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位獨步畫壇的藝術大家,他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傳奇生平。他創(chuàng)作了幾千幅難以磨滅的美術作品,他的作品單幅的價格如今已達數(shù)百萬元。他就是出生在寧波市鄞州區(qū)塘溪沙村的沙耆。
今年五月,西子湖畔繁花錦簇,紀念百歲沙翁的“志愿無倦—沙耆早年油畫藝術展”在杭州西湖美術館舉行。
沙耆坎坷而又波瀾迭起的人生,因為藝術而光彩照人。
沙耆,原名引年,又名賢菖,與我國書法泰斗沙孟海同族。生前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早年在上海昌明藝專、上海美專、杭州藝專和中央大學藝術系等專業(yè)院校學習繪畫九載,奠定了其扎實的繪畫藝術功底。
沙耆學畫期間,師從徐悲鴻先生,并在1937年由徐悲鴻介紹赴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深造,師從該院院長—新寫實派畫家白思天(ABastien),由此進入了他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旅歐期間,沙耆憑借其非凡的繪畫稟賦和深厚的藝術功底,獲得“優(yōu)秀美術金質獎”,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著名畫家。
家鄉(xiāng)的懷念
2014年是寧波鄞州籍著名油畫家沙耆誕辰100周年,為紀念沙耆在美術領域的卓越成就,充分展示沙耆的藝術風采,由寧波市鄞州區(qū)委、區(qū)政府主辦,鄞州區(qū)委宣傳部和寧波美術館聯(lián)合承辦的“百年沙耆”紀念活動,2014年7月在沙耆的故鄉(xiāng)寧波舉行。活動包括在寧波美術館舉行“獨行心畫間—百年沙耆作品展”、“重識沙耆—百年沙耆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參觀沙耆故居等。這是沙耆家鄉(xiāng)首次為這位藝術天才舉辦盛大活動。浙江省博物館也專供了一批珍藏的沙耆作品展出。
7月8日在寧波美術館舉行的百年沙耆作品展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美術工作者、觀眾以及沙耆故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把寧波美術館大廳擠得水泄不通。浙江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田宇原宣布“獨行心畫間—百年沙耆作品展”開幕。鄞州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劍波在致辭中說:沙耆的人生旅程跨越了民國和新中國,足跡走過中國和西歐,在戰(zhàn)火中孤獨求藝,在運動和變革中隱居鄉(xiāng)間,為世人留下諸多傳世作品。本次活動期間,還推出了《百年沙耆》電視專題片,舉辦“重識沙耆—百年沙耆藝術研究”活動等,這些都是故鄉(xiāng)鄞州向她所愛護、滋養(yǎng)的藝術家表達致敬的方式,也是鄞州打造名人鄉(xiāng)賢文化品牌、推進文化建設的一項舉措。
此次作品展,展出了代表沙耆各時期創(chuàng)作風格的作品112幅,有出國留學前的油畫作品《杭州小河》《小河風景》等,有留學比利時期間創(chuàng)作的《美惠三女神》《人體習作》等代表作,還有他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系列靜物和風景畫,此外還有反映他中期創(chuàng)作特色的系列作品如《耕田》《乘涼》《狩獵》等。這些畫作,展現(xiàn)了沙耆獨特的個性與創(chuàng)作,也展現(xiàn)出在中西方藝術融合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油畫的創(chuàng)新和豐富。
中國的“梵高”
沙耆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把東方神韻和西洋油畫有機結合,被稱為中國的“梵高”,在中國現(xiàn)代油畫史上占有獨特一席。
