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講授了陸蠡的經(jīng)典篇目《囚綠記》(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下面,是發(fā)生在課堂中的一個師生對話片段:
師:大家結(jié)合手中的資料,都了解了《囚綠記》的作者陸蠡,因從事抗日文化工作,而最終被日本侵略者殺害。而,《囚綠記》這篇文章就是緊緊圍繞一個“綠”字,以“愛綠”“戀綠”“囚綠”“釋綠”“懷綠”為線索,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性格。這是文章的主旨,也是主流的看法。同學們,對此,你們還有什么不一樣的理解嗎?
生1:老師,您剛才的提法,很多教學參考書上也是那么說的。但我總感覺,有點不大對勁,只是一時說不上來……
師:哦,你是覺得線索概括有問題,還是對《囚綠記》所表現(xiàn)主旨的歸納有異議?
生1:線索似乎沒有多大問題。只是……“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性格”似乎有點說不通……(似乎沒有思考成熟,生1沒有繼續(xù)說下去。)
師:嗯,有點意思了。接下來,大家,都來圍繞剛才同學說的,仔細地進一步地想一想,看看主旨的歸納中,有哪里不妥帖。(學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生2:我覺得,把這篇文章,概括成“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性格”,有點太空洞了,感覺離我們很遙遠。
生3:我認為,如果說“綠藤”代表著“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品質(zhì)”的話,那么文章內(nèi)容上就會出現(xiàn)很嚴重的邏輯問題。
師:嗯,繼續(xù)說下去。
生3:“綠藤”,是積極向上的,那么,“我”在“囚綠”過程中,似乎就扮演著反面角色,有點日本鬼子的嫌疑了。(眾生笑;隨之,是雷動的掌聲。)
顯然,上面這個課堂片段,是值得深深品味的。實際上,直到課尾,我也沒搞清楚,如果《囚綠記》不是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性格”的話,那么,究竟,字里行間中表露出的是什么。但是,我非常慶幸自己偶遇到兩個機緣:首先,如果,當時我不拋出“同學們,對此,你們還有什么不一樣的理解嗎”這樣的問題,后面部分學生思維的精彩彰示與碰撞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其次,如果,沒有那位學生“我總感覺,有點不大對勁,只是一時說不上來”的感性認識,本次課堂上出現(xiàn)的如此可貴可嘆的教學呈現(xiàn),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語文教學課堂中的疑問,哪怕是一種感覺,都是萬分寶貴的。這便是我授課之后的初步感受。
過了幾天,為了完結(jié)學生對《囚綠記》主旨的爭議,亦為了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渴求。我開始認真爬梳相關(guān)文獻資料,真正搞起了一點課文研讀。沒想到,通過各方渠道搜集整合出來的資料,竟然給我?guī)砹藰O大的沖擊與震撼:正如,前面提及的那位學生的疑竇一樣,實際上,很多研究者對《囚綠記》一文的主旨也都發(fā)表了獨到的看法。而這些理解與教參的提法,大相徑庭。下面兩篇是比較典型的觀點:
《“知人論世”:語文教學的哲學錯位——〈囚綠記〉是頌揚民族性格還是認識生命尊嚴?》:“……‘我’在‘囚綠’過程中,內(nèi)心善與惡不斷矛盾著,對立中不斷反省、創(chuàng)造、發(fā)展自己,并最終認識到‘綠藤’所蘊蓄的生命尊嚴?!保ㄕ幾浴度嗣窠逃?009年10期,徐江等人著寫,有刪節(jié)。)
《理智與情感交鋒的心靈獨語——細讀〈囚綠記〉》認為:“高廣不到一丈的小房間,‘我’僅僅因為圓窗外邊的綠影便毫不猶豫地租了下來。這是情感上對綠的喜愛輕易地擊潰了對小屋居住環(huán)境惡劣的理智,情感與理智第一次錯位,審美情感戰(zhàn)勝了實用的理智……‘我’動手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如同幽囚一只小鳥一樣囚進了房間。意識到囚綠是自私的,這是理智的作用,那為什么還會囚綠呢?顯而易見對綠的病態(tài)愛戀是其驅(qū)動力,情感與理智的交鋒以理智的敗北告終……對綠的愛是自私的、病態(tài)的,占有它把它作為裝飾,沒有了精神的審美,完全是庸俗的實用,理智與情感交鋒后再次形成錯位局面……臨行時珍重地開釋、把它放在原來的位置、并致以誠摯的祝福,是對自己過錯的深切自責和懺悔,是理智借助時空轉(zhuǎn)移的契機對病態(tài)囚綠情感的反戈一擊?!保ㄕ幾浴墩Z文學習》2007年06期,文娟著寫,有刪節(jié)。)
