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
中國人是最講究面子的,中國有一句古話:“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比藸幍倪@一口氣就是“面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聽到“給個面子”這句話。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面子問題大于天,下屬在自己面前畢恭畢敬,是有面子;人在鄉(xiāng)鄰之中說話有分量,是有面子。面子這么重要,對于那些不給面子的人,很多人都是懷恨在心的,恨不得將對方置于死地。
有人需要面子,也有人脾氣超級倔,就是不給別人面子。比如三國時期蜀國的東曹掾楊戲,這個人平時就不喜歡給別人面子。楊戲不僅不給同事和下屬面子,對于自己的直接上司,楊戲也是愛答不理。有道理的就贊成,認為有異議的,管你是多大的領導,楊戲照樣不給面子。
《資治通鑒》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丞相蔣琬與楊戲交談,話不投機半句多,楊戲聽了蔣琬的一番高談闊論之后,拒不作答,搞得坐在丞相椅子上的蔣琬非常尷尬。蔣琬是丞相,給面子的人居多,有些人見楊戲如此傲慢無禮,就對蔣琬說:“丞相您和楊戲說話,楊戲這人目中無人,恃才傲物,居然敢對丞相不敬,這種不與領導保持高度一致的人,應該把他清理出隊伍,貶到外地去做官算了?!?/p>
蔣琬聽了這個人的話,恨不得說“知我者莫若君也”。然而,蔣琬是一個明白人,他心想這些口口聲聲唯丞相馬首是瞻之徒,都是一些小人,他們不是給我蔣琬面子,而是給擁有權力的“丞相”面子,自己哪一天不做丞相了,他們也就不給面子了。蔣琬于是說:“人心各有不同。表面上順從而背后反對,是古人所誡的。楊戲若是贊賞我,則不是他的本意,若是反對我,就會顯示我的不對,所以他默然不答,楊戲?qū)嵲谑莻€痛快人。”
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也不喜歡給人面子,這個人就是東吳的徐原。當初,吳國的大司馬呂岱非常欣賞徐原的才華,認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提拔重用徐原為侍御史。徐原什么都好,就是有一張大嘴巴管不住,喜歡針砭時弊。即使是有恩于自己的呂岱,徐原也是有一說一,從來沒有考慮要給恩人一點面子。
呂岱有時出現(xiàn)失誤,徐原就直言進諫爭辯,這還不要緊,徐原還逢人便說呂岱的不是,搞得呂岱一點兒面子都沒有。有人告訴了呂岱,呂岱感嘆地說:“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你們所有的人都拍我的馬屁,讓我很難聽到一句真話,而他能夠大膽地指出我的錯誤?!毙煸罆r,呂岱哭得十分哀痛,說:“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從何處聽人指出我的錯誤?”
表面上看,無論是楊戲還是徐原,他們都不給領導面子,但實際上,楊戲不給蔣琬面子,那是給蔣琬最大的面子。為什么這么說?楊戲尊重的是蔣琬這個人,而不是蔣琬手中的權力;而徐原呢?他不給呂岱面子,但卻能夠讓呂岱聽到真話。在周邊都是一片溜須拍馬之聲中,能夠聽到一句真話,能說不是給面子嗎?這么看來,如楊戲、徐原這般不給面子恰恰是最大的給面子!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