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真
如果心情足夠平靜,今天我跟中學生朋友們談談死亡如何?
2007年深秋的一個尋常日子,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醫(yī)院門診中心的候診室里,圖書編輯威爾·施瓦爾貝陪著母親前來就診。一個兩人之間最為常見的話題,“最近你在看什么書?”讀書會就這么簡單地開始了。
事后,威爾回憶,候診室里的咖啡非常難喝,熱巧克力更是糟糕。但是,如果按下“摩卡”的神奇按鈕,滋味卻妙不可言。斯隆-凱特琳紀念醫(yī)院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私立癌癥中心,這里似乎總有辦法讓人們感到舒適,體會美好。威爾就啜飲著這里妙不可言的摩卡,首次與母親共同面對她罹患胰腺癌、命不久矣的事實。
從這天開始,母親用一個漫不經心的開頭,與威爾展開了一段奇特的生命旅程。母親一邊對抗癌癥,一邊與正處于事業(yè)攀升期的兒子共同分享人生的感悟。而分享的方法是讀一本本小書,然后交流。在她終于不舍地離開人世之后,威爾把這段不尋常的日子記錄下來,成為一本作品,既有讀書的心得,也交織著母親生命最后時光里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是《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是美國亞馬遜2012年的年度好書,它是發(fā)生在尋常人身上的尋常故事,沒有什么曲折輾轉,甚至沒有激動人心的喜怒悲歡。母親的結局在開始就已注定,沒有什么奇跡逆轉。就像我們自己的人生,對于許多事情,你最終的選擇唯有接受而已。但是平凡并不會掩埋人生本該有的色彩,母親接受最終的結果,卻選擇了一條從容、體面、有尊嚴的方式——讀書。這種選擇,反映出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所能做到的并不僅僅是“接受而已”。
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每次見面,母親都會提起一本最近正在讀的小書,然后母子各有各忙,余暇時把書讀完。下次見面,分享讀書的體會。兩人“讀書會”的書目里,既有《七十空性論》這樣深邃的哲學著作,也有《霍比特人》這類激動人心的小說。威爾·施瓦爾貝不是用讀書的方式,陪一個生命垂危的親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相反的,母親要做的正是無視死神的存在,繼續(xù)用書籍澆灌生命,繼續(xù)生長。
當然,讀書會不是母親患癌癥后的一時興起。閱讀是一個習慣,母親從她的長輩那里繼承而來,又傳授給自己兒子的終生習慣,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崇尚自由、獨立的美國,讀書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如果關注整個家庭精神世界的協(xié)調,讀書可謂必不可少。
仔細讀《生命最后的讀書會》不難察覺,作者威爾身處其中的家庭,像無數美國家庭一樣,幾十年來其實“危機四伏”:父親和母親擁有截然不同又各自堅定的宗教信仰、50年的生活已令夫妻之間的愛情演變?yōu)橄嗷o視。長子和母親一樣固執(zhí),導致他們間的矛盾只能通過大動干戈來解決。作者和小妹都是同性戀,一度讓父母難以接受,母親最終選擇理智接納而父親更多的是在逃避。我希望夸大了沖突的程度,但是透過作者的字里行間并不隱蔽的情緒流轉,不難看出這些矛盾是植根在情感深處,并且是這些親人們并不否認的事實。
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如果必須有人來承擔“責任”,這個人恰恰是作者的母親。
在讀書會的交流中,母親的人生脈絡一步步清晰起來。她名叫瑪麗·安,生于1934年,20世紀50年代在紐約上東區(qū)一所著名的女子學校上中學。那個年代,關于女人在社會上應該有怎樣的定位,整個社會觀念還是非常消極的??墒?,校長告訴瑪麗·安,除了結婚生子,人生還可以更美好,你可以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這個觀念改變了母親的一生。她成為美國獨立女性里最具代表性的那一類人。
她精神力量極其強大,一生又有那么多的目標要完成,因此對項目(本質上她把個人事業(yè)、陪伴伴侶和扶助子女都視為“項目”,在女校階段已成為她的人生目標)的管理和推進執(zhí)著到苛刻;她敢作敢為又大公無私,全書當中我沒有看到一次母親按照別人而非自己的意志作最終決定,而決策的基礎是否會對世界對人類有益,家人的感受雖然不至于微不足道,至少在母親心靈的天平中是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承擔”和“勇氣”是母親終身的信條,承受責任往往意味著付出代價(某些個人私利和家庭安樂),勇氣更是直指人心,在失去那些美好時,可以憂傷但絕不能懦弱,(每個成員包括孩子)必須戰(zhàn)勝困難昂首前行。我不知道不同的人會怎么判斷,反正如果可以選擇,我寧愿母親這個社會角色有更多的煙火氣息,而非這樣的堅硬。
當然她注定成功,不僅僅是《成長的煩惱》里麥琪那樣的成功,而是希拉里·克林頓的成功。跟我們熟悉的歷史上的強者又不同,她們?yōu)樽约憾皇菫閯e人或歷史的評價而活,她們(不止在美國)是有史以來最光輝的一代。代價就是子女的愛當中,必定夾雜著肅然起敬和不茍言笑。本質上她們沒有任何肩膀可供依靠,因為自己已經成為目力所及人群中最強大的那個。
可是她們畢竟是女人,無論責任多重大,在感情層面畢竟要不斷交流才能彌合,母親的方式就是成為一名閱讀者。對于她的生命個體來說,比成為閱讀者更重要的是讓身邊的親人也成為閱讀者。所以讀書(成為讀者)只是入門,讀后的交流才是進階階段。唯有這種交流才能促進理解進而和解。我相信這點是母親維系這個家庭的終極秘密,是在女性獨立運動鑄就的高達50%離婚率的美國社會里,仍然謹守住那份家庭幸福的道術合體。我認同她是一名“特別”偉大的女性。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里,其實母親的人生,才是威爾帶著所有讀者讀過的最有意義的一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實際上實現了一種“諒解”。母親臨終前,給兒子編織了一件黃色的毛衣,恰恰是威爾最不喜歡的顏色和款式,可見母親對自己的兒子多么缺乏了解。可是,威爾穿上了這件毛衣,并瞬間覺得自己光彩動人。全書沒有刻意打動人的地方,只有這一處描述真情流露。我覺得這超越了人類的動物本能,是理性之后的更高情感,頗為動人。
威爾諒解了母親生命的對和錯,也就明白了母親所追求的一切,對于母親來說意味著什么。為什么她要拼命奮斗,為什么她待家人嚴苛對外人慈愛。了解了母親,我們才明白今天的你我從何而來,會走向何方。不是每個子女都有威爾這種運氣。
我羨慕的不止是威爾。書中提到,很多美國朋友之間會交換各自家庭的藏書。威爾甚至收獲過50多年前出版的作品,可能是朋友的朋友的爺爺那輩人年輕時讀過的小書,上面還有早已過世的幾位老人留下的筆記等點滴印記??梢姡x書會并非威爾家族的專利,而是歐美社交圈里延續(xù)許久的群體行為。讀到這里我想,如果我們的民眾多花點時間來看書、討論書,我們生存的空間會不會變得稍微幸福一點點呢?
“生命可以終止,而讀書不會終止?!庇袝r間看書,我們就能夠收獲一點,就該知足。就以這句話作為我閱讀本書的收獲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