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六年級歷史下冊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到清朝前期的主要歷史,學生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對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分析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二、案例主題
六年級歷史下冊第七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一》,結合太谷的“二十四字教學法”,我事先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并以歷史“導學案”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利用 “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更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讓歷史課堂變成高效課堂。
三、案例描述
備課時,我發(fā)現(xiàn)這課內容要是光靠教師設計的學案,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能否再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新的學習空間,我思考了很久,有個想法一直在腦子里盤旋——讓學生自己來導來演這節(jié)課,效果會如何?最終,我決定進行一次嘗試。
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我懷著忐忑又有點興奮的心情走進教室。上課時,面對學生一雙雙的眼睛,我不由得懷疑起我這個想法的可行性了,但我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不去試試,怎么知道學生有沒有這個潛力呢?
我先讓他們用5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后告訴他們,結合學案用任何形式來表現(xiàn)本節(jié)課的知識。當學生得知他們自己要當“導演”時,都顯得興奮不已。全班10個學習小組的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在組長的組織下,學生都帶著興奮的表情討論著。我巡視整個教室,悄悄地走到學生小組中,聽學生的討論并適時地給予指導,看著他們時而手舞足蹈,時而又神神秘秘地小聲嘀咕,我實在不敢想象,他們會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什么樣子?
10多分鐘后,第三小組舉手了,示意我他們準備好了。15分鐘后,其余9組也都舉起手來。這時,第三組的學生已經有點迫不及待了,從他們自信而又興奮的笑容里,我看到了希望。于是,學生匆匆準備出來的但又讓我佩服的一幕上演了。
第三組的學生采用了講故事的形式,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位唐朝李姓居民,在打掃屋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長輩留下的一本書,書中記述了李姓家族的長輩曾去過的地方,并詳細描述了長輩曾到過趙州橋,在長安城居住過,并去過氣勢宏偉的大明宮含元殿;由于長輩信奉佛教,收藏了《金剛經》;另外長輩還在書中記載了當時著名的3位詩人及其主要作品等。
我驚呆了,學生競能在這短短的10多分鐘內編出這樣一個不偏離主題的故事。教室里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憑借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接下來我讓學生結合課本實際來談談在這個故事中他們聽到了、看懂了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
第一組的學生采用了旅游的形式,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名學生扮演導游,介紹趙州橋、長安城及大明宮含元殿、《金剛經》和唐代著名的詩人等。
第七組的學生是用表格的形式歸納本節(jié)課內容的:
在各組的展示中,時間過得很快,其他7組的學生沒有時間來展示他們準備的成果了,雖然他們有點失望,但我知道他們一定也準備得不錯。我和學生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看著他們,我不由得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教師的成功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chuàng)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笔前。處熞o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需要這樣的機會,只有給學生機會,我們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課后反思
這是歷史課堂教學中一個普通的案例,卻始終圍繞著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而進行。所謂“有效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地教與學生有效地學。陶行知說:“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彼员竟?jié)課教學的目的在于要努力實現(xiàn)學生主體的回歸,大膽放手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改變長期以來“接受教育”“被動教育”的思想,確立終身學習的信念,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會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事實證明,初一的學生活潑、好動,形象思維較好,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能用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靈感把所遇到的問題不偏離主題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很好地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使之成為一個開放的、合作探究的過程,因而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