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蒙散文選》頒獎辭:任蒙的寫作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縱攬古今風云,整合審美元素,拓寬了文化散文的藝術(shù)疆域。他以深邃的鑒史眼光、凝重的憂患意識和恢弘的書寫氣勢,在傳統(tǒng)尋根與現(xiàn)代認同之間探尋真相,感悟生命,并獨辟蹊徑,自成一家。亙古興衰,歷史滄桑,山河變遷,現(xiàn)實經(jīng)緯,經(jīng)他的酣暢筆力化作了一道道氣象萬千、詩意沛然的人文風景。無論是黃鐘大呂的磅礴長調(diào),還是言近旨遠的精粹短歌,都使他站在了一個“天、地、人、文”渾然交融、厚積薄發(fā)的寫作高度。
———全國孫犁散文獎評委會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原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著名作家石英代表評委會在頒獎儀式上講話指出:獲得這次大獎的任蒙的作品,即使置于當今最優(yōu)秀的散文之林也毫不遜色。實事求是地說,與任蒙的作品相比較,我們天津的散文總體水平還存在一個再上臺階的問題。這是所有參與評委會工作的同志達成的共識。
———《全國孫犁散文獎獲獎作品匯編》
中國散文學會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林非:任蒙的散文,細節(jié)與形象的描繪、思想之分析、情感之抒發(fā)、文字之表達,都渾成一體,使我讀后深受啟迪。其中尤其覺得文中的一些哲思訴說,最為精辟。比如寫白居易的《伊水岸邊的那條小徑》一文,無疑是我讀到的相關(guān)篇章中的最佳之作,啟發(fā)不小。
———《東方散文》2010年第4期《形象思想情感文字渾然一體的散文》
任蒙散文的思想深度緣自對文化的思考,對歷史的關(guān)注,他的作品專注于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冷峻觸摸與體味,敏感于歷史長河的奔騰與律動;他以崇高的文化情懷和濃郁的詩意表達,成就了他散文的獨特風格。
———《人民日報》2010年3月2日《任蒙的散文:思想與想象》
任蒙的文化散文可以讓我們領(lǐng)略“大散文”的風采。這種“大散文”不僅選材宏大和篇幅較長,而且從歷史哲學層面上進行了深度開掘。任蒙的文化散文無論寫歷史事件,還是歷史人物,既有獨到的感悟,也有精辟的見地,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
———《光明日報》2010年4月23日《大散文的風采》
任蒙散文在其深深的文化情懷中滲透著一種強有力的思辨力量,更能體現(xiàn)作家的睿智,更能發(fā)人深思,這種觀念、這種文筆不是一般作家能夠達到的。
———《文藝報》2007年2月15日《任蒙散文融合詩、思、史的文化意義》
任蒙以歷史文化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一批散文,將詩性、文采、史述、思想融為一體,把現(xiàn)實和歷史、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山水與人文等關(guān)系處理得很到位,稱得上是史、詩、思的結(jié)晶,不少地方閃射著智慧的光芒,超越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其藝術(shù)水準在全國的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中應該處于領(lǐng)先地位。
———《文學報》2007年10月26日《惟楚有才,散文亦盛》
思想分量,為任蒙散文注入了鮮明的時代性特質(zhì),也為這類散文增添了難以遮蔽的文體光輝。
———《任蒙散文:詩化散文與文化散文》(原載《中國散文的民族化與現(xiàn)代化》)
任蒙的作品在全國的歷史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中應該處于領(lǐng)先地位,他的《草堂朝圣》《歷史深處的昭君背影》等篇目,完全可以與一些全國知名的散文家的作品比肩,可是在實際傳播中也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這與他的散文藝術(shù)重量是不對等、不相稱、不平衡的。
———《長江日報》2007年8月15日《湖北散文期待強勢出擊》
在散文作家任蒙先生的作品中,歷史文化散文是寫得最精彩的。如果借用目前娛樂界流行的語言來說,“看點”很多。不過,任蒙歷史文化散文中的“看點”并非商業(yè)化的噱頭,而是實實在在的思想性、學術(shù)性和藝術(shù)性的集合體。
更為精彩的是,散文充滿了對于歷史與文化的思辯精神。歷史在深刻的矛盾和無奈中演進著,任蒙用洞察的眼光穿透歷史的時空,寫出了他深沉的辯證思考。
走進歷史的深處,任蒙能夠設(shè)身處地感受歷史的境遇,再現(xiàn)歷史的壯闊與殘酷;走出歷史,任蒙也能雄踞理論高地,感悟歷史的荒謬,沉思其間的哲理。他這樣自由穿行于古今時空隧道,給讀者帶來的是心靈的震撼。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任蒙歷史文化散文里的感悟與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