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對于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來說,作文教學的摸索經(jīng)歷都可謂是一言難盡,個中滋味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前不久,一位青年教師跟我說,陳老師啊,我一個數(shù)學老師突然間就改教了語文,這個作文可咋教啊?其實,不光是這樣初教語文的新手,就是很多資深教師對于作文教學也都有著“欲說還休”之感。
作文應該怎么教呢?我想,每一個正在教作文或者即將教作文的教師,都應該是“有備而來”。我認為,要想教好作文,教者應該先冷靜地問一問自己:教作文,我準備好了嗎?
一顆熾熱的文心——愛讀
很多教育大家在談“寫”的著作里,常常用很大的篇幅來談“讀”,這是有其深邃意味的。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愛閱讀,真的很難想象他會愛寫,他會愛教寫。因此我們說,教作文,其首要準備是“愛讀”——讓自己愛讀,讓學生愛讀。
讓自己愛讀,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豐厚個人文化積淀,為指導寫進行技術儲備;二是以身垂范,為學生樹立最具說服力和感召力的閱讀榜樣。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那些醉心閱讀的教師,往往感情細膩,目光敏銳,他們對于生活,對于教學,對于學生,常常會有著更為深入的觀察和思考,他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常常蘊含著人文思想的光輝。學而思,思而行,手不釋卷的生活方式促就了他們對于語文教學,尤其是對于作文教學的一份獨特的認知,成為其精神的“底基”。
愛讀的教師,對于文字自有一份體悟。遣詞造句之精,布局謀篇之妙,若能了然于胸,則教起來,必能切中命脈,事半功倍。反之,則似夜路盲行,不得要領。
教師閱讀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注重童書的閱讀。關注過童書的教師都知道,這是一個極其豐美的文學世界。
熟悉兒童文學路徑,有助于幫助學生閱讀。教師在自身“愛讀”的同時,也應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學生們都“愛讀”。組織豐富的班級活動,開展師生共讀,指導親子共讀,利用各種方式營造班級讀書氛圍,成為班級閱讀領袖,是每個有責任的語文教師應該著意籌謀的大事。
教師自己愛讀并引導學生愛讀的同時,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鼓動家長“悅讀”。通過家長會、家校聯(lián)誼會、家校聯(lián)系冊、家長學校等途徑,增強家長的閱讀意識,提升家長的閱讀品位,指導親子共讀技巧,使家長成為促進學生閱讀的另一股強大力量。
教師讀,學生讀,家長讀,氤氳書香的童年給予孩子們的是牽引和喚醒,更是熏陶和浸染。讀得多了,積累厚了,下筆行文便會暢快很多,所謂量變走向質(zhì)變,很多作文的技巧、意識,已意會在心,只等“在今后的作文中‘不期然的‘化用” 。
愛讀,懷揣一捧熾熱的文心,使得作文教學在啟動之初,就充滿底氣、靈氣和銳氣。
一支快意的文筆——能寫
要想教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讓自己愛寫能寫,擁有一支快意的文筆,才是一個語文教師教作文前最大的一項備課任務。
教師寫作,能寫些什么呢?我覺得,至少有三項內(nèi)容,是值得老師們常常寫一寫的——教學思索、下水作文、生活隨筆。
1.教學思索。
這類寫作主要有兩種形式:教育敘事和教學論文。教育敘事比較感性,教學論文相對理性。教育敘事重在“多思多品多記”,有感而發(fā),有感而記。一個教育花絮,一個教學細節(jié),一個問題困惑,一段師生逸事,皆可下筆入文,成為生動而又鮮活的原創(chuàng)文字。寫作的人往往會在“記”的過程中有意外的收益,獲得教育境界的提升。當對某一問題的觀察、實踐和思索已經(jīng)比較深入的時候,教師可以嘗試進行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把自己的教學思索進行梳理并訴諸筆端。來源于教學實踐,脫胎于教學思索的論文往往比較“飽滿”。精心提煉的觀點,真實豐富的教育教學案例,將使論文顯得有理有據(jù),有血有肉,成為教師學術研究最具個性化的成果。
2.下水作文。
我們常常給學生布置命題作文、看圖作文、周記、日記、隨筆,甚至大大小小無處不在的小練筆,我們是否曾問過自己——我會寫嗎?我能寫好嗎?應該說,寫下水文是語文教師教作文必備的一項硬功。 “下水文”既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片段;既可以先于教學撰寫,更可以與學生同步下筆。在作文教學中,下水文的呈現(xiàn)也頗有講究,要注意選擇呈現(xiàn)時機,注意設計呈現(xiàn)方式,注意審視呈現(xiàn)效果。下水文的運用要因班而異,因課而異,甚至因人而異。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用好用活下水文,不僅可以為作文教學助力,更可能使其成為作文教學的亮點。
3.生活隨筆。
