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倫·卡森(1948— )出生于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畢業(yè)于女王大學(xué)。他家庭的第一語言是愛爾蘭語,是土著的愛爾蘭人。他做過公務(wù)員和教師,后任北愛爾蘭藝術(shù)委員會官員。他出版的詩集包括《新領(lǐng)地》(The New Estate,1976)、《用愛爾蘭語說不》(The Irish for No,1987)、《貝爾法斯特五彩紙》(Belfast Confetti,1989)、《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 1993)和《薰衣草上尉》(Captain Lavender, 1994)。2007年,卡森獲得福沃德詩歌獎(Forward Prize for Poetry)。
《貝爾法斯特五彩紙》一詩來自詩集《用愛爾蘭語說不》,詩集主要由“普魯斯特”式的個人記憶組成,通過意義和比喻的滑動,個人記憶漸漸構(gòu)成了一系列辛酸和溫柔的故事。詩集也是對20世紀80年代分崩離析的貝爾法斯特的解讀,場景常常是酒吧,人物常常在飲酒和高談闊論。酒吧有兩扇大鐵門,進入需要口令,人物永遠有一種被人監(jiān)視的感覺:檢查站、直升機、單面透鏡、夜視鏡等等。這些人物常常是酒吧油子、釋放犯人、警方探子、社會棄兒、準軍事人員等等,他們往往處于一種無望的境地?;貞浀哪康目赡苁且獡崞酵纯嗪蛣?chuàng)傷,然而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無法彌合,反而產(chǎn)生更多的痛苦。因此,許多暴力事件都經(jīng)過了人物心靈的過濾,以閑談、流言、猜測、黑色幽默、誤讀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不同的片斷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了當代貝爾法斯特的歷史。
《貝爾法斯特五彩紙》一詩中的“五彩紙”指恐怖爆炸后留下的一片狼藉,“螺絲帽、螺絲釘、鐵釘、汽車鑰匙”散落一地。在卡森的其他詩歌中,“五彩紙”也指貝爾法斯特街道沖突中留下的磚頭、玻璃瓶、石頭以及可以用作武器的其他投擲物品。詩歌中的場景從“爆炸”開始,然后是“防爆警察”到來,立即把道路封鎖起來,對爆炸嫌犯進行圍堵。我們看到防爆警察戴著“面罩”,拿著“對講機”不停地聯(lián)絡(luò)等等。這些細節(jié)都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危險四伏的城市,那里曾經(jīng)是詩人童年居住的地方,他對那里迷宮式的道路和小巷非常熟悉。即使如此,他可能都無法逃出圍堵,何況那些并不一定熟悉這個區(qū)域的爆炸者。
有意思的是,這個恐怖襲擊與詩人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糾纏在一起,相互映襯、相互比擬。比如“爆炸”被比喻為地圖上的“星號”;散落一地的爆炸碎片被比喻為“一堆亂碼”;被堵死的大街小巷被比喻為創(chuàng)作思路的“卡殼”;堵死的大街小巷的路障和警察被比喻為“標點”;他們攔住行人進行盤問的問題被比喻為“從機關(guān)槍中掃射出來的問號”。隨著道路被堵死,詩人的思路似乎也被堵死。他無法完成這個句子,無法想象這個場景,因此他的詩歌也是一堆亂碼,是散落一地的碎片?,F(xiàn)實的危機導(dǎo)致了想象力的危機,它的恐怖使詩人無法語言去表達,造成了暫時的“失語”。
我們可以看到,《貝爾法斯特五彩紙》是一首具有后現(xiàn)代意識的詩歌,它為我們顯示了現(xiàn)實與語言之間的相互糾纏。現(xiàn)實與語言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我們不知道我們所看到的究竟是現(xiàn)實的世界,還是語言的想象。這也許是這一首詩歌的最顯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