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安縣乾隆御詩碑

        2014-12-20 21:08:55付艷華
        文物春秋 2014年4期

        付艷華

        【關鍵詞】河北文安縣;皇恩亭;乾隆御詩碑;文安堤工

        【摘 要】廊坊市文安縣的皇恩亭中立有一塊乾隆御詩碑,碑上刻著乾隆巡幸文安閱視堤工后所作的四首詩。詩中記述了乾隆登基以來的30年間文安遭受的幾次洪澇災害及朝廷的應對措施,體現了乾隆關心畿輔水利、關心民瘼的情懷。本文通過查閱相關史料,對詩作內容與歷史背景進行了簡單介紹。

        文安縣位于廊坊市南部,處在大清河水系中下游,介于“三河兩淀”(大清河、趙王河、子牙河、白洋淀、東淀)之間,由于地勢低洼,形如釜底,故有“文安洼”之稱,自古以來就是水災頻發(fā)之地。據民國十一年(1922)纂修的《文安縣志》記載:“文邑災異,自漢迄今,惟水為甚。征之文獻,考之舊志,水災之迭起環(huán)生,幾于無歲無之?!盵1]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以來,永定河堤防制度大備,筑堤防水,導永定河于三角淀,永定河干擾大清河、危及文安洼的情況始有改觀。據《文安縣志》等史料記載,文安縣從順治到雍正的90余年間就發(fā)生水災20余次[2],治理京畿水患因此成為清朝歷代皇帝都十分重視的要務,乾隆自然也不例外。他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十五年(1770)、三十八年(1773)和五十三年(1788),曾先后四次巡視文安堤工,位于文安縣蘇橋鎮(zhèn)東與崔家坊村相交處的皇恩亭及亭中所立的御詩碑即是歷史見證。

        皇恩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時年乾隆第一次巡視文安水情,曾在此眺望煙波浩渺的文安大洼,后建亭紀念。該亭原有“皇恩浩蕩”金字匾額,故稱“皇恩亭”。據《文安縣志》記載,乾隆巡幸到文安時,由于地方官的蒙蔽,對水災的真實情況并不了解。當地一名老儒欲訴無由,便冒著生命危險在龍舟前跳入水中。乾隆命人將其救起,發(fā)現其身上有一封密封甚嚴的信,打開后,見信上有“請主上登堤向南一望”9字。乾隆登堤南望,只見一片汪洋,心中惻然,于是賦詩為記[3],所以此亭又名“望洼樓”。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1939年倒塌。現碑亭為1997年由崔家坊村委會籌資恢復重建。

        御詩碑為漢白玉石質,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額浮雕六龍交蟠,高95厘米,厚40厘米,天宮正中篆書“御制”二字。碑身通高150厘米,寬99厘米,厚35厘米,有部分殘缺,碑陽、碑陰與碑側分別刻乾隆御筆五言詩4首,為其4次閱視文安堤工時所做。陽面邊緣浮雕一周龍紋,碑陰浮雕一周忍冬紋。原碑座“文革”期間被破壞,形制不詳,現碑座為后補。

        乾隆的這4首詩,不僅記述了乾隆年間文安所遭受的幾次洪澇災害,間接反映了朝廷的應對措施,還體現了乾隆關心畿輔水利、軫念百姓疾苦的情懷。本文將碑文錄如下,并通過梳理相關史料,對詩作內容與歷史背景進行簡單的分析介紹。需要說明的是,《文安縣志》只著錄了第一、三、四首詩,并說“前后賦詩三章”[4],原因未知。《日下舊聞考》因成書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所以只收錄了前三首。原碑刻文字漫漶不清者,參照《日下舊聞考》與乾隆《御制詩集》補齊。

        1.《閱文安堤工作》,刻于碑陽,行書,7行,滿行17字。

        辛巳秋行潦,風浪掀喧。文安本大洼,長堤」報漫開。清水向南泄,百里遭災。蠲賑命」妥為,急堵決口培。蘇橋至馬村,加高益厚」皆。大工癸未就,涸土耕犁排。連年幸有收」,元氣復田垓。堤上茲臨閱,士民欣我來。叩謝」爾莫亟,吾猶抱慊哉。閱文安堤工作」

