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我黃州,歷五千年文明之洗禮,天荒地老,千古興廢此一州;惟是黃州,經(jīng)三千年文化之積淀,斗換星移,百代滄桑斯一城。螺螄山墓葬,驚見彩陶罐鼎,“仰韶”與“龍山”①交匯;禹王城遺址,述說邾國南遷,“荊衡”與“鄒魯”②對話。黃之為郡,代有建制。春秋“弦”、“黃”③之率土;戰(zhàn)國“衡山”之王都;東晉“西陽”之故郡;隋唐“永安”之新府,中唐以降,易“齊安”曰“黃州”,至此,黃州名定天下。五水聚巴蠻,“夷風漸開”;江西填湖廣,“華俗乃成”。兵家必爭地,素有江淮名郡之盛;甲科多炳赫,厥有荊楚名州之昌。
若夫!山川風物,流風遺韻。大江東去,赤壁西峙。長江繞廓,赤鼻映丹霞;“龍王”盤踞,古城蘊地脈。武者赤壁,周郎一炬檣櫓滅;文者赤壁,蘇子兩賦成絕唱。青云寶塔,缽盂山上聳文峰;安國禪寺,唐宋祖庭顯佛光。古城之郊,“三臺”與“玉帶”雙河環(huán)繞;古城之內(nèi),“水關”與“暗溝”兩水交匯。棲霞樓、月波樓、涵暉樓、小竹樓,四大古樓入圖畫;臨皋亭、快哉亭、問鶴亭、遺愛亭,四大名亭蘊詩情;河東書院、問津書院、東坡書院、定惠書院,數(shù)座書院興文教;功名牌坊、官名牌坊、儒林牌坊、忠孝牌坊,百座牌坊旌功德。望夫墩④,烽火連天盼征夫;白龜渚⑤,毛寶率士殉大江;八卦井,仙人獻圖鑿甘泉;洗墨池,東坡濯筆遺墨香;黃泥坂,嘗聞“鏗然曳杖聲”⑥;君子泉⑦,水實無名托君賢。凡此,都成古城文化之符號;凡有,皆為吾黃歷史之記憶。
至若,黃之為郡,何赫赫名之有哉?夫遷客名宦,龍躍鳳鳴。杜牧治黃書德政,子民懷服;元之民呼“王黃州”,竹樓遺墨⑧;韓琦寄讀安國寺,白晝青燈;張耒三逐棲柯山,老淚一泣;米芾慕蘇拜賢師,傾倒墨竹;陸游謁蘇踏芒鞋,訪公遺跡;盧浚⑨仰蘇復勝跡,告慰前賢;“清端”成龍“于青菜”⑩,“清廉第一”。
甚者,黃之為州,何燦燦名之有哉?夫人因文名,城因人重。九百年前,蘇子罹禍,“烏臺詩案”成逐客,羈旅五載居黃州。治東坡,筑雪堂,賦《赤壁》,書《寒食》、獻圣方、救溺嬰11。自嘆“平生文字為吾累”,自詡“原本不仕亦黃人”。嘆詩人之夢甑,借廢壘之躬耕,就寒光釋《周易》,得“安國”之收魂,與漁樵之雜處,登山川之嘯詠,授黃州之“四君”12,續(xù)人文之薪火。物我美惡兩相忘,“已將地獄等天宮”。人言“此心安處即吾鄉(xiāng)”,汝道“黃州鼓角亦多情”。平生功業(yè)推黃州,蘇公遺愛傳不朽。嗚乎!“金錫圭璧,草木被其光澤”;唯我黃人,尊賢獨以為寵。應是“東坡成全黃州”?抑或“黃州成全東坡”?誠哉至言也!信哉斯言也!噫嘻!乃造物有眼,歷史有情,蘇子有緣,黃人有幸。同樹連根,悠然神往,高山流水,千古知音。
且夫,黃之為州,何煌煌名之有哉?夫惟楚有才,于黃為盛。碩彥邠老,問答雪堂;高才大觀,如虹翰墨13;國子詹同,資政《寶訓》14;雅士茶村,“楚中詩圣”15;忠義廷陳,直諫受杖16;英才子壯,“大魁天下”17;志士貢三,播火“辛亥”;18通儒明超,“東亞草圣”19;
英烈子通,獻身正義20;聚星潭秋,創(chuàng)黨先軀21。是故,“全楚文峰”、“筆補造化”;“吾黃人文,號為冠楚”。是以,民風厚善,淳質(zhì)儉約,知尊愛賢,尊德樂道。于是,四方聳觀,垂名竹帛,天下是望,傳為美談。
