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是當代詩壇泰斗。上世紀80年代初,長江文藝出版社約我編一部中國當代優(yōu)秀短詩選。我便把我教當代詩歌最受學生歡迎的詩作編為一本詩集,取名 “中國當代短詩萃”,想請臧克家先生作一個“小序”。
得到臧老應允之后,我專程到北京拜望了臧老。那是1982年8月一個甚為悶熱的下午。三時許,我按約在趙堂胡同的一個四合院拜見了臧老。當我懷著忐忑的心情輕輕敲著陳舊的朱色木門時,不到一分鐘,只見一位穿白色中式對襟衫的老人,滿面笑容的打開了門,并問:“你是張永健同志吧?” “是的,臧老您好。”我隨即回答,臧老與我在照片上見到的形神一樣:瘦高個子,滿面慈祥,目光真誠而親切。落座后,他對我的選目給予充分的肯定,并且說,要編好一個詩選集是要下功夫的,不是簡單的剪刀加漿糊。他當年編選《中國新詩選》就把各位詩人與他們的詩作都列出來,有的甚至貼在墻上反復比較、甄別……臧老認真負責的治學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過了兩天,按約取得了他用毛筆書寫的序言:《短句話短詩——<中國當代短詩萃>小序》。其字雋秀有力,神采飛揚。臧老用短短一千左右的文字將古今短詩的特點、發(fā)展的歷史、現(xiàn)代短詩“五世同堂、百花爭發(fā)”的盛景及其名篇名句都囊括于中,令我驚奇,令我感佩。我心里想道,不愧為當代的詩壇泰斗,古今詩人詩作爛熟于心,說詩體話詩風如數(shù)家珍。比如用“老樹著花無丑枝”、“紅杏枝頭春意鬧”、“‘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豈止一枝紅杏出墻來?”等詩句把五四以來革命詩歌開山祖郭沫若和其他老、中、青年詩人的當代短詩給予了形象而準確的概括。對于新中國三十三年的短詩的成績用“生活是豐富的,篇章是多彩的。時代的聲音,洋洋乎盈耳,壯麗的河山,入詩而生色?!绷攘葦?shù)語,把詩與時代、詩與祖國相輔相成、相映生輝的情景展現(xiàn)出來了。
后來,教育部委托華中師范大學編寫《中國當代文學(史)》,臧老當代部分的詩歌創(chuàng)作由我評述,因而和臧老的接觸就更多了。由于臧老謙和、熱忱、樂于獎掖后學,我和臧老幾乎成了忘年之交。
臧克家寫了大量的古體詩詞,結(jié)集出版了《友聲集》(與程光銳等人的合集)、《臧克家舊體詩稿》大概近一百五十首,有贈友的、有詠物的、有感事的、有抒情的、有寫景的、有寫勞動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與他的新詩比較起來不僅毫不遜色,甚至高勝一籌。這些古體詩詞大體有如下一些特點。
首先,情真意切,生動形象。他的關(guān)于勞動的詩大都是“文革”時期在湖北咸寧向陽湖畔五七干校勞動時所作。對五七干校如何看待目前尚有爭議,但臧克家在這些詩中所抒發(fā)的感情是真摯的,詩意是濃烈的,形象是生動的。對當時,對現(xiàn)在,以至于后人都是頗有啟迪作用的。他到五七干校去勞動,是鍛煉自己,改造自己,使其工農(nóng)化、勞動化,成為像工人農(nóng)民一樣的物質(zhì)財富的生產(chǎn)者。他不認為體力勞動是懲罰或低人一等,而是認為勞動中有樂趣。他的詩中既有陶淵明等古代文人騷客“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趣,更有普通勞動者以勞動為樂,作生產(chǎn)主人的工農(nóng)情感:“大地為床好托身,風吹香稻醉人心。日中小憩蓄精力,借得茅檐一尺蔭?!保ā豆さ匚缧荨罚?;“橫行如線豎行勻,巧手爭相試腰身。裊娜翠苗塘半滿,斜風細雨助精神。”(《微雨插秧》)前者寫勞動之后的休息之樂,田園之樂。其實工地午休條件是很艱苦的,“以地為床”,“借”一尺“茅檐”遮蔭,但作者以勞動為榮,以苦為樂,“風吹香稻醉人心”,神情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這種心景。