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宗
腹瀉是8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疾病。衛(wèi)生部調查表明,城鄉(xiāng)各級醫(yī)院濫用抗菌素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其中80%的腹瀉患兒處方中使用了抗生素(不少是高檔抗生素)。專家告誡:腹瀉濫用抗菌素,禍害多多!小兒腹瀉,應先辨明癥狀,再對癥下藥。
衛(wèi)生部制訂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關于腹瀉的治療原則:病毒和細菌毒素(如食物中毒等)引起的腹瀉,一般不需要抗菌藥物。對細菌性感染的腹瀉,首選藥物為黃連素、喹諾酮類(沙星類,12歲以下小兒禁用)、磺胺類藥(如復方新諾明,即SMZ)和阿莫西林等,應杜絕應用高檔、廣譜抗生素。
專家認為,腹瀉患者中僅30%為細菌感染性腹瀉,是由侵襲性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引起,正確的方法是選用一種較低檔的有效抗菌素(如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沙星類等)治療3~5天,同時給予口服補鹽液(ORS),必要時配合靜脈輸液。
病理學認為,非感染性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3~5天內也會自愈。為了避免出現(xiàn)耐藥性和兩重感染,故一般性腹瀉可不必應用抗生素。因不分青紅皂白濫用抗生素,不但殺滅病原微生物,而且也會傷害正常的有益菌群,造成微生態(tài)菌群失調,誘發(fā)“兩重感染”,原有的急性腹瀉也會變成慢性腹瀉,遷延反復,經(jīng)久不愈,治療起來比原來更困難!
小兒腹瀉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之分,腹瀉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感染性腹瀉除細菌感染外,還有病毒感染、(細菌)毒素感染等。而只有細菌感染性腹瀉,才有必要應用抗生素。非感染性腹瀉也有多種原因:如食量過多、氣候變化受涼、喂養(yǎng)不當、消化不良,食物過敏等。要鑒別是否是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主要依據(jù),即有無膿血便。
實踐證實,感染性腹瀉中70%左右的水樣稀便癥狀大多為病毒(主要是輪狀病毒)引起,可以不用抗菌素;“雞蛋湯樣便”系消化不良(可能為受涼、過敏等)所致,更不要使用抗菌素。
在此教家長們如何按癥狀、大便的性質來判斷腹瀉的病因。大便的性質有助于病因的判斷,如大便有腐臭味時,常示蛋白質消化不良,多泡沫示糖消化不良,外觀油膩示脂肪消化不良——治療藥物為食母生、口服補鹽液(ORS)或蒙脫石(即思密達);若糞便含黏液、膿血、伴有里急后重,可達10~15次/日,則考慮細菌性痢疾——治療藥物為黃連素、氨芐青霉素(注意:小兒不能用沙星類藥物);若為血便而糞質極少,伴陣發(fā)性腹痛,大多為腸套疊——急送大醫(yī)院;鮮血水樣或果醬樣糞便,有腥臭味并發(fā)熱、腹痛、腹脹者,應考慮為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急送大醫(yī)院;傷寒則腹瀉為血便,且多伴馳張高熱、傷寒病容、玫瑰疹和肝脾腫大表現(xiàn)——急送大醫(yī)院;輪狀病毒腸炎多見于2周歲以下的小兒,好發(fā)于秋冬季,先吐后瀉,除了惡心嘔吐、腹瀉外,還伴有發(fā)熱(39℃~40℃)、咳嗽、流涕、精神萎靡、不思飲食和乏力、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以及蛋花湯樣大便,可達10~20次/日,治療的抗病毒藥如病毒靈、培菲康、媽咪愛或整腸生等微生態(tài)制劑,輔以腸黏膜保護劑思密達等。
對于腹瀉的治療,如為感染性,則針對病原抗感染;如為非感染性,應治療原發(fā)病。最主要的措施是預防水電解質紊亂,應在腹瀉開始時就應用ORS(口服補鹽液),以防脫水;若出現(xiàn)口干,哭淚少,皮膚干燥和尿少等癥狀者,需去醫(yī)院進行靜脈補液。
小兒腹瀉用藥與護理注意事項
1.注意小兒臀部的護理,因大便次數(shù)增多,臀部皮膚受刺激容易破損,導致發(fā)炎,應涂些油膏加以保護。12歲以下的小兒,禁用喹諾酮類(沙星類)藥物,因能影響小兒軟骨的發(fā)育,遺禍終生!
2.小兒出現(xiàn)腹瀉,不能立即、盲目亂服止瀉藥。因腹瀉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癥狀,它有利于清除腸道的刺激性物質或毒性物質,這可減少致病菌和毒素對人體的毒害作用。如過早應用強效止瀉藥(如易蒙停等),相當于“閉門留寇”(毒素排不出),反而加重腹瀉。如為腸道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腹瀉,應選用適當?shù)目咕刂委煛?/p>
3.應用抑制腸蠕動的強效止瀉藥(如復方樟腦酊、苯乙哌啶、易蒙停等)要謹慎。①此類藥作用強烈,作用因人、因病而異,故用藥因嚴遵醫(yī)囑。②復方樟腦酊對感染性腹瀉無效。③后兩者化學結構與作用類似嗎啡,故作用強烈,止瀉效果好,但易“成癮”,絕對禁用于小兒。
4.腹瀉用抗生素,首選氟哌酸(為沙星類),12歲以下小兒禁用沙星類,因影響骨骼發(fā)育。阿莫西林等青霉素類的口服片劑也要做皮試。并關注各種用藥的毒副作用,以有備無患!
5.腹瀉用藥別入誤區(qū)。腹痛時不濫用止痛藥;不濫用抗生素;不頻繁換藥;不過早停藥;不過度依賴止瀉藥。
6.劇烈而持久的腹瀉,會導致體內水和電解質的丟失,造成失水和電解質紊亂,導致人體酸中毒,甚至虛脫和休克等。因此在對癥治療(如用抗生素或微生態(tài)制劑)的同時,還可適當應用ORS(口服補鹽液)和緩和型止瀉藥(如鞣酸蛋白),以控制嚴重的癥狀。
7.急性水瀉期期間排便多、嘔吐重者應暫停進食。因這時腸道嚴重水腫,蠕動劇烈,腸道的“負荷”極重,必須暫時禁食幾小時,讓其休息。但應立即補充ORS(口服補鹽液),以防止“脫水”而加重病情。
8.礦物藥蒙脫石(即思密達)應用廣泛,包括老人、小兒的急慢性腹瀉,應與ORS(口服補鹽液)同用,以糾正腹瀉性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9.微生態(tài)“活性”制劑(如媽咪愛、培菲康或整腸生等微生態(tài)制劑)大多為“活菌制劑”,平時應存放于冰箱冷藏室——以延長其“活性期”;用藥時忌用熱水,因熱水可部分殺死制劑中的活菌;忌與抗生素同用;嚴重的細菌性腹瀉,應先用“對癥”的抗生素治療,幾天后再用微生態(tài)制劑,以鞏固療效。
10.多食酸奶?!叭樗峋獭毕蹬D讨屑尤肴樗釛U菌后經(jīng)“發(fā)酵”的中介作用而成,經(jīng)發(fā)酵后,原不易消化的乳糖轉化成乳酸和多種有機酸,使其更富有營養(yǎng)、更易吸收;且含大量活性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這些活性菌群能在腸道內定植、繁衍滋生,從而取代其它“有害菌群”,恢復正常的胃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腹脹、腹瀉等癥狀也就隨之消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