嗟夫!數(shù)千載一瞬,人文薈萃;三十年一代,改革創(chuàng)新。仰人杰地靈,歷史機遇在我手;擁天時地利,吾黃開放好夢圓。實施“雙強雙興”之大戰(zhàn)略;建設“一港三區(qū)”之中心城。長江飛雙橋,京廣京九大通衢;黃州鋪輕軌,武黃城際一站通。高速公路,北上廣深,朝發(fā)夕至;新港碼頭,川渝滬杭,一水聯(lián)通。城東新區(qū),崛起中部,宜居宜業(yè),城湖一體;唐家渡港,興起江北,得水獨優(yōu),黃金碼頭。招大引強,促進新型工業(yè)化;爭先創(chuàng)優(yōu),推進經(jīng)濟升級版。中石“昆侖”,打造化工集群;“中糧”黃岡,綠色糧油精品;“楊凌”、“千葉”,創(chuàng)新生態(tài)農(nóng)業(yè);“春陽”蔬菜,有機無害惠民;“晨鳴”紙業(yè),突顯工藝環(huán)保;“恒天”藍圖,重現(xiàn)古城神韻;東方園林,景觀苗木基地;堵城古窯,重塑古陶文化;雅淡江洲,旅游休閑天堂;東坡外灘,人間日月同輝;民間繪畫,巡展歐德日加;《文峰黃州》,一刊閱盡古今。綠色鄉(xiāng)村,關不住滿園春色;城鄉(xiāng)一體,放開來互補融合。白潭湖二十里,生態(tài)景觀列錦秀;遺愛湖十二景,人文畫卷繪新圖。
美哉!黃之為州,于斯為最!
善哉!黃州新賦,聊君嘯歌!
注釋:①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fā)現(xiàn)故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因發(fā)現(xiàn)于山東濟南歷城縣龍山鎮(zhèn)而得名,距今約4600-4000年。②楚考烈王七年(公元前256年)滅邾、小邾,掠走遺民南遷邾城,促成荊楚文化與鄒魯文化的融合。③弦國于公元前655年被楚國滅亡。黃國公元前649年冬被楚成王滅國。邾城當時屬弦、黃之境域。④邾城遺址現(xiàn)西南角僅存高聳土墩,即“烽火臺”,人稱“望夫墩”。⑤東晉毛寶守邾城敗,率卒投江,遇白龜之救。明嘉靖黃州知府郭鳳儀于江邊鑿白石龜,名白龜渚。⑥蘇東坡躬耕東坡往返雪堂與臨皋亭之小路,拐杖碰在石頭發(fā)出鏗鏘之聲。⑦孟震:宋黃州通判,其居室園圃中有一泉眼,泉水清澈,大旱不竭,大雨不溢。蘇東坡有感于孟震的品德高潔,便將此泉名之為“君子泉”。位于黃州西北角。⑧王禹偁字元之,貶知黃州,因愛民人稱“王黃州”,有《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名篇。⑨盧浚:明弘治黃州知府。⑩于成龍,謚“清端”??滴跄觊g任黃州知府,因生活儉樸,日食粥糜侑以青菜,民親切稱他“于青菜”。11蘇軾居黃寫出赤壁二賦;書《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救治百姓而獻曹谷“圣散子”秘方;組織義士改變舊風搶救溺嬰棄子。12蘇軾黃州新交的四位儒生:潘彥明、郭興宗、古耕道、李委。13潘大臨,字邠老,黃州城人,宋代江西派詩人。其弟潘大觀亦有詩名。14詹同:黃州人,洪武國子博士,編撰《皇明寶訓》。15杜茶村,黃州城人,詩人,絕意仕進,以明朝遺民自居。16王廷陳:黃州人,明代進士、詩人。因直諫使皇帝震怒被罰跪五天,處以廷杖。17劉子壯:黃州雅淡洲人。清順治狀元,授國史館修撰。18吳貢三:黃州雅淡洲人,近代民主革命者。1906年在黃州創(chuàng)辦鳩譯書社,大量翻印革命書籍廣為散發(fā),為武昌起義作出貢獻。19程明超:黃州雅淡洲人,清朝翰林,留學日本,曾為天皇老師,孫中山秘書。20劉子通:黃州路口五房嘴人。1905年,留學日本,首批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4年3月病逝,后追認為革命烈士。21陳潭秋:黃州陳策樓人。中共一大代表,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