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從1905年《定軍山》開始,華語電影已經(jīng)走過百年歷史。在這段時間里,電影雖然是一門新興藝術,但在各門藝術已成熟的前提下,華語電影發(fā)展極為繁榮,使得中國電影人開始探索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之路。在華語電影走過萌芽、發(fā)展、高潮之時,我們更應該反思當下華語電影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梳理當下華語電影的特征,為其發(fā)展總結經(jīng)驗教訓。
西方社會學家將20世紀60年代作為社會學上人類劃分的一個“代”的分水嶺。他們稱20世紀6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們?yōu)?“文字的一代”,20世紀6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們?yōu)?“視聽的一代”(中國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拔淖值囊淮钡闹饕卣魇牵核麄兊闹R、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文字?!耙暵牭囊淮钡闹饕獊碓词请娨?、電腦。到現(xiàn)在,應該是“網(wǎng)絡一代”或者說是“.com一代”了。作為視聽語言的電影使得新一代的電影人和影迷對形式的迷戀達到了一個頂峰。
《云水謠》的畫面和故事?!对扑{》是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導演尹力的作品。在這部電影中,尹力將自己的美術功力發(fā)揮到極致。不論是臺北的街道,還是鄉(xiāng)下的小路,尹力對鏡頭當中每一個畫面的描述都極為認真。然而,一部能為大眾所記得的電影,一定不僅僅在于它的畫面?!对扑{》將故事背景放在上個世紀40年代一對臺灣青年男女身上,他們之間蕩氣回腸的凄美愛情故事為影片贏得了第1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的榮譽。
《云水謠》當中可圈可點的美麗畫面有很多,在這里筆者就從尹力開篇為展示40年代臺北景象的長鏡頭說起。當學術界還在討論“長鏡頭”和“蒙太奇”作用的時候,尹力就已經(jīng)用它嫻熟的電影特技“作出”了一個長達6分鐘的長鏡頭。這里為什么要用“作出”二字,而不是“拍出”呢?就是因為尹力的這個長鏡頭是由8個鏡頭合成的,并不是真正拍出來的。在這個長鏡頭當中,我們看到了臺灣極為豐富的生活場景,小販的叫賣、酒樓文化、嫁娶文化等都在這個長鏡頭當中顯現(xiàn)出來。長鏡頭雖然消除了導演的主觀性,引導觀眾選擇接收,但并不意味著長鏡頭就可以無限度的長。尹力對于長鏡頭的把握,還能讓我們看到一個較為成熟的作品,而很多新興導演對于長鏡頭的拍攝就變成了炫技,乍一看很美,實則空洞無內(nèi)涵。
從社會的發(fā)展上來說,視聽文化已經(jīng)成為最為吸引人的文化之一。而從電影的發(fā)展來看,電影技術的進步為我們打造炫麗的視聽效果提供了可能。然而,隨著華語電影從第五代導演的發(fā)展到如今,對于視聽效果的加強導致了當下華語電影 “形式>內(nèi)容”的現(xiàn)狀,電影中內(nèi)涵的缺失成為現(xiàn)在影迷和電影人對當下電影的嚴重拷問。
《小時代》的畫面?!缎r代》系列拿下了超過10億的華語票房的好成績,成功成為這兩年華語電影討論的熱點。電影《小時代》由原作者親自操刀拍攝、剪輯,這部講述了林蕭、顧里、南湘、唐宛如之間友情,同時展現(xiàn)她們四人不同情感生活的電影,成為青年觀眾追捧熱議的對象。似乎每個人都能從她們四個人身上找到相似的地方。這部電影也創(chuàng)下了2D國產(chǎn)片內(nèi)地影史首日票房的記錄,同時350萬的首日觀影人次晉升內(nèi)地影史第二,僅次于《變形金剛4》。這么轟動華語影壇的一部電影到底有何魔力讓大家走進電影院為它奉獻票房呢?
