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學生觀是很重要的。教師正確的學生觀是指充分認識學生,充分理解學生,充分發(fā)動學生。因為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一堂課的教學對教師而言,首先其要清楚學生關于新知識的生長點。今天所學的東西,它的生長點在何處?這個生長點是否已植入學生大腦之中?如果沒有,教師就應先“播種”,把知識的生長點播下去,這樣一節(jié)課就開始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再“澆水”、“施肥”、“供給陽光”,它就會“生根”、“發(fā)芽”,越長越大。這就是說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中,逐步引出新的知識和方法,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不僅要認識學生,還要充分理解學生,不要過高估計學生。年輕一點的教師往往認為自己教的問題很簡單,很快地講完,但是其應該明白一點,學生在探究吸收這部分內容時需要時間,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判斷各個問題要多長時間。著名的數理學家,波蘭數學家策墨羅有句風趣的名言:你需要把你的學生當做“笨驢”。這當然絕不是瞧不起學生,而是強調不要高估聽眾,學生對教的東西是缺乏認識的。理解學生還有一方面,就是以成績差的學生作為參照系,因為他們會發(fā)現教師跳躍思維引發(fā)的問題。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tài)。教師教會學生學習,在解題上正確引導學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教學不僅要研究教學中“教”的規(guī)律,還要研究學生“學”的規(guī)律。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以教材為中介研究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規(guī)律,注重學生主體的作用和學生的自主性,只有教會學生學習,學生的成績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學生自己不會思考、不會去“悟”,怎能學會解題呢?解題關鍵,當然是思路,但是基礎知識都不懂,怎么思?這就要充分發(fā)揮例題、習題的功能,利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教會學生解題。講解中不要為了節(jié)約時間,“因為……所以……”,學生只聽“懂”這個“因為……所以……”是不會解題的,模仿這個“因為……所以……”只能做一些“練習”層次的題,反思這個“因為……所以……”才會有所“悟”。對學生而言,其學習要經歷“懂”、“會”、“悟”三個層次,即理解、模仿、領悟。對教師而言,其要促進學生向高一層次——創(chuàng)新方向發(fā)展。關心愛護學生,面向全體學生,老師要關心每個學生,不能偏愛個別少數學生,而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所謂“差生”,偏愛個別少數學生會引起大多數學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學。往往“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強,只是他們的注意力不在學習上,而是轉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識上的斷層,淪為“差生”。實踐證明,他們一旦被激發(fā),經調控將知識溝通、入了路,學習上就會有很大的飛躍。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苯處熞吹剿麄兊膬?yōu)點,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學生真愛,不拋棄“差生”,也不壓制“精英”,做好培優(yōu)、幫差、促中的工作。從“學法”方面找出路,教學是一個師生的雙邊活動,老師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學生才是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要學好數學、學會解數學題,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的“學法”上找出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能聽懂課,不會解題”的問題。
愛因斯坦之所以取得創(chuàng)立相對論等科學成就,正是來自于他對事物有研究的好奇心,正如他自己說的,推動我進行科學工作的是一種想了解自然界奧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別的感覺,可見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興趣多么重要。學生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有一分新的收獲,也就會有興趣挑戰(zhàn)下一個難題,這樣,一個接一個,形成良性循環(huán)。心理學和教育實踐都表明,就大多數學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懸殊,導致學習成績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存在較大差異,而興趣在這些非智力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想充分挖掘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就必須跳出思維定勢的牢籠,開闊視野,創(chuàng)新思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敢于打破習慣,改變常規(guī),體驗新的經歷,使學生能對過去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加以思考,提出新見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是時代的要求,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中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主要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所謂創(chuàng)新意識,是指一種善于發(fā)現問題,積極探求真理的心理趨向。數學要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的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的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體現創(chuàng)新教育的數學教學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有機會讓學生進行學習和實踐的再創(chuàng)造的主體活動。教師要堅決摒棄“注入式”和“結論式”的教學模式,多使用一些需要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教學方法,如自學討論法、互教互學法、問題探究法,等等。這樣,可以為學生發(fā)展開拓有效的空間,當學習的主人。其次,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主體活動類型,多采用多媒體等教育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再次,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機會。如打破教室活動空間,向社會延伸,讓學生進行市場調查,學會統(tǒng)計商品銷售和利潤計算,了解貸款買房后的期付款問題等。這樣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在思維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多置疑,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從而促使他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多向思維和意識,這是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一個捷徑。在充分理解認識學生的基礎上,多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因為對話交流和討論都有智力參與其中。在教學中,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興趣的持久性和廣泛性是互相聯(lián)系和互相依存的,只有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巧妙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才能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中學數學教學同樣受高考指揮棒的制約,想“減負”增加學生的休息時間,不是單方面某個部門能解決的問題,也許這是中國的高考制度和教育體制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國家教育改革之際,對新教材和新教法的探求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充分發(fā)揮數學教育功能,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年輕一代。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教學觀”“問題解決的思維策略”.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
[2]拓展學生的三個發(fā)展空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中學數學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