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第二醫(yī)院介入血管外科(邯鄲056001)
趙增富 王茹芳 趙付憲 李軍波 郭世良
肝癌是指發(fā)生于肝臟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fā)性肝癌和轉(zhuǎn)移性肝癌兩種。其中,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2]。目前,肝動脈栓塞化療(Transcathete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肝癌治療最為常用的方法,且得到了臨床的廣泛認可,而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療措施則開辟了肝癌介入治療的新途徑[3]。我院于2007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8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其中40例患者采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lián)合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原發(fā)性肝癌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TACE)]: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0~73歲,平均56.5±14.9歲;觀察組[聯(lián)合射頻消融術(RFA)治療]: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39~72歲,平均57.3±15.2歲。兩組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標準[4,5],并通過CT等確診,還符合排除標準:①排除依從性較差的患者;②排除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且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治療,其中對照組采用TACE治療,于患者右側(cè)股動脈部位進行穿刺,在患者的腹腔干以及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對其腫瘤的供血、門脈情況、有無動靜脈瘺等情況進行了解,并注入藥物以及栓塞劑。具體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廣州白云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0.5~1.0g,鹽酸吡柔比星(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20.0~40.0mg。栓塞劑主要通過液態(tài)碘油(10.0~20.0ml)以及吡柔比星10.0mg,制備成混懸液,飽和栓塞于門脈分支顯影,同時以小量的明膠顆粒栓塞供血動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RFA治療,依據(jù)患者的病灶位置,選擇合適的CT平掃定位,以便確定進針位置以及穿刺方向。用鹽酸哌替啶(上海麗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0.1g以及異丙嗪(山西臨汾建民制藥廠生產(chǎn))50.0mg,加至0.9%的 NaCl溶液250ml中,靜脈滴注止痛。穿刺腫瘤定位后,引入射頻電極針,同時張開傘狀電極,調(diào)整合適位置,開始消融,溫度緩慢升高,在溫度到達90度時,維持10min。對有較大腫瘤的患者,可以進行調(diào)整電極針的位置,反復多次消融。消融后,通過CT復查,可發(fā)現(xiàn)消融部位密度減低,同時無氣化影,并觀察患者腹腔有無出血、氣胸等。比較兩組患者腫瘤血供消失、壞死情況,并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以及1年、3年和5年生存期等進行比較。
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對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1 兩組患者腫瘤血供消失、壞死情況比較 見表1。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腫瘤血供消失、壞死情況以及腫瘤壞死區(qū)>90%的百分率分別為42.5%,45.0%和50.0%,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2 不良反應 見表2。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5%,其中發(fā)熱出汗1例,疼痛2例,惡心嘔吐1例,皮膚灼傷2例,碘油外漏1例,而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5%,其中發(fā)熱出汗2例,疼痛1例,惡心嘔吐2例,皮膚灼傷0例,碘油外漏4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0.05)。
表1 兩組患者腫瘤血供消失、壞死情況的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比較[n(%)]
3 兩組患者生存期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期分別為67.5%(27/40),55.0%(22/40),45.0% (18/40);而對照組患者為 50.0%(20/40),37.5%(15/40),25.0%(10/40)。觀察組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期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TACE即通過動脈置管的方法到達肝動脈,注入栓塞劑或抗癌藥,常用于不能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能夠達到控制疾病延長生存的目的。但研究發(fā)現(xiàn):該治療措施對肝癌化療效果不佳,往往難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6,7]。RFA的治療原理是利用射頻熱效應,通過組織中極性分子尤其是水分子的振蕩加熱肝組織,從而在靶區(qū)內(nèi)引起熱凝固,達到與肝癌切除、肝移植相媲美的根治效果[8,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腫瘤血供消失、壞死等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期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的結果較為接近[10,11]。充分體現(xiàn)了觀察組患者采用TACE聯(lián)合RFA治療肝癌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可有效殺傷腫瘤組織,促進腫瘤缺血壞死等,有效提高患者的半年生存期,而不增加其治療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預后。目前,肝動脈栓塞化療的治療措施已成為不能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治療的首選方法,然而,由于栓塞不完全及術后側(cè)支循環(huán)形成等原因,很多腫瘤組織無法徹底壞死,需反復多次治療,而這難以避免對患者正常肝組織帶來損傷,加重肝功能損害,并使肝硬化發(fā)展速度加快,不利于患者的預后[12]。而射頻消融技術為單純肝動脈栓塞化療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增添了新的治療途徑,消融電極在腫瘤組織中位點的溫度可調(diào)控升高到90℃左右,保證相應的腫瘤組織完全壞死,卻不增加患者治療的不良反應,促進腫瘤組織徹底壞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13]。
綜上所述,采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lián)合射頻消融治療肝癌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可增強腫瘤殺傷作用,提高腫瘤壞死程度,較大程度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而不增加治療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1] 余建國.華蟾素注射液聯(lián)合肝動脈栓塞化療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臨床觀察[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3,18(1):32-33.
[2] 韓麗榮.經(jīng)皮穿刺進行肝動脈栓塞化療28例肝癌護理體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4):106-107.
[3] 徐 婉,謝淑萍,方偉虹.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經(jīng)肝動脈栓塞化療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2):135-137.
[4] 于海生,王 薇,徐德立.肝動脈栓塞術加頻消融與體外高頻熱療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及轉(zhuǎn)移性肝癌療效與安全性[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25-26.
[5] 牟楠楠,李 響,張 樂.經(jīng)皮肝穿刺射頻消融聯(lián)合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原發(fā)性小肝細胞癌療效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2,24(4):271-272.
[6] 李志軍,鐘 薇.化療栓塞術聯(lián)合射頻消融治療肝癌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3):5-7.
[7] Takaki H,Yamakad0K,Uraki J,et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ombined with chemo-bof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a lular carcinomas larger than 5cm[J].J Vasc Interv Eadiol,2009,20(2):217-224.
[8] 沙 琪.肝動脈化療栓塞聯(lián)合射頻消融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療效[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2,25(6):498-500.
[9] Nahum-Goldberg S,Duguy DE.Image-guided radiofrequency tumor ablat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part I[J].J Vase Intern Radial,2011,12(11):1021-1024.
[10] 毛學群,陳寶定,薛 玉.多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聯(lián)合射頻消融在肝癌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0,13(5):303-306.
[11] 李祺熠,侯培勇,蘇奕明.射頻消融聯(lián)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與單純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療效比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3):1717-1718.
[12] 方志雄,程 丹,方志宏,等.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聯(lián)合射頻消融對大肝癌療效評價[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2,29(4):266-267.
[13] Murakami T,Ishimaru H,Sakamoto I,etal.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1on and tran catheter arterial J chemoembo ization for hyperacid a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ate and risk factors for local recurrence[J].Cardiovascular Interment Gladiola,2013,30(4):69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