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琛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微博、微信等新型媒體生成輿論、影響輿論的能力日漸增強,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zhàn)場,對各級宣傳思想部門創(chuàng)新宣傳工作、加強輿論引導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切實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必須立足互聯(lián)網領域的新變化,把握“微時代”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和新規(guī)律,用好“微”手段,做好“微傳播”,真正成為運用現(xiàn)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牢牢掌握網上宣傳工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學會“微”思考
我們已經步入以“秒”為計算單位的“微傳播”信息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環(huán)境、對象、范圍、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網上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渠道、載體和傳播方式呈現(xiàn)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點。做好網上宣傳思想工作,迫切要求我們立足微時代,學會“微”思考,樹立“微”思維,努力形成適應網絡“微傳播”需要的新理念。
一是要重視“微”內容。如何適應碎片化語境下的內容“微”表達,成為宣傳思想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求。要適應網民群眾“碎片化”思維的需要,在確保正確導向的前提下,注重選取小視角、小切口、小故事,學會用好和改進提升網絡流行的文化符號和語言符號,把傳播信息高度壓縮到傳播的“小體量”和“微形式”中,力求在短時間內抓住網民眼球、激發(fā)網民興趣,更好地滿足網上跳躍式的“碎片化”需求,努力在滿足群眾需求中教育引導群眾,在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中占領思想輿論新陣地。
二是要順應“微”需求。網民群眾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變?yōu)橹鲃雍Y選者和自主傳播者,網民需求的差異化、小眾化、個性化傾向也更為顯著,這種形勢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化分眾傳播理念,下更多功夫研究網民受眾需求,下更大力氣細分受眾群體,有效把握弘揚主流價值和滿足網民需求的結合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有效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要學會“微”互動。“微時代”微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網絡傳播的交互性受到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影響,網民群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直接、感性、深度和多元。傳統(tǒng)媒體受各方面因素制約,回應公眾的速度、渠道和方式都有很大局限,受眾很難從傳統(tǒng)媒體體驗迅捷的、連續(xù)的、滿意的互動性交流。這種新變化要求我們在宣傳中力戒“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積極把互動思維貫穿到宣傳思想工作的各環(huán)節(jié),高度重視網民聲音,積極開展有效傳播,力求在與受眾的交流中形成共識,在加強信息服務中開展引導。
把握“微傳播”規(guī)律
做好網上宣傳工作,關鍵是要遵循和把握網絡“微傳播”規(guī)律,努力跳出傳統(tǒng)宣傳的固定思維、固有邏輯和固化模式,針對“微時代”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新特點,既要打好正規(guī)戰(zhàn)、陣地戰(zhàn),也要會打運動戰(zhàn)、游擊戰(zhàn),努力實現(xiàn)工作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重點是要實現(xiàn)“三個轉變”:
一是要實現(xiàn)傳播視角的轉變,即由宣教式傳播向平民化傳播轉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本質上是基于新媒體技術的人際傳播,互聯(lián)網也從提供內容服務轉變?yōu)閷崿F(xiàn)“人際網絡”互聯(lián)互通的平臺與載體?!拔r代”的傳播,平民視角更加突出,人情味道更重,生活色彩更加濃郁。要求我們改變傳統(tǒng)宣傳理念中“我說你聽”的宣教思維,緊貼新時期群眾的“碎片化”思想文化需求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選取平民視角,多用群眾熟悉的網言網語,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宣傳好、闡釋好、解讀好黨的正確主張和群眾切身利益之間的正向關系,切實提升正面宣傳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要實現(xiàn)傳播對象的轉變,即由模糊傳播向精準傳播轉變?!拔r代”是一個精確化傳播時代,個性化傳播和小眾化傳播更受歡迎。比如,微信平臺上各種個性鮮明的“公眾號”,針對各類特定群體點對點推送信息,更新迅速,媒體活躍度和網民的關注度都很高。而傳統(tǒng)的寬泛化的模糊傳播愈來愈不適應群眾的思想文化需求。因此必須結合不同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優(yōu)化信息服務,實施分眾傳播和精準傳播,準確掌握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信息產品,點對點地推送宣傳內容。
