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這個詞匯,是近些年人們創(chuàng)造的。何謂地溝油?開始聽說是城市地溝里污水表面浮著的一層油,被不法分子偷著弄上來,進行提煉、摻合,直接包裝投入市場或用于餐飲的一種油;再后來據(jù)媒體披露,它是不法之徒在養(yǎng)雞、養(yǎng)鴨場收購的死雞死鴨,經(jīng)過“先進技術”提煉,摻上地溝油,花生和黃豆或者別的什么植物油投入市場,然后,上了大小賓館和千家萬戶餐桌的一種油。
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吃的面包等副食以及在任何場合食用的只要有食用油的食物,很難保證沒有地溝油或者地溝油的成分。
食油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地溝油引起我許多關于食油的一些回憶和思考。
小時候,在農(nóng)村老家,我和妹妹每當炒菜的時候,就可憐巴巴地央求母親多舀幾勺油。我家的油罐里掛著父親做的黃銅片小油勺,一勺油大約5 ml左右。燉一鍋大白菜,在我們央求下,母親才舍得舀三勺花生油。如果我們哪位不舒服了或者不愿吃飯了,母親就說,我多舀點油,真香啊。因為母親炒菜不舍得放油,我和妹妹都心懷不滿了多年,母親也知道。但是沒辦法,一是父親不讓,父親過日子(會算計,會節(jié)?。┻^的長期被親戚街坊誤解成小氣。二是母親擔心日子過窮了三個兒子將來娶不上媳婦。母親常說的話就是:“日子是靠嘴角省出來的?!钡轿耶敱x開家時,我看見家里的花生油已經(jīng)蓄積了一小缸(約25 kg左右)。
有一年,村里一家討飯的過年不回家了,生產(chǎn)隊發(fā)動社員捐助一些東西給他家過年。有次我們幾個小孩子去看他家做飯,炒菜的時候,那女的攥著一個盛油的玻璃酒瓶子,用一雙筷子插到瓶子里蘸蘸,拿出來在鍋底點點,就算有油了。這次記憶太深刻了,深刻地令我回家再也不嫌母親放油少了,深刻地事隔四十多年后我還記得那情景,深刻地現(xiàn)在我們家飯桌上炒的菜油多時,我就反感。尤其是看到朋友炒個菜倒進去250 g食油,我認為那是浪費,是犯罪。這些油,一部分隨著油煙機抽走了,一部分隨剩菜進了下水道,成了地溝油。
說起河南省林縣,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好像現(xiàn)在改成林州了。說起紅旗渠很多人應該熟悉。20世紀70年代末有部紀錄片《紅旗渠》風靡全國,前幾年還拍了一部同名電視劇。說的是這個縣的人民群眾在太行山上修渠引水的故事。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那個年代探親回來或者親屬去部隊都會帶點土特產(chǎn)和戰(zhàn)友們分享,山東的多數(shù)是熟花生,差點的也把曬干了的熟地瓜條(跟現(xiàn)在超市的紅薯條不一樣)炒了,或者炒葵花籽帶去。林縣一位老兵帶的除了煮熟了的近似地瓜根的熟地瓜以外,還有一種黑乎乎類似菜餅的東西,吃到嘴里硌牙。據(jù)他說,他們的食用油與這種黑乎乎的東西有關。林縣老家附近山上(或許是土嶺上)自然生長著一種黃楝樹,是不是這幾個字,至今我沒有搞明白。反正不是中藥黃連。食用油就靠這些樹上結的籽。如果是風調(diào)雨順的年頭,樹籽結的多,如果家里有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搶采得多,一戶人家能獲得500 g食用油。那黑呼呼硌牙的東西就是榨凈油的餅,他們不但舍不得扔,而且舍不得吃。還說,每年這500 g食油不敢消費了。除了要節(jié)省點用于紅白喜事、年節(jié)人情來往、蓋房修墻等莊戶人繞不過去的事,還要考慮來年是不是風調(diào)雨順,那黃楝樹能不能結籽,結多少籽。每當回憶起這件事情,我就想,如果那時候發(fā)現(xiàn)地溝里有油,會如何呢?
至今留在我記憶里的還有一件事。1976年10月我所在的部隊醫(yī)訓隊組織我們?nèi)ズ颖笔〕械律絽^(qū)采藥,住半山腰的一老鄉(xiāng)家里。我們下山吃飯,他們剛開始做飯。堂屋有個土打的灶,上面放一鐵鍋,沒有風箱。只見女的將白菜、地瓜剁了后放進去煮。開始以為是煮豬食,跟老家我父母冬天熱豬食一樣。令我不解的是還往里撒鹽。偶然的一次,發(fā)現(xiàn)那是自己吃的飯。后來,經(jīng)過了解他們整年沒有食油、白面吃。養(yǎng)豬家庭,把肥豬送到公社里,能獲得1 kg豬大油獎勵。其余食油營養(yǎng)補充,靠吃點自己種的黃豆。為什么不榨豆油食用,回答說不會,至少在當時那個山溝里沒有榨黃豆油吃的習慣。一個人不食食油,那日子怎么過,可人家就是那樣過了?,F(xiàn)在每當我下廚炒菜,每當往鍋里倒油時,我常會想起這些事情。
為寫這篇文章,我還調(diào)查了當時濰坊城市居民食用油供給情況。被調(diào)查的都說,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個城市很長一段時間,每位居民每月供給食油250 g。根據(jù)油的密度,一市斤食油還不到500 g。就是說,一個月供給的食油,按照現(xiàn)在的做法,僅能炒一到兩個菜。歲數(shù)大一點的人都見過或者都有個被人笑話的習慣,用油瓶子往鍋里倒完油,忘不了舔舔瓶子口。由此說,那個年代,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城市的地溝貧窮得沒有油水。
目前什么都是市場,自由得只要有錢可以為所欲為。沒有辦法知道,我們現(xiàn)在的城市居民食用油的消費數(shù)量。我知道我們家每月一般要消費10 kg食用油。這其中早點要買來吃,我本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員還要參加各種場合去酒店消費食用油。
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告訴我,在農(nóng)村的餐桌上,包括食用油在內(nèi)的浪費也是驚人的。許多人家不養(yǎng)牲畜家禽了,剩下的油汪汪炒菜、大塊的肉,倒掉的事司空見慣。
目前,國家許多大事情與國際接軌。許多國民崇尚國外諸如美國、歐洲的生活。我沒有去過這些國家,聽所有去過的人回來無不贊賞,人家多么文明,環(huán)境多么干凈、優(yōu)雅,尤其在飲食上的節(jié)約。感嘆我們國家污染嚴重,國民素質(zhì)低下,浪費達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倡“光盤行動”,禁止鋪張浪費,而且把糧食安全提上日程。我們每一位國民應該積極響應,從自身做起,從節(jié)約一滴水、一張紙、一粒糧食做起,崇尚節(jié)儉之德,倡導文明之風,讓地溝油這個名詞成為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