        乾隆丁亥仲春月下浣御筆」

        文末鈐篆書陽文印“所寶惟賢”,陰文印“乾隆御筆”。

        此詩寫于“乾隆丁亥仲春”,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記錄了他第一次閱視文安河工的情況。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七月,因雨水過多,文安蘇橋至馬村堤岸盡潰,瀕河及低洼地畝均被淹浸,正如詩中所描述的“文安本大洼,長堤報漫開。清水向南泄,百里遭災”,災情比較嚴重。八月,直隸總督方觀承奏報:“霸州南崔家房漫口,水深二丈有余,難就口門堵筑,今擬出堤外數丈漫水稍淺處圈筑包越。現備料趕辦,其積水疏消之路,有子牙河為尾閭?!盵5]乾隆諭旨:“一切堵筑宣泄及備料撫恤事宜,正當及時加緊督率妥辦?!盵6]同時下旨:“將固安、永清、東安(即今安次)、武清四縣照例撫恤,并酌借麥谷,俾涸出之地得以及時布種。其文安、大城、霸州、保定等屬,因漫口被淹各村莊,并著照前旨一體查辦?!盵7]此即“蠲賑命妥為,急堵決口培”。乾隆還擔心“秋麥固不能播種矣,若誤明年春麥,其誰之咎?”[8]似有問責之意,催問方觀承何時可以竣工。九月,“方觀承奏崔家房漫口于九月初七日工竣”[9],兌現了他對皇帝的承諾。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夏,直隸暴雨成澇,部分瀕水洼地田禾受災。十月,直隸總督方觀承奏報:“直屬各處積水,附近大城全經涸出,惟低洼處所尚有聚。文安古洼積水由長堤西馬頭村穿渠入淀,擬淀水稍落,兼用戽斗,佐以人力,亦可無誤春耕?!盵10]也許是因為有了前次的責問,方觀承特意強調了水情不會影響來年的春耕。

        到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因去年雨水過多,所以正月間直隸總督方觀承奏報:“現在疏消積水為先務,幸淀水大落,文安、大城積水歸淀甚速,涸出處已種麥,其水深二三尺,約四五月始消者,亦不誤種秋禾。民間稻種不足,應請借給。或其時不能盡涸,即用戽斗助以人力?!盵11]但疏戽積水一事,方觀承派人籌劃得稍遲了些,所以二月時,協辦大學士兆惠奏:“大城、文安水較大,村莊未涸出者甚多,下流現開口引放。布政使觀音保同御史興柱、顧光旭堵筑上游漫口以絕河水倒漾,趕于二十九日合龍。惟河流久溢,堵塞已遲,臣現于艾頭村等處缺口測量高下,相度應行開溝處,飭知府周元理在堤辦理。”[12]隨后御史顧光旭奏:“臣同臣興柱已將文安堤辦竣,隨分勘漫水之區(qū),涸出種麥者十之六七?!盵13]三月,堵筑漫口合龍,才完成了河堤的疏浚,此即詩中所說的“蘇橋至馬村,加高益厚皆。大工癸未就,涸土耕犁排”。

        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月至三月間,乾隆巡幸天津,閱視淀河與子牙河堤,該詩即作于此時。乾隆在按圖披覽淀河堤閘時,發(fā)現千里長堤從三灘里起至格淀堤莊兒頭止,中間并無堤岸。據奉命查勘的阿里袞稱,無堤處“東西約長十余里”,其中有民修堤埝,被水沖缺數處,每當雨水過多之時,一二千戶村民與千余頃田地常遭受水患。于是乾隆命方觀承接筑長堤,“接筑堤自文安縣屬之三灘里千里長堤起,至大城縣屬之莊兒頭格淀堤止,共長二千七百七十二丈,頂寬一丈六尺,底寬五丈,酌就地勢,高五六尺不等”[14],并令大城、文安二縣分段修筑,務必于汛前完工。有堤岸作為屏障,堤內的田地才能成為沃壤,百姓的生計才有保障,所以才有“連年幸有收,元氣復田垓。堤上茲臨閱,士民欣我來”的景象。但乾隆仍說“叩謝爾莫亟,吾猶抱慊哉”,似乎對使百姓受災感到歉意,是自己作為一國之君沒有盡到庇護的責任。

        2.《閱文安堤工疊舊作韻》,刻于碑陰,行書,7行,滿行18字。原碑刻中無小注,據《日下舊聞考》補錄。

        萬民隨兩岸,笑語任掀。登岸罷清蹕,才容」線路開。閱堤乃要務,釜底每被災。壬午始興」工,卑薄一律培。癸未告蕆事,丁亥獲收皆。戊子」復行潦,己丑重瀹排。茲焉觀釃流,田略涸高」垓。洼地原汪洋,治水漸斯來?;蛟惶镎妓?,文安洼形如釜底,潦水易積難消。上次巡視至此,洼水盡涸,盈望麥疇,茲則舊時麥地尚有在水中者,深以疏消乏策為廑?;蛟仆荼舅兀詣t民倍獲利,乃田占水,非水占田。即果如所言,亦不若速令消涸,讓地于民之為愈也[15]。其」然豈然哉!閱文安堤工疊舊作韻」

