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蒙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 理學院,中國 天津300222)
近十幾年,由于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基于開放式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信任問題及其評價成為一個研究熱點.然而,實體之間的信任問題及其評價也是信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組織合作的關鍵因素。信任的定義一般是從心理學和信任的特性角度來描述,如文獻[1-2],也有從結構功能主義上層面上進行探討,如文獻[2]對信任的度量也是剛剛的起步。文[3]針對目前組織合作中的信任定義及度量不統(tǒng)一,特別是信任沒有精確的數(shù)學定義等問題,通過分析信任的不同來源,利用經(jīng)典數(shù)學關系和模糊關系分別給出了客觀信任和主觀信任的數(shù)學定義和性質(zhì),然后利用經(jīng)典關系與模糊關系的融合給出了基于客觀信任優(yōu)先的信任的數(shù)學定義及其度量的概念模型,借用模糊聚類的思想,構建了信任的評價模型.
實體之間的主觀信任是信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信任的評價中最復雜的部分,但目前對主觀信任的研究還不完善.一方面,主觀信任沒有統(tǒng)一的、嚴格的數(shù)學定義,其定義一般是從心理學和信任的特性等角度來描述,如文獻[4-8]等.另一方面,對主觀信任的度量工作也剛剛起步,目前尚沒有提出一個統(tǒng)一的合理的度量方法和度量模型.如文獻[8]通過分析信任的不同來源,將信任分為客觀信任和主觀信任,指出主觀信任是對主體的特定特征或行為的特定級別的主觀判斷,具有模糊性,運用模糊隸屬度建立了一個主觀信任的度量模型.文獻[9]視信任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為隨機性,以概率作為信任的度量.文獻[3]利用客觀信任和主觀信任融合給出信任S的定義,同時得到信任度量的概念模型.本文擬在文獻[3]的基礎上對主觀信任的評價作進一步的討論,首先利用模糊關系對影響主觀信任的每個因素以定義,然后再通過對加以權值,得到主觀信任的數(shù)學定義,借鑒文獻[3]的經(jīng)典數(shù)學關系和模糊關系的融合給出了信任的一般定義,并討論其度量的概念模型及評價方法,從而為決策提供支持.
定義1[3]設論域為U={x1,x2,…,xn},U×U={(xi,xj)|xi,xj∈U}.稱映射
為U上在情景c下的客觀信任(簡稱R為U上的客觀信任或客觀信任關系).稱R(xi,xj)為xi對xj客觀信任度.
這里情景c指施信者的任務(或目的)及所處的環(huán)境(或所處的狀態(tài)).
客觀信任R可以用矩陣來表示,記rij=R(xi,xj),則有R=(rij)n×n,稱R=(rij)n×n為客觀信任矩陣.
定義2[3]設客觀信任R1,R2?U×U,則分別稱R1∪R2,R1∩R2為客觀信任R1與R2的并與交.其中
上式中的分別為取大∨、∧取小運算.定義1.2中的并、交運算是經(jīng)典關系的并、交運算,顯然滿足冪等律、交換律、結合律及分配律.
定義3 設論域為U={x1,x2,…,xn},U×U={(xi,xj)|xi,xj∈U}.若R~是U×U上的模糊子集,即
則稱S為U上在情景c下的信任(簡稱S為U上的信任或信任關系),稱S(xi,xj)為xi對xj的信任度.
信任度S(xi,xj)為xi對xj信任的度量,(*)給出信任度量的概念模型.
若記sij=S(xi,xj),則稱S=sij()n×n為信任矩陣.信任矩陣反映各主體之間的信任程度,其中第i行反映xi對論域中各主體的信任程度,第j
主觀信任的并、交運算使用的是Zadeh算子∨和∧,是客觀信任相應運算的推廣.同樣滿足冪等律、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定義5 [3]設論域為U={x1,x2,…,xn},U×U={(xi,xj)|xi,xj∈U},實數(shù)α∈[0,1]為權值.若映射列反映論域中各主體對xj的信任程度.
注:α=1時,S(xi,xj)=R(xi,xj);α=0時,S(xi,xj)=R′(xi,xj).這說明主觀信任和客觀信任是信任的特例.
定義1.5給出了信任的定義及度量的概念模型,本節(jié)借用模糊聚類思想,由信任矩陣S=sij()n×n構建信任的評價模型.
這里我們視Sλ為λ對S的一個作用,作用的結果Sλ成為一個0-1矩陣,反映在λ水平上的一個信任關系.
定義8 設論域為U={x1,x2,…,xn},S=sij()n×n為信任矩陣.任意給則稱為U的λ-截集.
Uλ給出了U中信任水平為λ的主體的集合,可作為聯(lián)盟組織基于信任的理性選擇集合.
