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余
在新課程理念下,英語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有關英語語言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學會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聽力教學也不例外,“聽前、聽中、聽后”一氣呵成:“聽前”導入話題,激發(fā)學生興趣;“聽中”使學生了解、獲取文本信息,進行必要的語言輸入,是學生獲取英語語言知識必不可少的階段;“聽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化所聽內容,是重要的語言輸出階段,也是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機會。但是,在日常英語聽力教學中,很多英語教師往往重視聽前、聽中的教學,把聽力教學變成孤立的“聽錄音、做練習、對答案”等應試訓練,忽視聽后活動的教學設計。即使有聽后活動教學設計,僅僅是幾個簡單的口頭問答或機械的操練,或者是對學生進行連珠炮的提問,讓學生走馬燈似的表演,為活動而活動,其效果可想而知。事實上,有效的聽后活動是檢測學生聽前、聽中效果和升華所聽文本內涵的關鍵階段,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所聽語言知識,而且能促進學生說、讀、寫的技能發(fā)展。因此,強化聽后階段的教學設計對提高聽力教學效果有著重要作用。ICELT課程提倡“盡可能把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動態(tài)化”,強調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和任務,利用不同的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在動態(tài)語言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轉化,最終達到熟練運用所學語言的目的。由此可見,聽后階段教學設計更需要搭建多元化、立體式的互動平臺,讓學生多說、互動,讓學生真正去體驗英語、感受英語、實踐英語,培養(yǎng)聽說交際能力,促進綜合技能發(fā)展。
聽了去做可以使動作經(jīng)驗與語言經(jīng)驗結合起來,使語言發(fā)揮反映情境的功能,也可以調動動覺記憶,使記憶更加容易。聽作為英語信息輸入的主渠道在技能訓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如果沒有聽后活動的精心設計,聽就沒有意義了。那么,如何設計聽后階段的教學活動呢?
一、簡要問答總攬文本
在訓練學生聽力能力時,一般先讓學生從關注語音、語調開始,逐步走向關注語段和語義,培養(yǎng)他們認真傾聽的習慣,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兩個問題,問題設計要求常規(guī)、淺顯、簡潔、明了,再進行相互問答。目的是讓學生對所聽材料進行初步感知,同時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競爭的英語氣氛。
讓學生在聽了第一遍后整體感知原文大意、主題,熟悉文本內容,同時,教師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交流,了解更多信息。比如,學生聽后對文本含義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程度、學生對英語特定語法運用問題的認識等。
生本教育專家郭思樂教授認為,一個老師能正確地傳授知識,這只是一種本領,如果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并讓開小差或不聽講的學生都產生疑問和興趣,這才是藝術。所以,我們也可以幫助學生設計一些幽默并充滿想象力的問題,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樂于參加聽力活動。
二、分步復述潛入文本
復述是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復述可以為學生提供鍛煉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對篇章內容的理解。實踐表明,復述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增強語感,提高口語流利程度,提高閱讀能力,為翻譯、寫作打下堅實基礎。它分句子、段落、文本三步復述,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取文本信息,按部就班地了解、掌握、運用文本信息。
首先是句子復述。逐句播放錄音材料,以句為單位,讓學生自我重復原句,也就是Repeat的教學環(huán)節(jié)。Repeat既培養(yǎng)學生的“精聽”能力,又有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因為逐句復述內容少,學生一般都能抓住信息,進行快速反應。為了提高聽的質量,引導學生專心聽,教師要有意營造競爭氛圍,歡迎和鼓勵學生自動站起來搶奪復述機會,同時訓練學生快速反應和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表達習慣。這種把聽、說有機結合的訓練形式不但能了解學生是否聽懂,而且能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和快速反應能力,逐句復述能更好地模仿語音、語調,同時增加對錄音材料的感悟和理解。
然后是段落復述。聽了一個段落或片斷后讓學生說出段落大意或主題句,使學生獲取、整理一個完整意群方面的信息。
最后是文本復述。文本復述是對所聽文本材料進行重復、歸納、概括和重組。要求學生既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文章的整體內容,也能用概括性的語言復述文章的精華內容,并且能用最簡單的語言復述文章的核心內容。為了使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語言實踐,可以讓同桌相互間自我復述,或小組間輪流自我復述,一起分享、相互監(jiān)督、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為了降低難度,復述之前可以給學生搭建復述文章的“腳手架”,如列表、圖片、關鍵詞和句等,必要時為他們提供表達的句型范式。
三、問題探究漫溯文本
蘇聯(lián)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他認為,教學活動就是要通過教師不斷地設計問題帶領學生前行,問題的設計要逐步逼近真實??陬^初步問答與復述以后,為了幫助學生把語段內容系統(tǒng)化,準確把握文本,保持語言思維的連貫性,可以采用師生間交談的方式,設計諸如when/where/why/what/how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多信息、多角度、快節(jié)奏、高密度地相互討論探究。
借助聽力材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師生間溝通式訓練教學,這是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的提高階段,目的是形成表達的流暢性,訓練學生聽說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口頭實際應答能力,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表達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我們還可以以聽力題材為主題設計拓展性問題,讓學生從多方面、深層次進行探究,以向文本更深處漫溯。這一教學設計要求他們就聽到的內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說話的嚴密性、連貫性與流暢性,培養(yǎng)語言的直接運用與交流能力。
四、自由暢談創(chuàng)生文本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聚斂性思維有助于思維的準確和深刻,發(fā)散性思維則有助于創(chuàng)造性和求異性能力的提高。英語教學中,如果一味的追求問題的準確性,則容易限制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聽后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安排一個學生自由演說的環(huán)節(jié),結合聽力材料,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組織語言。這是對邏輯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以及團隊配合的考量,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的口才,并讓學生明白事物都有兩面性,要用客觀的眼光和心態(tài)看待事物。
這項訓練是聽與說的能力在心智技能上的完善結合,最終達到在交流運用中學習語言的目的。這是較深層次的口語訓練,它要以語篇為單位,注意觀點的明確性與語氣的前后呼應。問題論述的質量,不但依賴于對所聽材料的理解與記憶,還依賴于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及語篇的建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總之,在聽后階段的教學中,無論設計什么教學活動,都要做到教學程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生生互動有條不紊、有張有弛。實踐證明,在聽力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聽后階段的教學設計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增強交際能力、促進綜合技能發(fā)展,又能優(yōu)化聽力教學策略、提高聽力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左慧芳.開發(fā)利用聽力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技能.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5).
[4] 胡慶芳.探究有效的聽說教學策略.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12).
[5] 戚秀苗.怎樣突破中學生聽力訓練的傳統(tǒng)模式.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5).
[6] 嚴婉華.動態(tài)教學理念下聽力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反思.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10).
[7] 袁金華.課堂教學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8] 張正東.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與流派.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