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老師說,我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我要做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為孩子的成長付出全部的努力,我愿意做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老師們的一腔熱忱令人感動,也令人欽佩??墒?,在我們的身邊,常常能夠看到某一位老師在走廊里正訓斥一位低著頭的學生,原因是這位學生又一次將作業(yè)丟在家里;我們會聽到某一間教室傳來老師大聲批評的聲音,走近細聽,是班級昨天的值日又被扣了分;我們?nèi)绻哌M辦公室,還會看到一個或兩個學生,正流著眼淚,站在余怒未消的老師的身旁……像這樣的場景,可能有的老師已經(jīng)熟視無睹,但如果細致地回想,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老師常常不能控制自己,以生氣、發(fā)火的狀態(tài)來教育學生?而往往這樣的老師也是大家一致覺得是比較認真的老師。訓斥、指責甚至怒火,帶給學生的只是傷害,讓教育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為什么不能以更從容和平和的心情來面對學生呢?不妨來看一則有關慧宗禪師的故事。
慧宗禪師在一次出外弘法講經(jīng)離開寺院之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shù)十盆名貴的蘭花。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非常殷勤地侍弄蘭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但天有不測風云。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后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幾天后,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準備領受責罰。禪師得知原委后,神態(tài)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p>
好一句“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可以想象,禪師的話帶給弟子們的,除了是寬容,更多的還有令弟子們心懷感恩,更加專心地提高自已的修為和品性,最終追隨老師得到真正的長進。這則故事對我們的教育有什么啟發(fā)?筆者以為,這告訴我們,教育需要種蘭花的心情。首先,面對孩子,我們也會不敢有絲毫怠慢,告訴孩子怎樣是對的,怎樣是不對的,但當孩子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時,我們須要想到的是,我們不是為了生氣才從事教育,我們不是為了生氣才與孩子相遇。哪怕我們付出再多,也是為了快樂,為了欣賞才去“種蘭花”——教育孩子。其次,我們的怒火和氣憤,并不會讓現(xiàn)實改變什么,而更可能的是,內(nèi)心的激烈反應,只會讓我們的行為走向極端,與最初的想法漸行漸遠。盡管我們對學生很在意,很重視,很用心,但如果不注意方法,教育將會變味。再次,種蘭花的心情,其實是要我們能夠達到一種教育的境界,不過于功利,不過于追求目標的即時達成,而是學會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用開放的心胸來包容學生的不足,用智慧的點撥引導學生心平氣和地成長,這時的我們,身為教育者,學會欣喜地看到孩子的每一點變化,看到我們的付出正累積著能量,等待質(zhì)變的飛躍。不是為了生氣才教育孩子,不是為了怒火才付出自己全部的精力,也不是整天讓自己陷在苦惱、自責和抱怨中,就能夠教育好孩子。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這樣的心情,我們方能時刻以平靜安詳?shù)淖藨B(tài)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打開學生的心門,而學生也才放下心中的忐忑,更加自信陽光地走過每一天。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边@是一位哲人的話,同樣,是因為快樂才去種蘭花,是因為快樂才去從事教育,時時想到善待學生的時候也是在善待自己,寬容學生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學會了淡定。將那棵“快樂的蘭花”種在我們的心里,我們的心境會盈滿幸福。我們的學生會因為我們而走向詩意的成長之途。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