后者寫插秧的勞動之樂,插秧既是技術(shù)活,也是體力活,特別考驗一個人的腰板彎曲的支撐能力,作者卻將插秧詩意化了,勞動者不僅用“巧手”把秧插得“橫行如線豎行勻”,而且書寫著勞動的美,“裊娜翠苗”著實可愛,“斜風細雨”不以為苦,反而給勞動者增長精神,勞動詩化了,詩勞動化了。而《工休小演唱》更是寫得神情活現(xiàn):“眾立田邊引吭喉,青天朗朗水悠悠。歌聲也帶泥香味,早稻風前亂點頭?!碧貏e是后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贊美勞動者的歌聲,不僅如朗朗青天一樣晴朗,如悠悠流水一樣悠遠,而且?guī)в心嗤恋姆枷?,“亂點頭”借早稻“風前”急促的搖曳之美,用擬人的手法寫勞動者的愉悅,展現(xiàn)了物我融為一體的歡樂情景,令人拍手稱奇。其他如《場地午餐》《收工晚歸望落日》《大風雪,收工暮歸》《早出工》《月夜營地乘涼》《劃船過河下田去》《菜班》等。凡是在五七干校勞動過的人大概都能引起共鳴。正如臧老所說:“寫勞動生活的,入得深,情感真,為我所偏愛?!逼渌麆尤嗽娋淙纭案尚R磺眨鼜褪[蘢。肩上五尺焮,心舒帶笑容?!保ā陡尚蝾^喜遇女醫(yī)生》)、“清晨荷鋤雁行出,傍晚帶月始回房”(《菜班》)何其形象生動,其《有懷貧農(nóng)社員同志》更是感人至深,抒發(fā)了作者與貧農(nóng)社員在勞動中建立的“永生不能忘”的真摯情誼,給人以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美感。
第二,因人而異,真切感人。臧克家寫了許多贈寄詩,都是給文朋詩友的,既有比他年長的茅盾、冰心、葉圣陶、馮至等,也有與他同輩的端木葓良、姚雪垠、王子野、方殷、王亞平、唐弢、徐遲、劉白羽、張光年、胡繩、吳伯蕭、于黑丁等,還有比他年輕的馮光廉、張惠仁、紀鵬、峭巖、姜德明等,這些詩的特點是抓住了各人或創(chuàng)作或經(jīng)歷或與作者特殊關(guān)系的特點,寫得真切感人,耐人尋味。比如,同是寫給現(xiàn)代文學史家的兩首詩,一是寫給作家唐弢先生的,一是寫給學者王瑤教授的,前者用“架上詩書滿萬卷,龍蛇腕底亦千篇。追隨魯迅悃誠布,媲美唐俟佳話傳。滬瀆挺身開筆陣,京華攜手慶歡聯(lián)。風云過眼情關(guān)切,那肯困居二豎前?!保ā顿浱茝|同志》)后者則用“斑斕詞采目迷離,得失豈惟方寸知?自古文章無定價,全憑高手量高低?!保ā都耐醅幫尽罚┣罢?,抓住唐弢藏書多,雜文多且犀利,同魯迅關(guān)系甚密,他的雜文甚至被疑為唐俟(魯迅曾用的筆名)之作,傳為文壇佳話,因而有“架上詩書滿萬卷,龍蛇腕底亦千篇?!薄白冯S魯迅”“媲美唐俟”等詩句;后者,抓住王瑤學者教授的特點,用“自古文章無定價,全憑高手量高低”稱贊文學史家的眼光、才智和膽識。再如,同是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八十大壽祝壽的詩,一首祝茅盾,一首祝巴金,兩首相距十年之久,但內(nèi)容不同,情趣不一:“著書豈只為稻粱?遵命前驅(qū)筆作槍。攜手迅翁張左翼,并肩郭老戰(zhàn)文場。光焰炯炯灼子夜,野火星星燎大荒。雨露明時花競發(fā),清風晚節(jié)老梅香。”(《祝茅盾同志八十大壽》);“四十年前憶舊游,奮將大筆寫春秋。躬經(jīng)坎坷心尤壯,浩蕩文壇立陣頭。”(《賀巴金同志八十大壽》)。臧老同茅盾有過師生之誼,1927年初臧老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茅盾曾是他的教官之一,因而寫茅盾,是懷著敬仰的心情展示其革命作家的一生:“遵命前驅(qū)筆作槍”,同魯迅共同領導“左翼”文壇,同郭沫若并肩戰(zhàn)斗“文場”的光輝事跡,著重贊頌其代表作《子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臧克家比巴金小一歲,是平輩,是以文朋詩友之情來祝福的,四十年代他們曾一起在上海從事進步的文學活動,因而有“四十年前憶舊游”句,“奮將大筆寫春秋”是雙關(guān)語,既是贊美巴金作品反映現(xiàn)實,再現(xiàn)歷史;又是贊美巴金的大作《家》《春》《秋》。