三是要實現(xiàn)傳播模式的轉變,即由單向傳播向交互傳播轉變。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是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灌輸式的宣傳,渠道單一、互動不足的局限難以實現(xiàn)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只有實現(xiàn)雙向溝通、互動傳播,在互動交流中打通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才能更好地把黨的主張與群眾心聲接通,把政府決策與群眾利益聯(lián)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互動思維,特別是要把官方微博作為黨和政府與群眾深度交流的主陣地,圍繞政府重大決策、民生項目和百姓關切話題與群眾開展“微”互動,不斷吸引網民群眾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關注熱點,增強群眾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從而更好地傳遞黨和政府聲音、壯大正面效應、擴大新興輿論陣地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用好“微”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網上宣傳工作,要求各級宣傳部門解決好“本領恐慌”的問題,始終關注網絡技術發(fā)展前沿,了解、熟悉和掌握信息的傳播載體和語言載體,學會網民群眾溝通交流的“微言微語”,積極利用這些新技術、新語言承載我們的主流內容和主流價值,力求實現(xiàn)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看不見的宣傳”。
一是要用好“微”手段,搶占傳播制高點。宣傳思想工作本質上就是做群眾的工作,群眾在哪里,工作重心就應當傾向哪里,群眾喜歡什么方式,宣傳思想工作者就應當掌握和采取什么方式。在網絡和數(shù)字技術迅猛發(fā)展的媒體格局中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必須緊盯網絡技術發(fā)展前沿,及時了解群眾關注度高、使用廣泛、反響熱烈的網絡傳播新形式,努力提升自身駕馭新媒體的能力和水平。針對互聯(lián)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一方面,要用好微博、微信等社交類應用和移動互聯(lián)技術等“微時代”的主要技術支撐,借助市場運營主體在移動客戶端、手機瀏覽器等方面的成熟技術和經驗,辦好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和手機報,擴大覆蓋面和傳播力;另一方面,要關注微電影、微視、手機報等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新形式,精心打造一批短小精悍、吸引力強的新媒體文化精品,充分發(fā)揮流媒體信息跨平臺流動的優(yōu)勢,通過線上線下的廣泛傳播和深度互動,有效增強宣傳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二是要講好“微”語言,掌控網絡空間話語權。習近平同志強調,“群眾的思想最鮮活、語言最生動”,“ 深入群眾,你就來到了智慧的大課堂、語言的大課堂”。開展“微時代”的宣傳思想工作,更是必須先從“學生”做起,轉變文風話風,主動適應新興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學習廣大網民的交流習慣和鮮活語言,要深入學習清新明快、符號化、口語化、生活化的“微”語言,深入研究如何將“新華體”轉變?yōu)椤靶吕梭w”,如何將長篇大論精煉為微博“百字文”,如何讓弘揚主旋律的新聞時評、文學小品轉化為“微信段子”,使廣大網民愿意聽、聽得懂、聽了信、信了服。同時,根據(jù)內容需要,要綜合運用圖文、廣告、音樂快板等多種形式,融入時尚電影、網絡游戲等網絡生活的典型元素,把“官腔官調”變?yōu)榭勺x、可聽、可視、可互動的多媒體信息,不斷增強內容表述的趣味性、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取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實在效果,贏得廣大網民群眾的自覺支持和理解。
三是要探索“融”媒體,擴大主流輿論覆蓋面。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是傳媒領域重大而深刻的轉變,是大勢所趨,也是各級宣傳思想文化部門面臨的全新課題?!拔r代”必須不斷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主動在融合上做文章,充分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改造和提升傳統(tǒng)媒體。要針對電臺、電視臺、報紙和網站等不同媒體的不同特點,按照主動嘗試、穩(wěn)步推進、一體發(fā)展的思路,加快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化步伐,最大限度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在網絡宣傳上的內容優(yōu)勢,擴大主流輿論的網絡覆蓋,提升主流聲音的網上影響。要把“微傳播”“快準易”的顯著特點體現(xiàn)在融合發(fā)展的全過程,積極利用微信等傳播平臺,廣泛開展“微報道”,隨時隨地向網民受眾提供短小鮮活的微內容、微信息。此外,還要立足網民群眾多終端傳播和多體驗獲取信息的習慣,以數(shù)字化、圖表、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方式呈現(xiàn)新聞報道,動態(tài)、多維、生動地傳遞政務信息,回應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更好地打通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切實搭建黨和群眾的“連心橋”,不斷凝聚和諧發(fā)展的正能量。
(作者:中共房山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