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濤
炎熱的夏天已經來臨,人們的被子也越來越薄,不過不管怎樣,我們晚上睡覺始終都要蓋點東西在肚子上。如果肚子沒有保護好,那么第二天就可能出現(xiàn)腹痛或是腹瀉,可見腹部比其他部位更怕涼。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內經》中說:“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比梭w的經脈分為陰經和陽經,總的走行規(guī)律是陽經往下走,陰經往上走;陽經走外面、背面,陰經走里面、腹面。足三陰經都從足部開始,循下肢的內側進入腹部。腹部聚集了陰經,就容易受寒。這里容易誤解的是:陰經既然屬陰,它本身就屬寒涼。其實陰經也是溫暖的,只是因為它的抵抗能力不夠強,因此容易感受寒邪;陽經也并非不受寒邪,但是陽經的抵抗能力強,不會輕易讓寒邪肆意妄為,而是和寒邪激烈地斗爭一番,機體往往表現(xiàn)出發(fā)熱。也就是《傷寒論》中說的:“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因此,陰經受寒之后,腹部沒有機會發(fā)熱,寒邪直接把它制服并駐扎下來,造成腹痛、腹瀉。腹部保暖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腹部有肝、脾、腎3條陰經,由于三者的“性情”不同,受寒后的表現(xiàn)也不相同。
脾經屬太陰,太陰的特點是緩和,像一個不愛發(fā)脾氣的人。這種性格是很容易被寒邪欺負的,因此脾經受寒的情況非常多見。脾寒會出現(xiàn)上腹部彌漫性疼痛,因為性格溫和,與寒邪的斗爭也緩和,所以脾受寒的疼痛不會太劇烈,而是綿綿作痛,用手按壓一下可以減輕。在日常中,要經常溫脾陽,可在炒菜時加點姜。
腎經屬少陰,少陰的特點是柔弱,像植物剛發(fā)出的小苗,也容易被寒邪控制。腎經受寒后,經常臍周或小腹疼痛,小便色白量多,因為腎陽是周身陽氣的大本營,所以腎經受寒后會表現(xiàn)出周身怕冷,溫腎效果不錯的食物有韭菜。
肝經屬厥陰,它的特點是性子急,受一點刺激就要有大動作。它受邪后容易痙攣,其腹痛是“擰”著痛。另外,所有的陰經中只有肝經能頂?shù)筋^上,所以肝寒還會出現(xiàn)頭痛,頭痛劇烈時出現(xiàn)嘔吐。如果懷疑有肝寒,可以在飲食中加點花椒,平時多吃點溫肝的羊肉。
還有一部分人是胃怕涼,胃屬陽明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它的能量非常旺盛,一般不容易受寒,胃受寒都是脾拖累的。我們說脾胃如夫妻,如果妻子的體質太差,時間長了也會把丈夫拖垮。所以溫胃的治療也是從溫脾著手,考慮到胃通降的特點,可以在飲食中加點生姜、陳皮等。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