顯然,結(jié)合上面的主旨分析,我們才能給予學生以一定且必要的閱讀指導,也才能真正解釋,為什么是“我”去“愛綠”“戀綠”“囚綠”“釋綠”“懷綠”。而且,通過深入分析文本,我還發(fā)現(xiàn)《囚綠記》末尾處的一個極為精妙的地方:“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常理推之,既然,文章取名為《囚綠記》,自然,應該始終以“綠藤”為主要刻摹以及情感指向的對象,那為什么,文末作者懷念“綠藤”的時候,還要懷念“圓窗”呢?注意,這里有一個極為精妙的修飾語:“圓”。顯然,《囚綠記》開篇提及的“窗”是“破”的。思考至此,這里,便擁有了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教學切入口。
第二天,關(guān)于《囚綠記》,我又重新給學生們設置了一個討論點。下面,是一個討論片段:
師:上次,我們在學習《囚綠記》的時候,討論了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囚綠記》究竟想表達什么?老師,下來翻閱了一些資料。令人吃驚的是,一些大學教授和你們竟然有著“靈犀之通”:這篇文章,不是想表達“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性格”,而是反映出作家陸蠡內(nèi)心的矛盾;你看,陸蠡在“囚綠”這個過程中,是多么矛盾?。阂粫合搿扒艟G”,一會兒又想“釋綠”。當然,我自己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字眼兒:文末,陸蠡提到了“綠藤”,也提及了“圓窗”。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在文末還要懷念“圓窗”呢?(學生依舊陷入深深地思考。)
生4:我覺得,這是陸蠡的無意之筆,沒有什么深意,因為,寫到“綠藤”,很容易寫到“圓窗”。(一些學生不時搖頭。)
生5:我不同意剛剛那位同學的看法。我認為,“圓窗”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圓”有圓滿的意蘊,不過,我還沒搞清楚,為什么,文章末尾的地方,陸蠡要懷念一種“圓滿”。(過了幾分鐘……)
生6:我有這樣一種猜測,不知對不對。
師:大膽地講出來。
生6:可能陸蠡心情因“囚綠”,而倍感矛盾,因而,他渴望一種平和的心境。自然,“圓窗”成為了他內(nèi)心那份渴求的一種寄托物。
…………
記憶猶新的是,這份討論一直深深地牽引著我的神經(jīng),甚至,我連插嘴的機會也沒有。不過,聽聽“生6”的分析,我覺得我也沒有必要插嘴了。
事后,我細細品咂分析發(fā)現(xiàn),這幾天里所發(fā)生的不正是一個“教學相長”的完美例證嗎?而這份完美,源于一個“疑”字。此時的我,才真切地體會到“學貴有‘疑’”這句古訓的真諦了。
語文教學,現(xiàn)在頗受各方關(guān)注。其中,“效益”話題,又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效益?直逼著每一位有責任擔當與研探精神的語文人,不斷思考、前行……
有了上述這次教學體驗之后,我發(fā)現(xiàn),“疑”是提升語文教學效益的一條門徑。統(tǒng)觀事件始末,我有了如下一些體認:語文教學中的“疑”,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它可能源于“學生”,也可以源自“教師”。另外,面對“疑”,要有直面的勇毅與深究的決心,不能因為一時的“臉紅無面”,而“走馬觀花”;不能因為一時的“語塞無言”,而“束之高閣”。再者,“疑”是一份寶貴的教學資源,亦是一份久違的教學契機,只有那些善于把握它的學者與教者,方能在不斷的“質(zhì)疑”中,獲得一片廣闊的天地。
“疑”,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起點。慢慢走下去,我們一定會遇到諸多意想不到的教學亮點、智慧亮點,甚至生命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