有句話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一個細膩而敏感的語文教師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善感善思的人。觀察,感受,體悟,思索,寫作,久而久之,這一連串的過程,會形成一種奇異的慣性,讓你習慣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并逐漸享受這個表達的過程,享受這種傾訴的快意。生活隨筆可寫的內(nèi)容很多,家庭,朋友,社會,大事小事,悲喜淚笑,絲絲縷縷,皆可成篇。當你覺得寫作的素材俯拾皆是的時候,你或許也就找到了讓學生們寫作上路的竅門,這種靈感會在你今后的作文指導中發(fā)揮神奇的功用,將你的作文教學導向通途。
一個靈動的文膽——敢試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盤點那些能把作文教“活”的教師,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作文,同樣需要一份膽略,一份敢于嘗試的膽略。不斷的嘗試能幫助我們樹立作文教學理想,建構作文教學理念,切中作文教學命脈。
在嘗試中樹立作文教學理想。作文教學理想是作文教學之膽氣,是作文教學之動力,是作文教學之航標,它以明晰的目的性為特征,以豐潤的情緒色彩為基調(diào),以堅定的個性主張為基石,是一個教師作文教學的總體走向和宏觀愿景。下面采擷的若干語錄,或許可以看作是一些教師的作文教學理想——
作文教學發(fā)燒友語錄
◆ 讓寫有力地走在讀中。讓100%的孩子愛上作文。(高子陽)
◆ 不要把生活塞進作文,而要把作文融入生活。(徐鵠)
◆ 少訓練“技巧”,多養(yǎng)育“文心”。讓學生自由地寫作,像大自然的樹一樣自由地生長,是松樹就長成松樹,是柳樹就長成柳樹,各種各樣的樹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這就是我所理解和倡導的“獨特”。(管建剛)
咀嚼上述語錄,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或顯得激情、或透著理性的言語,無不浸含著教者對于作文教學個性化的思索,無不承載著他們一路行去的寄望,這既是一種憧憬,更是一種定位。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他們作文教學中曾經(jīng)有過的迂回探尋、輾轉(zhuǎn)揣摩以及痛定思痛后的一份篤定和勇氣。這,或許只有嘗試過,才能深解其中之味。我想,可能也正因為有著這樣明晰的作文教學理想,徐鵠、賈志敏等教育前輩才能在作文教學之路上步履穩(wěn)健,管建剛、何捷等名師新銳才能在不斷的探索中成果卓著。
在嘗試中建構作文教學理念。作文是什么?小學生作文是什么?教師如何教作文?小學生如何學作文?高效高品質(zhì)的作文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如何看待當下作文教學的機遇與挑戰(zhàn)……教師腦子里的重重問號,是作文教學理念建構的前奏和預熱,問題的答案當然可以有很多,有時因人而異,有時因地而異,有時因班級而異,這是不同的教師基于不同的教育對象,實施不同的教學而產(chǎn)生的效果。這就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在不斷的摸索、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比較中,形成一套個性化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名家前輩們比較成熟的作文教學理念,也不能拿來就用,應該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針對具體情況,融合個人思考,靈活借鑒。作為一線教師,在實踐中梳理出的、屬于自己的作文教學理念,是最務實最切用的。這種積累,無論是對于自己,還是對于學生,都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它將作為一股巨大的推力,增強作文教學實效,提升作文教學品質(zhì)。
在嘗試中切中作文教學命脈。有過作文教學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老師們都知道,長期的、持續(xù)的作文實踐和新穎豐富、饒有童趣的主題活動是促進學生作文提升的兩大法寶。什么是長期的、持續(xù)的作文實踐呢?說得淺白一點,就是創(chuàng)造無數(shù)機會讓學生寫,讓學生想寫,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較之某些教師一學期只操心幾篇單元作文的做法,這種以大型活動帶動持續(xù)寫作的作文實踐,實在是高明。當前,很多教師已經(jīng)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甚至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學期為單位的主題寫作,重視情境營造,強調(diào)多元互動,鼓勵個性表達,著力養(yǎng)育文心,是學生寫作本領提升的煉金爐。例如,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書信筆友活動、班級小說創(chuàng)編活動、循環(huán)日記活動、追讀追記活動等等。用濃烈的氛圍點燃學生表達的熱情,用精準的指導輔助學生邁過技術的難關,用多元的互動和評價激活學生的讀者意識,讓學生在足夠的寫作實踐中逐漸找尋到屬于自己的寫作慣性。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也比較薄弱,因此,如何設計能吸引孩子的作文活動就成為了教師的一項重要課題。教師要悉心洞察學生情緒,勤于搜集活動素材,善于捕捉教學契機,適時開展作文活動,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作文活動中享受“精神體操”的快意。
