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公開了殺害美國記者福利的影像,引發(fā)舉世憤慨。而畫面中的蒙面劊子手操著英國口音英語這一事實,更是震驚了英國社會。據(jù)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加入ISIS的2000名外國人中,有1/4是英國人,而且其中的半數(shù)已經(jīng)返回了英國,打算在英國招募更多成員。
在英國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卷入恐怖活動,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9月在肯尼亞制造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索馬里青年黨,其核心成員里就有來自英國的婦女薩曼莎·盧思韋特,人稱“白寡婦”。在英國本土,由本地青年實施的恐怖活動近年來更是時有發(fā)生,比如2005年7月倫敦地鐵恐怖爆炸事件、2006年8月英美航線未遂爆炸案、2007年倫敦和蘇格蘭格拉斯哥汽車炸彈恐怖事件等等。最離譜的事件發(fā)生在2013年5月,兩名尼日利亞裔英國極端分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將25歲的英國士兵李·里格比殺害,場面血腥殘忍。
這些事件的共同之處就是兇手大多是移民后代。在發(fā)達社會成長、衣食無憂的移民后代為何會被極端思想所吸引?
除了有些年輕人心智不成熟,將殺人看成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英國寬松的移民政策和移民中普遍存在的認同危機。
移民大量涌入英國是從二戰(zhàn)之后開始的,當時主要是為英國紡織、鋼鐵業(yè)補充勞動力。目前在英國的6300萬人口中,移民占13%,大約750萬人,其中的260萬是穆斯林。
而受二戰(zhàn)后左翼思潮興起的影響,加上對從前殖民統(tǒng)治良心上的歉疚,英國對移民實行的是多元文化政策,鼓勵移民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在很多方面給予照顧。在這種政策的推動下,移民來到英國之后,不用講英語也可以完全按原有的方式生活。學校的宗教教育設立了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等多種宗教;穆斯林女生可配戴不與校服顏色相沖突的頭巾;英國部隊的穆斯林現(xiàn)役軍人可保留短胡須;部隊還為穆斯林官兵開設禮拜室和清真灶;英國的穆斯林女警察還可戴上專為她們設計的頭巾值勤,這在西方國家也是首例。
但過分講究多元的后果,是少數(shù)族裔的孤立發(fā)展,不同種族的人們在同一個地區(qū)各自過著平行的生活,這在事實上阻礙了融合。而出生在英國的年輕二代移民則面臨著比父輩更強烈的認同危機。他們一方面受到英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熏陶的另一套價值和文化又揮之不去;他們希望融入英國社會,但膚色、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又讓這種融入不是那么容易。這樣一種認同危機和個人遭遇上的無能為力,就成了極端化最有利的溫床。
也因此,年輕穆斯林往往比父輩還激進。英國2012年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對于是否“欣賞‘基地’恐怖組織等準備與西方對抗的組織”這樣的陳述,有13%的年輕穆斯林贊同,而老年人則僅有3%。對于在公共場合展現(xiàn)自己宗教身份方面,有74%的年輕穆斯林支持婦女戴面紗,而老一輩則為28%。
大量英國青年加入ISIS,不僅是對中東反恐的重大考驗,也是對英國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