顯然Uiλ、Uλ均為U的子集,由其定義可知下面的結論:
定理2.1告訴我們,隨著信任水平λ的下降,Uiλ,Uλ的元素個數(shù)增加,當λ=0時,Sλ為全矩陣,此時=Uλ=U;隨著信任水平λ的提高,,Uλ的元素個數(shù)減少,當λ=1時,Sλ不一定是零矩陣,此時Uiλ,Uλ分別給出了信任水平最高時個體xi及聯(lián)盟組織的選擇集合.通過以上分析,及Uλ構造了一個基于信任的、動態(tài)的主體選擇模型,實際中我們可以根據(jù)具體問題選擇一個適當?shù)摩俗鳛樾湃嗡竭M行評價和選擇.
下面通過文獻[10]中第6章第3節(jié)的案例(以下簡稱文獻[10]案例)來說明基于本文的信任評價體系的合作伙伴選擇過程.
例:企業(yè)A對摩托車減震器的6個候選供應商做基于信任的評價和選擇.摩托車減震器候選供應商分別是:江蘇X減震器有限公司、四川Y機械廠、重慶Z減震器有限公司、浙江J波濤減震器廠、廣州H減震器有限公司和浙江M機械有限公司.
分析:文獻[10]中案例運用了較常用的綜合評價方法.信任度指標體系中共有8類指標,其中既包含客觀信任指標,又有主觀信任指標.利用本文給出的定義及模型對問題進行分析.首先將客觀信任指標與主觀信任指標分離并分別進行度量,再用定義1.5中信任度量模型合成信任,最后找出基于信任水平λ的供應商集合
分別記6個候選供應商為:x1,x2,…,x6,問題的論域為
具體步驟:
1)列出客觀信任指標:通過ISO9000系列認證m1、通過ISO14000系列認證m2、其他認證體系m3、公司生產(chǎn)設備及自動化程度g4.
2)評價候選供應商的客觀信任度,得R=(1,1,0,0,1,1).
3)列出主觀信任指標:文獻[9]表6-1除客觀信任指標之外的所有指標.
4)評價候選供應商的主觀信任度(仍采用綜合評價方法),得
5)評價候選供應商的信任度,取權值α=0.5,由(*)式得
6)求S的λ-截矩陣Sλ及企業(yè)A的U-λ截集.取信任水平得λ=0.5,信任S的λ-截矩陣:Sλ=(1,1,0,0,1,1).于是x6),即基于信任水平λ=0.5的摩托車減震器供應商選擇結果為:江蘇X減震器有限公司、四川Y機械廠、廣州H減震器有限公司及浙江M機械有限公司四家企業(yè).同樣,若取λ=0.65,則Sλ=(0,0,0,0,1,1),即基于信任水平λ=0.65的摩托車減震器供應商選擇結果為:廣州H減震器有限公司、浙江M機械有限公司兩家企業(yè).
文獻[10]中將客觀信任指標、主觀信任指標視為同級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不同指標之間僅用權值加以區(qū)分,這樣易導致不滿足客觀條件或客觀條件較差的候選供應商被選中,為企業(yè)的經(jīng)營留下后患.另一方面,該方法籠統(tǒng)考慮了所有指標,計算較多,操作較復雜.本文在文獻[3]的基礎上對影響主觀信任的各相關因素進行了分解,從而使主觀信任的評價更加明確.
鑒于主觀信任來源的復雜性,描述性地定義主觀信任會給主觀信任的度量帶來較大的困難.本文先利用模糊關系給每個影響主觀信任的因素以定義,然后再給每個加以權值得到主觀信任的數(shù)學定義,并借鑒文獻[3]中利用客觀信任和主觀信任融合給出信任S的定義,同時得到信任度量的概念模型.在信任矩陣S=sij()n×n的基礎上對信任的評價進行了討論,得到兩個截集、Uλ,實際中可根據(jù)需要計算或Uλ作為基于信任的、理性的合作伙伴選擇集合,從而為決策提供支持.
[1]樂安國,韓振華.信任的心理學研究與展望[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2][法]阿蘭 佩雷菲特.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M].商務印書館,2005.
[3][德]盧曼,翟鐵鵬,李強.信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袁敏英,高林慶,哈明虎.基于關系的信任的數(shù)學定義及評價模型[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5]Gambetta 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M].New York,NY,USA:B.Blackwell,1988.
[6]Wrightsman L S.Interpersonal Trust and Attitudes Toward Human Nature[R].Psychologica Reports,1991,14:743-751.
[7]Sabel C F.Studied trust: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a volatile economy[J].Human Relations,1993,46(9):1132-1172.
[8]Kumar N.The power of trust in manufacturer-retailer relationship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74(6):92-105.
[9]唐文,陳鐘.基于模糊集合理論的主觀信任管理模型研究[J].軟件學報,2003,14(8):1401-1408.
[10]Beth T,Borcherding M,Klein B.Valuation of trust in open networks.In:Gollmann D,ed.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ymposium on Research in Security(ESORICS)[M].Brighton:Springer-Verlag,1994:3-18.
[11]張喜征.虛擬企業(yè)信任機制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