沙耆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1937年,經(jīng)恩師推薦,他遠赴比利時皇家美院學畫。在歐洲的10來年是沙耆一生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生樂章。他兩度獲比利時皇家美術金獎。他的作品,曾與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共同展出。
1991年比利時出版的《比利時藝術名人錄》中,對沙耆有如下記載:“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尤以室內寫生見長,人物、人像、裸體、靜物、動物無比精妙。他的畫法以大膽而寫實見稱?!?/p>
“中國的梵高”這樣的稱謂,絕不是后人的過度美譽。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是后印象主義的先驅者,其野獸派與表現(xiàn)主義藝術表現(xiàn)風格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是全球廣為人知與珍貴的藝術作品。
旅歐十年,沙耆作品中留下了對表現(xiàn)主義、野獸派等西方近現(xiàn)代藝術流派鮮明而獨特的印記。他曾在西歐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覽,著名藝術評論家史蒂凡,畫家、雕塑家巴爾杜澤等,都是他的伯樂。追尋沙耆的足跡,一定要遠到地球的另一邊,這十年西方求學與創(chuàng)作生涯,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留下了熠熠閃光的篇章。
1941年2月,在布魯塞爾的沙耆畫展上,史蒂凡如此介紹:“無論發(fā)生什么,在我們眼中,沙耆始終是一個不會因為到了歐洲而放棄自己傳統(tǒng)藝術風格的畫家。我們感嘆沙耆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才能,同時也被他靈巧熟練的技藝所折服。我們可以通過那些靜物看出沙耆的才能,在繪畫方面,他將熱情和謹慎、粗糙和精細都融于其中;在色彩方面,他將明亮和空靈融于其中?!?/p>
1942年,沙耆舉辦幾次畫展,他那幅著名的《吹笛女》畫作被比利時皇太后伊麗莎白所收藏。當時,巴爾杜澤如此評論:“對于沙耆來說,大自然是一切神奇的源泉。他花了許多時間細致地觀察,也陷入了沉思。沙耆獨創(chuàng)的、精細的著色令人驚奇,極富想象力和表達力的沙耆,把我們帶入一個充滿東方夢的世界?!?/p>
1945年,沙耆回國的前一年,參加了比利時皇家美術院院長特卡尼主辦的一次盛大的展覽,展品中有巴黎羅佛美術館所藏的已故比利時大畫家和日本旅歐近代著名畫家的作品,沙耆的作品也在這樣重要的展覽中亮相。那一年,他舉辦過幾次個展,年底他還到英國、荷蘭旅行和畫畫。當時,史蒂凡評論他:“這位青年中國畫家早已被大家所承認。他的作品的藝術價值,他橫溢的才華,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和超凡的氣質,被人們一致器重并獲好感?!?/p>
當年鄞縣展覽館編輯李立中曾經(jīng)到過沙耆的家里,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家里到處都是沙耆的畫”,墻上、報紙上、門板上、線裝書上,甚至于他從國外帶來的《圣經(jīng)》上,“哪里都是他的畫布?!碑敃r,李立中還見過在寧波坊間流傳極廣的板壁上的裸女像。畫中的女性極富韻味,以坐、臥、跪、站等不同姿勢呈現(xiàn)。后來,這10幅裸女像被臺灣畫商重金收購,漂洋過海去了臺灣。如今,在沙耆故居二樓依然能看到這些裸女像,但都只是復制品。
沙耆和他的作品震撼了中國藝術界。早在1983年,沙耆國內的首展在杭州開幕。李立中就是其中一位策展人,另外兩位是沙孟海和沙天行(沙耆的兒子)。
當時展出的38幅作品,全部來自浙江省博物館。據(jù)說,早在1960年,沙孟海以沙耆母親的名義,向浙江省文管會捐贈了一批沙耆的早期作品,后來文管會轉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從此,這些作品一直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館。
那次畫展將被遺忘了的沙耆重又推向了世人的視野。香港《文匯報》曾用一個整版報道了此次畫展。這個展覽更帶給當時中國畫壇一次“地震”,那時就有專家驚呼:“《中國美術史》應該改寫了?!?/p>