后兩句贊嘆巴金雖歷經(jīng)“坎坷”,其雄心“尤壯”,任中國作協(xié)主席,于“浩蕩文壇”立于沖鋒陷陣的前頭。臧克家曾說:“寄贈好友的,因人而異,而含情則一”。特別要提及的是《寄姚雪垠同志》(七首)??箲?zhàn)時期,臧克家、姚雪垠、碧野、田濤等人于1939年前后曾活躍于第五戰(zhàn)區(qū)的鄂豫交界處的鄖陽、襄陽、南陽之間,從事抗戰(zhàn)文藝活動,彼此建立了生死與共的深厚的友誼。解放后,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兩人一在武漢,一在北京,雖然彼此分居兩地,但兩人的心卻始終是相通的。這七首短詩生動的表現(xiàn)了兩人間“好友、老友、益友、諍友,相交半世紀,知面更知音”的非凡情誼,以及作者對姚雪垠的高度評價:“毅力、才力、學力、識力、創(chuàng)作六十年,質(zhì)高量也大”。這七首詩,一、二、三首寫于1973年夏,第七首寫于1991年七月,跨時18年,1978年至1979年間,兩人因?qū)﹃袄辖M詩《憶向陽》的不同評價,而發(fā)生過尖銳的沖突,對臧老傷害很大。但因兩人情誼深,且信仰相同,理想一致,因而很快重歸于好。前面六首均寫于爭論之前,分別抒發(fā)了作者對老友或思念之深,或聞訊老友來京“翹首”以待的急切心情,或贊美老友為農(nóng)民英雄立傳的豪情壯志,或“欲將短句寄幽思”,又恐打斷友人長編“萬縷絲”的矛盾心情;或盛贊友人“一年無暇日,三更作黎明。白發(fā)映墨跡,孤燈是良朋”的艱辛創(chuàng)作;第六首寫得友人“新書一卷”的喜悅,贊美友人“默默沉吟二十載,千磨萬煉志不催”的精神與“文章錦繡萬千態(tài)”的文采,并且以自己“詩少風云氣”來反襯友人“筆下有驚雷”,其情切切,其感灼灼,感人至深,為友人成就之喜悅勝于自己的胸懷和情感著實令人欽佩不已。第七首寫于1991年七月,距第六首整整兩年,這是重歸于好之后所作,詩前“小序”說“午夢雪垠,夢短情長。覺后恍然若有所失,詩以記之。”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作者則是日有所思,“午“有所夢,可見思之深,念之急。他們之間的“諍友”情節(jié)將作為文壇佳話而流傳久遠。
第三、詞淺意深,平易親切。我們常說,詩如其人,臧老為人和善,平易近人。他的詩,他的文亦如此。比如為人們所稱道的《老黃?!罚骸皦K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边@首詩寫的是人們常見的事物:老牛耕田,除了“韶光”、“奮蹄”外,其他詞語都淺顯易懂。整幅畫面形象生動,惟妙惟肖,既樸實親切,又含義深刻,是作者對社會主義時代廣大工農(nóng)勞動者的歌頌,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有人甚至把首詩同魯迅的《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甭?lián)系在一起,加以比較,是有一定道理的,魯迅生活在黑暗如磐的舊社會,一方面“橫眉冷對”反動勢力的迫害,另一方面卻心悅誠服地當人民群眾的“?!?,為人民的革命事業(yè)奮斗一生。臧克家生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新社會,抒發(fā)了一位受人民愛戴的詩人為祖國為人民自覺奉獻的精神,它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聲,難怪有人把它作為座右銘貼于自己的房間,甚至有人把它作為楹聯(lián)貼于自己的門前。再如“臨到休假日,說閑亦半忙,案頭還信債,池畔洗衣裳”(《假日》)。平實的語言,豐富的含義,既寫出了“五七”戰(zhàn)士這個特殊群體“假日”的特點:遠離城市、親人、朋友,有許多書信往來要回,勞動十天半月積下了不少臟衣服要洗;又含蓄地道出了這個特殊群體對親友的思念和勞動的艱辛。