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明先生是我的學長、港中的校友,最近,他托人送給我一本帶有自傳性的書——《漫漫塵路》。拿到書時已是晚上八點多鐘,我隨手翻開了書的扉頁,當看到那一張張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照片時,大腦一下子興奮起來,情不自禁地看了下去。原本一貫堅持晚上十點半睡覺的我,竟然一口氣把書讀完,那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多鐘,自己完完全全被書中的內容深深打動了。
在我的記憶中,卞阿明是一位英俊瀟灑、充滿活力的青年。那是1965年9月,我虛歲13,從丹徒的江中小島——高橋考入縣屬大港中學。小小年紀進入陌生的學校,遠離父母,一切靠自己打點,特別是隔江千里遠,要兩個星期才能從省下來的助學金里,拿出一毛五分錢坐船回家。我認識卞阿明時,他是港中高一的學生,在我眼里,他是來自家鄉(xiāng)的帥氣的大哥哥。那個時候,出于對家的依戀和鄉(xiāng)情的緣故,雖然學校里來自家鄉(xiāng)的大哥哥、大姐姐與我并沒有接觸,但自己卻十分關注他們。高一時期的卞阿明是一位體育愛好者,下午兩節(jié)課后總能在港中的籃球場上看到他的身影。我至今還記得,他那烏黑的頭發(fā)、濃眉下炯炯有神的雙眼,以及運動時充滿美感的臂肌。他總是嘴角上揚,臉上始終掛著微笑,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文革開始后,我回家務農,后來聽說他進了鎮(zhèn)江鋼鐵廠,而且還當了廠里的宣傳干部,我們這些仍然在農村奮斗的青年,對他有一種說不出的羨慕,跳出農門萬丈高,那是當時許多年輕人的追求。
看了他的傳記,我才真正了解卞阿明。他有過童年短暫的幸福、中學時代的壯志豪情、文革后進廠的喜悅、老年得伴的快樂,也有過幼年喪母的凄涼、失學的艱辛、年輕時狂熱的激情、中年喪妻的悲痛……但這些變幻,始終有一條主線——那就是他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始終沒有改變。
卞阿明的回憶之所以打動了我,除了書中熱烈的情感和清新的意境外,還有文風的樸實,也有我們這代人所熟悉的時代畫面。書中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個個現(xiàn)在已經被人們遺忘的地名,還有那令人尊敬的老師和校友的名字,讓往事像一幅長卷在我眼前徐徐拉開,帶我回到了那個難忘的年代。
對于我們年過花甲的人來說,鄉(xiāng)情總是很美好的回憶,讓人在閑暇時能夠品味年輕時的或苦或甜或憂或喜,那些點點滴滴現(xiàn)在回味起來都是那么的令人心醉。高橋的小橋流水、縱橫阡陌令人心馳神往。春天那滾滾的麥浪、金黃色的油菜花,夏天那荷塘邊清清的荷香、交響樂般的蛙鳴鳥啼,秋天那沉沉的稻穗、滿河的菱角,冬天那掛滿樹枝的冰凌、皚皚的白雪……那時,生活在水鄉(xiāng)的人們雖然經濟條件并不富裕,但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財富,正如卞阿明先生書中所說的:“盡管時光已過去了那么久遠,可在我的記憶深處,它總還是那么五彩繽紛、熠熠閃光,總還是那么叮當有聲、親切可見?!?/p>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所有靠物質和權力支撐的幸福感大多不能持久,會隨著物質和權力的離去而消逝,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卞阿明一生平平淡淡,但他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卻收獲很多。平實的語言、平淡的生活、平常的鄉(xiāng)情,更能打動人,更能吸引人,更具有真實性。卞阿明先生寫出了自己真實的情懷,給子女、給社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謝謝卞阿明先生贈送給我的《漫漫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