塘溪的歲月
1946年10月,沙耆因精神疾病再次發(fā)作回到了故鄉(xiāng)鄞州塘溪休養(yǎng)隱居,并帶回了他在旅歐期間的上百幅畫作。他長期隱居沙村,繪畫讓他找到了人生慰藉,也造就了獨特的沙耆及其藝術面貌。這是他人生中創(chuàng)作最豐碩的時期,共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幅油畫和數(shù)以千計的中國畫。
歐洲的一個代表團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曾來北京,和周恩來總理說起沙耆,周總理就問在場的徐悲鴻,徐悲鴻說這是我的一個出色的學生,現(xiàn)在浙江養(yǎng)病。周總理就通過統(tǒng)戰(zhàn)部,轉告浙江方面要照顧好沙耆的生活。
沙天行回憶起父親沙耆總是飽含深情:“我父親習慣每天去學??磿磮?,學校的老師們總是熱忱相待。他還喜歡到鄉(xiāng)政府和村辦公室里串門,那里有更多的報刊可供翻閱,有紙張可給涂畫,家鄉(xiāng)基層干部都親熱地稱他叔叔或公公。”
如果你到塘溪參觀沙耆故居,在村里尋找沙耆的痕跡,很多熱心的沙村人都會跟你說上一段沙耆的往事:村里有哪家辦婚喪喜事,都樂意叫上沙耆一起入席,他會順手送一幅他的畫表示謝意。
沙天行眼中的父親,是把全部生命都獻給藝術的人。同時,沙耆又是一個充滿愛國情懷的人。沙天行說起那些更加久遠的往事:“他在出國前因為參加抗日進步運動,曾被捕判刑,后來被保釋出來。1940年,他和畢加索等藝術家一起參展時,在會場上掛了一張他畫的孫中山的油畫像,還寫了一句話‘聯(lián)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溝通奮斗’。1944年,盟軍反攻勝利擊退德國占領軍后,各大報紙慶祝勝利,報上遍印各勝利國國旗,因為中國外交人員尚未到達,我父親就親自畫好國旗,給報社送去?!?/p>
1983年5月18日,在杭州武林廣場浙江文化會堂舉辦了一次沙耆畫展。開幕式當天名流、名家云集,來了200多位嘉賓。吳作人為畫展題字,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來了,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來了,還有東海艦隊的司令員,美術界、文化界的名人匯聚一堂。
這次畫展展出了沙耆的38幅作品,因有多幅裸體畫,考慮到當時老百姓的觀念,畫展變成了內部觀摩。在畫展現(xiàn)場,70歲的沙耆穿著中山裝,精神矍鑠?;貒?0年,第一次看到這么多人來看自己的畫,他異常激動。
畫展辦了6天,浙江美術學院的教授和上海高等院校、研究部門的油畫家、學者都來觀摩交流。在研討會上,專家們連連稱贊他的作品,高度評價沙耆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遺漏的巨匠。
當年6月,浙江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聘請沙耆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7月,沙耆畫展在上海舉辦。9月,沙耆畫作又在北京展出。沙耆一時名重藝術界。
從那年起,很多畫商及收藏家慕名來到寧波,收購沙耆的油畫。有人追捧他、關注他,有人炒作他的畫作。70歲的沙耆迎來了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又一個春天。
這次畫展是沙耆創(chuàng)作生涯的轉折。2001年,“沙耆70年作品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沙耆作為一代畫壇大家,已經(jīng)成為中國美術界繞不開的名字。
1997年,沙耆因身體原因移居上海治療,因腦梗阻,就此放下了手中畫筆。紀念沙耆九十壽辰的“沙耆畫展”在浙江博物館展出后的兩個月,2005年2月15日,沙耆在上海田林醫(yī)院病逝,享年91歲。
中國油畫學會原會長詹建俊曾經(jīng)說過:他是一位幾乎被人們遺忘的畫家,然而,這又是一位將永遠留在我們美術史上、并激發(fā)我們去對藝術的意義不斷思考的畫家。詹建俊還為沙耆撰寫了墓志銘。
當人們以崇敬的心情欣賞著沙耆的一幅幅令人難以忘懷的油畫時,不禁情思萌生—畫家沙耆如果在天有靈,他一定會在歌唱:“那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