他的兩組“戲為六絕句”大都語精言謹,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第四.改革求新,樸素自然。臧克家將當今舊體詩壇概括為三派:一是典雅派,即嚴格遵守固有格律,多用典故;二是改革派,即隨感情需要,對固有格律可以突破;三是新古體詩派,即不主張遵守固有格律與平仄。他說,他“是有名的改革派”,不止在固有格式上“突破”,而且要“在內(nèi)容”上創(chuàng)新。其“內(nèi)容”主要指:一是“詩要’三新’”即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二是“詩要’三美’”即看來順眼,聽來順耳,賞來會心?!标翱思业呐f體詩詞有古體、有律詩、有絕句、有自度曲,有四言、有五言、有七言、有雜言,長短不一,“絶多律少”,“大體按舊的格律,但有時破格,不以平仄自縛而致藝術(shù)失真?!北热纭都奶这g同志》的首句“碧野橋東陶令身”中的“陶”字應仄,但“陶令身”是個既形象又生動的以古喻今的典故,改動一個陶字,平仄穩(wěn)了,詩句的韻味也蕩然無存了。其他如《微雨插秧》《秋日賞菊》等也有破格的現(xiàn)象。
臧克家的絕句比律詩好,影響大。這與他一貫非常注重煉意煉句練字有關(guān)。他是以苦煉、苦吟著稱的詩人,他的短詩比長詩影響大。其短詩大多言簡意精,形象鮮明,句短情長,字少味多,即小見大,有不少作品是精品,甚至是神品。他的舊體詩也是如此。比如兩首“抒懷”的詩,一絕一律,同是寫于1974年12月,絕句寫于14日:“自沐朝暉意蓊籠,休憑白發(fā)便呼翁??駚碛椴AхR,還我青春火樣紅”; 律詩寫于17日:“天高地廻勢巍峨,斗室誰甘坐婆娑?勝景貪看隨日好,余年不計去時多。聞雞志壯猶起舞,引吭情豪欲放歌。四海翻騰風雨驟,思投碧波化微波?!眱墒自姸际惆l(fā)著老當益壯的壯志豪情,都是好詩,但我更喜歡前者,激情噴發(fā),不由人想到蘇軾的“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詩句,令人振臂欲飛,易讀、易記、易誦,令人過目不忘。還有其《病中抒感》亦是雖病尤神,意馬無涯:“老來病院半為家,苦藥天天代綠茶。榻上誰云銷浩氣,飛騰意馬到無涯?!痹偃缤撬寄罾嫌训模械募で闆_胸,雙眼淚流,感情之深,難以言表:“函簡拆開喜欲狂,急展彩箋道情長;提筆不能書一字,只憑眼下淚成行”(《寄徐遲同志》);而思念姚雪垠的第七首卻虛中寓實,淡遠而情濃:“故人久不見,忽來庭院坐。情態(tài)淡而遠,相向你與我。急邀向室內(nèi),以解思念渴。倏然人已杳,風雨聲大作。追夢夢不回,空留影綽綽?!庇陔鼥V之中給人揮之不去的夢幻與遐想。他的《秋日賞菊》又別具一格:“時清游興發(fā),相邀趁朝霞,別是閑滋味,霜鬢對黃花?!薄八瑲馇迦缇?,天高云淡秋。人壽花亦好,相看兩不羞。”這兩首詩是寫作者甲寅秋末,同王亞平、胡絜青、柳倩、方殷、愷之諸老友相邀于中山公園賞菊,六人合四百多歲,“身健神朗,至足樂也”,作者夜來興發(fā),亮燈急就此二首詩,“遂穩(wěn)睡達旦”,雖有“二三不諧處,聽之而已”。這兩首詩詞清意遠,令人回味,特別是“霜鬢對黃花”和“相看兩不羞?!卑讶速p菊,菊賞人,物我相觀成趣,彼此相悅相融的情景,別出新意地表現(xiàn)出來了,不由人聯(lián)想到李白的“舉首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
臧克家古體詩的語言精煉,樸實,盡量口語入詩,具有自然和諧的音樂美。
臧克家曾說,“我是一個兩面派,新詩舊詩我都愛,舊詩不厭百回讀,新詩潮流聲澎湃。”我們說,臧老是當代詩壇泰斗,不止是指他對新詩、新詩理論的貢獻而言,而且也是指他對舊體詩詞的品賞、推薦、提倡與創(chuàng)作成就而言的。
張永健,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