋轉上身,持續(xù)旋轉6次左右,旋吸復呼;壓胸時行呼氣,雙手抱膝時吸氣,持續(xù)交替6次左右;雙膝交替屈伸,持續(xù)6次左右,伸吸屈呼[6]?;颊咝信P式呼吸操時需要取仰臥位,將兩手保持握拳狀態(tài),持續(xù)屈伸肘關節(jié)4~8次,行屈肘動作時吸氣,行伸肘動作時呼氣。
1.3觀察指標 于訓練前以及訓練后3個月和6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問卷調查表分別對兩組患者的焦慮心理狀況、抑郁心理狀況、社會活動狀況以及日常工作能力等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患者生活質量越差,則評分越高,同時采用胸透方法進行膈肌活動度測定,并應用微量肺功能儀器行時間肺活量(FVC)、肺活量(VC)以及潮氣量(VT)、1秒率(FEV1%)進行測定。
1.4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訓練前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持續(xù)訓練3個和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訓練前肺功能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膈肌活動度影響比較 兩組患者訓練前膈肌活動度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者膈肌活動度獲得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對人類健康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的綜合指標即為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社會適應完善程度、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身體健康狀況等,對肺心病患者行生活質量指標評估,對于評價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7]。
對平穩(wěn)期肺心病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能夠使患者的呼吸方式獲得改善和優(yōu)化,從而加快患者肺活量的恢復和重建,對于改善患者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關系重大[8]。
對肺心病患者行長期呼吸肌功能鍛煉,能夠增強膈肌力量,使呼吸形式獲得改善,從而使患者的呼吸效率獲得提高,推動排痰順利進行,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應急能力獲得提高,從而增強患者的體質和免疫力,縮短減退肺功能的恢復進程。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不但承受機體痛苦,同時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限制或者減少了社會活動,會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信心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形成焦慮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治療和康復進程的順利進行。在對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的同時還需要對患者行健康教育,從而激發(fā)患者的康復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時糾正不良生活習慣[9],避免病情復發(fā)或者加重。
本次研究中,訓練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對平穩(wěn)期肺心病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功能,使阻力負荷獲得有效改善,優(yōu)化患者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呼吸機功能鍛煉對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32(7):127-128.
[2]劉穎,王穎,王鳳榮,等.呼吸機功能鍛煉對平穩(wěn)期肺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3,36(4):61-62.
[3]周萍,魏群.呼吸功能鍛煉與營養(yǎng)支持對老年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2,9(15):3186-3187.
[4]李家芝,李維,劉昀,等.呼吸機功能鍛煉結合散步對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0,48(19):134.
[5]潘瑞麗,郭愛敏,趙艷偉.呼吸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4):68-71.
[6]范廣平.呼吸肌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其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華西醫(yī)學,2009,8(2):49-50.
[7]楊鈞,高凌云,李世云.高血糖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影響[J].中國病案,2008,9(1):45-48.
[8]章璐,蔣玉宇,徐艷艷,等.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中的應用[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2,10(13):16-17.
[9]徐艷春.肺呼吸康復訓練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器患者的療效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3):3-5.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