《小時代》有大量的書迷,選擇拍攝《小時代》本身就有很強大的群眾基礎。郭敬明根據(jù)自己的故事的情節(jié)和特色,選擇臺灣團隊來制作,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熟悉華語電影的影迷都知道臺灣在青春偶像劇方面做的十分出色,郭敬明請來柴智屏擔任監(jiān)制。這位臺灣偶像劇之母,在成功監(jiān)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生》后,對《小時代》的打造更是輕車熟路。同時,藝術總監(jiān)黃薇對這部電影的服裝貢獻成為了全劇最大的亮點。
不得不承認的是,郭敬明在設置4位女主人公的時候,也注重她們的素養(yǎng),讓她們都擁有非常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例如顧里,會計學美女,大學四年同時修完國際金融學,成績A++;林蕭,中文系;南湘,藝術系美女,獲得過很多美術大獎;唐宛如,國家二級羽毛球運動員,這四個姑娘都是上海大學的學生。然而,故事的重點不在他們努力地考上了上海大學,而是在于她們奢侈的大學、入職生活?!缎r代3》動用了7000多件服裝,在拍攝現(xiàn)場整整搭設了兩層樓,而每個環(huán)繞鏡頭的使用都讓觀眾頭暈目眩。
看過《小時代3》的影迷,大多會感嘆“好喜歡里面的皮草!”郭敬明過度追求畫面形式美感,雖然讓大家大飽眼福,但也為他自己掙得了“奢侈、腐敗”的口碑。追求畫面的美感沒有錯,但只注重畫面美感而缺乏內(nèi)容的內(nèi)涵是不行的。電影這門視聽文化不止依賴于圖像,“影像的真實感”始終要平衡藝術與娛樂之間的矛盾,這樣才會成為叫好叫座的影片。
2014年8月14日新華網(wǎng)發(fā)表題為《魯迅文學獎又惹爭議:只是“精英評審”的游戲?》一文,它提及到本屆魯迅文學獎再次惹來的爭議:阿來的報告文學《瞻對》慘遭 0票落選;而獲獎作家周嘯天作品只有 “打油詩”的水平。面對質(zhì)疑,魯迅文學獎評委組至今沒有給出解釋。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魯迅文學獎近年來風波不斷,中國文學獎的公信力越來越受到質(zhì)疑。同時,從這則新聞我們也可以看出,如今好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少,更不用說針砭時弊的報告文學,所以使得網(wǎng)絡小說的發(fā)展越發(fā)膨脹。很多電影人喜歡從網(wǎng)絡小說中選擇素材拍電影,個中緣由可想而知。
張藝謀《歸來》。這兩年最為轟動的文藝片應當屬張藝謀的《歸來》,這部影片不論是從拍攝、制作,還是宣傳都投入了導演大量的心思。但是,如同《英雄》一樣,張藝謀的《歸來》在團隊的熱炒下,成為了一部沒有缺點的“完美佳作”。這種猶如“沉默的螺旋”的一樣對《歸來》的高呼吶喊,逐漸淹沒了那些對《歸來》提出質(zhì)疑的聲音,以下筆者將對《歸來》中的幾個問題進行論述。
第四代導演親歷了 “電影語言的現(xiàn)代化”,“扔掉戲劇拐杖”,“與戲劇離婚”等有關電影本性的理論討論,但張藝謀卻始終堅持電影與文學不分家,從他前期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出,張藝謀電影對文學的依賴,如1987年的《紅高粱》源于莫言的《紅高粱》,1990年的《菊豆》源于劉恒的《伏羲伏羲》,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源于蘇童的 《妻妾成群》,1992年的 《秋菊打官司》改編自陳源斌的《萬家訴訟》,1993的《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活著》,1998年的《一個都不能少》取材自施祥生《天上有個太陽》,1999年的《我的父親母親》改編自鮑十《紀念》等等。從中可以看出,張藝謀對小說改編一直是情有獨鐘,而且多年執(zhí)著。