“放膽嘗試,留心小結(jié)”——教作文的教師只有把握住了這點要訣,才能實現(xiàn)我們期待的教學相長。
一雙敏銳的文眼——善導
作為教師,我們倡導“愛讀、能寫、敢試”,必要的儲備和自我鍛造能令教學事半功倍——“愛讀”讓教師底蘊深厚,“能寫”讓教師來之能戰(zhàn),“敢試”讓教師洞悉學情。而這里的“善導”,就是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場景,面對隨時出現(xiàn)的教學問題時,我們還應該有一雙敏銳的慧眼,善察更要善導。
作文教學中,什么地方需要教師用心去“導”?又如何去“導”呢?我的概括是——難點引導,拐點疏導,弱點督導,亮點倡導。
1.難點引導。
孩子們怕作文,困難主要在哪里?細究一下,不外乎兩類:動力性困難和能力性困難。動力性困難,簡而言之就是不想寫或沒話寫;能力性困難則表現(xiàn)為寫不出或?qū)懖缓谩G罢叩慕鉀Q,靠教師想方設法點燃學生興趣,并著意提升其觀察感受能力,使我們的學生面對生活時,都能成為“有感覺”的人,看到好景致會動心,遇到好素材想動筆,最終成為快樂的“寫客”;后者的解決則仰仗讀書,需要教師下大力氣狠抓學生閱讀,以達到“養(yǎng)育文心”之目的。學生肚子里有貨了,筆下自然有神。此外,具體的指導也非常重要,當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遭遇瓶頸的時候,教師應給予他們及時且富有針對性的幫助。
例如,人教版五下第二單元看圖作文,畫面表現(xiàn)的是孩子們進行小足球比賽的場景,圖中人物形象生動,遠景近景交融。但是,在指導孩子們“先想象后描述”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找不到感覺,打不開思路,對于畫面雖有些興趣,但明顯沒有興奮點和共鳴點。基于這樣的問題,我想,這與作品展現(xiàn)的是異國兒童生活或許有一些關系。于是,為達到“走進畫面、走近人物”的目的,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示了兩組人名——
俄國男孩名字:維塔里耶、瓦吉姆、伊凡、伊利亞、瓦連京……
俄國女孩名字:冬妮婭、喀秋莎、尤利婭、安娜、瑪絲洛娃……
我和孩子們一道饒有興味地念了念這些名字,并引導他們找到一種呼喚朋友名字的親切感。接著,我們讓這些名字“飛”進畫里——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字為人物命名,讓每個畫中人都“有名”。人物有了名字,形象頓時立體起來、豐滿起來、靈動起來,有了一種呼之欲出的真切感,他們不再是畫面上那個平面的形象,而成為了一個“有故事”的大活人。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里,想象瞬間打開,他們在觀察中找到很多“有味道”的細節(jié),開始愛上了畫中的這些孩子,想畫中人所想,急畫中人所急,樂畫中人所樂。就此,興奮點找到了,話匣子打開了,進而拿起筆描述一番也不再是難事了。
2.拐點疏導。
孩子們在參與到作文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情緒的波動,這些波動,或因?qū)懽骼щy,或因生活瑣事,或因其他種種干擾,使學生處于一個無所適從的“拐點”,這樣的時候,教師須敏銳洞察并及時疏導。
例如,我曾收到過這樣的一份學生周記,看上去是首詩,題為《哎,無聊》:無聊,一切事情都那么無聊!/寫作文,一提到這三個字,我的腦袋就大了。/一個字,一個詞,都是那么無聊,/望望藍天,顏色是那么單調(diào),/只有淡淡的淺藍,憂郁的白云。/唉!/平凡,一切都那么平凡!/無數(shù)的車輛,無數(shù)的人,/在大街上平行。/一切東西根本沒有變樣。/唉!/學習是那么無聊!/唉!/天空是那么平凡!/唉,無聊!……面對這篇周記,我思索著其背后的原因。我聯(lián)想到,這個學生近期因為家庭變故,情緒顯得非常差。為了舒緩一下他的心緒,也為了對這篇周記有個交代,我臨時決定在課堂上“點評”一下。讓大家想不到的是,我首先用幽默的語言肯定了這首詩“言為心聲”的“寫實風格”,又指出了作者對于夸張、擬人、反復等多種手法的“靈活運用”,還點出了其前后呼應、長短句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最后小結(jié),這是“一個思想者的內(nèi)心獨白”。這樣“另類”的點評,大出學生們意料,尤其是寫這首詩的那位學生,情緒非常激動,很快在老師的幫助下擺脫了生活陰影,并意外找到了寫詩的興趣,走出了寫作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