從這些電影的改編當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對文學作品駕馭十分熟練的張藝謀,但在《歸來》中,張藝謀只選取了原著《陸犯焉識》最后30多頁的內(nèi)容進行改編。在一次《歸來》劇本的討論當中,鞏俐就提出“中間沒有情節(jié)、沒有沖突、沒有故事”,但張藝謀卻執(zhí)意“絕不閃回”,沒有給出他“絕不閃回”的理由。
影片沒有上映前,張藝謀拉來斯比爾伯格、李安等重量級人物為他做宣傳,可以說,這樣“高質(zhì)量、高水準”的宣傳應該是史無前例的,讓大家現(xiàn)在提到《歸來》還將此作為“過度的夸張宣傳”。但不可否認的是,《歸來》中確實有著感人至深的淚點,例如陸焉識與馮婉瑜二十年后相見時頭破血流的場景,陸焉識為喚起馮婉瑜彈琴的場景,陸焉識原諒丹丹當初對父母的背叛等等。張藝謀希望借助《歸來》真正“歸來”,但急于求成的他卻忽略了影迷對影片的感受,讓《歸來》中缺少的文學性成為了最大的遺憾。
張藝謀為中國文藝片做了很大的貢獻,《歸來》在大力宣傳下也不負眾望,刷新了國產(chǎn)文藝片的票房紀錄。雖說《歸來》也有差強人意的地方,但他至少為新一代電影人對華語文藝片的創(chuàng)作敲響了警鐘?!稓w來》不僅應該帶來張藝謀的文藝片,更應該帶來張藝謀文藝片所應有的高度。
韓寒《后會無期》。韓寒電影處女作《后會無期》在2014年暑期檔上映,這部排在郭敬明《小時代3》后面上映,引起眾多非議的電影,目前票房已過6億。很多韓寒的書迷在看過 《后會無期》后感到失望,他們希望的是韓寒可以拿電影擊敗這個心中一直存在的假想敵——郭敬明。但可惜的是,郭敬明的《小時代3》雖然非議不斷,但也成功地講了一個故事,韓寒的《后會無期》卻因為碎片、組合式的流水賬情節(jié)讓影迷大呼“上當受騙”。
《后會無期》是一部公路片,講述了馬浩漢、江河、胡生的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在這段路程中,馬浩漢成功見到了他在大城市扮演小角色時認識的周沫姐姐,也見到了多年筆友劉鶯鶯,卻發(fā)現(xiàn)她其實是“死去”父親的繼女;江河從東極島被調(diào)到西部去教書,浩漢用他辛苦賺來的車送他。在路上,江河由于輕信女人蘇米,丟了傻乎乎的胡生,因為輕信旅行者阿呂丟了浩漢的車。
影片音樂由小林武史操刀,拍攝地經(jīng)歷了上海、四川西昌、內(nèi)蒙古赤峰、浙江舟山普陀、東極島五個地方,在自然景觀的刻畫方面,動用了航拍技術、移動平臺、登陸艇和重型直升機等,著實為觀眾打造了一個美麗的中國。但是,大遠景、人物背景、頂拍、長鏡頭的多次使用,讓影迷觀看的時候略顯乏味。
最后,可以和文學、內(nèi)涵相提并論的或許就是韓寒設置的那幾句 “意味深長”的臺詞了,例如:小孩只看對錯,大人看利弊;喜歡就會放肆,愛就會克制等等。這些話固然有它存在的語境,但是如若配以影片當中略顯 “流氓文化”的鏡頭展現(xiàn),著實讓影迷大跌眼鏡。從韓寒這部電影零碎的情節(jié)來看,他想表達的東西固然有很多,例如夢想與現(xiàn)實、信任危機、友情與愛情、公平平等等,這些話題在華語電影中并不少見,但如此多的話題展現(xiàn)在《后會無期》當中,猶如蜻蜓點水般,未能體現(xiàn)影片的文學內(nèi)涵,缺乏對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的了解使得《后會無期》只能是曲高和寡,以失敗和質(zhì)疑收場。
華語藝術電影始終得不到國內(nèi)市場的肯定,使得大部分導演走上商業(yè)電影的路子。這其中,必然會讓電影過多的涉及到性、暴力等話題來吸引人的眼球,也會讓更多的導演認為只要畫面好看,讓影迷大飽眼福就行。但這樣的理論,必將會成為腐蝕華語電影的蛀蟲,讓華語電影停滯不前。電影作為我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應以重視“教化”與強調(diào)“倫理”為重要內(nèi)涵,華語電影更應該擔負起重振傳統(tǒng)民族文化、指引主流價值觀的重任。新一代電影人更應該以文藝片為主要陣地,提高當下華語電影所缺失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