        庚寅暮春月中浣御筆」

        文末鈐篆書陽文印“所寶惟賢”,陰文印“乾隆御筆”。

        此詩作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該年三月,乾隆巡幸天津,閱視文安堤防。其中“萬民隨兩岸,笑語任掀。登岸罷清蹕,才容線路開”的詩句,記錄了百姓“老幼扶攜,趨迎載道,其歡欣愛戴實出至誠,且布衣絮襖,悉見整齊”的“恬熙景象”[16]。其后,乾隆在詩中回顧了此前的疏浚工作,“壬午始興工,卑薄一律培。癸未告蕆事,丁亥獲收皆”。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八月方觀承去世,同年十月,新任直隸總督楊廷璋奏報:“文安大洼東面系大城縣地方,舊有堤埝接連千里長堤,向未帑修,堤身單薄,亟應培高,以御子牙河水泛漲。又格淀大堤分屬大城、靜海、天津三縣,本年子牙、淀河并漲,被沖殘缺,均應加培?!盵17]此建議得到施行,即詩中所說的“戊子復行潦,己丑重瀹排”。己丑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

        乾隆在巡視河堤時發(fā)現,文安地形像鍋底一樣,潦水容易積存,卻難以消退。所謂“洼地原汪洋,治水漸斯來”,文安所處的地域本來就是一片水澤,是田地占了水的位置,而不是水把田地淹了,土地涸出后則百姓能加倍獲利,因此乾隆認為,還是使水迅速消退,還地于民更好,所以才用質疑的語氣說“或曰田占水,其然豈然哉”。

        乾隆在三十五年六月的上諭中說:“大城、文安一帶,本屬洼下之區(qū),旁近地畝,恐不無被淹之處,朕心深為軫念。著傳諭楊廷璋,即速另委大員悉心體勘,如有被災戶民,即行妥協撫綏。其涸出之地,可以補種蕎麥者,亦應酌借資本。諭令及時趕種,以資民食?!盵18]從“即速”“即行”“及時”等言辭中透露出乾隆的心情比較急切。

        3.《閱文安堤工再疊舊作韻》,刻于碑右側,行書,5行,正文較碑陽、碑陰字小,滿行37字;注釋用小字雙行。碑上多處殘缺,所缺文字補齊后加()以示區(qū)別(圖五)。

        登堤望大洼,銀浪轟雷。百里渺無極,愁眉蹙難開。緣因庚寅潦,辛卯繼更災。去(歲堤始成,早)」增薄者培。疏泄減大半,尚未涸以皆。大吏跽而陳:非不竭力排。稍待四月間,或可耕(田垓。然則非)」秋豐,此地賦何來?文安洼惟丁亥春涸出種麥,庚寅經此閱視,洼仍為水占。今尚一望汪洋,為之軫念。雖周元理(云四月可以盡涸)」,亦未能期其必然。且此洼至今積水,則上年之難施耕種可知。昨歲畿輔既稱普豐,而文安洼(尚有積水,百姓豈)」能納無田之賦?然大洼之有無正供及賦額重輕,不可不徹底稽核?!篂槊窕I久遠計,因敕軍機大臣會同周元理核實以聞,另取進止。吾當有明詔,蠲緩蘇民哉?!?/p>

        閱文安堤工再疊舊作韻 癸巳暮春月中浣御筆」

        詩末鈐陰文印“所寶惟賢”,陽文印“乾隆御筆”。

        此詩作于癸巳年,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該年乾隆恭奉皇太后巡幸天津,在三月的上諭中說:“文安大洼聯絡四淀,向來積水難消,前此曾命協辦大學士公兆惠往勘,設法疏治,水即退涸。三十二年經行閱視,業(yè)已遍種春麥,彌望青蔥,省覽實深忻慰。迨三十五年巡視,所經又多積水。此次所見,仍復汪洋一片。若久遠難以涸出,恐妨民業(yè),致完無田之糧,朕心深為軫念。”[19]此即詩注中所說的:“文安洼惟丁亥春涸出種麥,庚寅經此閱視,洼仍為水占。今尚一望汪洋,為之軫念?!彼郧≡谠娭姓f:“登堤望大洼,銀浪轟雷。百里渺無極,愁眉蹙難開?!?/p>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七月,文安等縣雨后積水,且文安縣協修堤內鹿疃村一處坍損。到九月時,文安、大城等15州縣地勢更低洼的地方,積水尚未完全消退。乾隆下諭旨:“此等低洼地畝,去歲曾經遇水,今年又復被淹,若積潦不能速消,民業(yè)徒成曠棄。而瀕河之地多系一水一麥,如能及時涸出,種麥可望倍豐,于貧民生計甚為有益。但恐該地方官不能實心經理,必致玩日妨農,朕心深為廑念。著派袁守侗、德成分往各處,督率該州縣即速設法疏消,務令及早涸出,無誤布種春麥?!盵20]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楊廷璋去世,周元理接任直隸總督。四月,裘曰修奏:“直省堤埝各工,現在次第告竣?!盵21]乾隆即命裘曰修帶同楊景素查驗收工?!段陌部h志》記載道:“(乾隆)三十五年秋潦積水未消,三十六年又大水堤決,全境成災。是年秋后發(fā)帑修堤,至三十七年四月工始竣?!盵22]此即詩中所說的:“緣因庚寅潦,辛卯繼更災。去歲堤始成,早增薄者培。疏泄減大半,尚未涸以皆?!彪m然疏泄了大部分,但還有田地尚未涸出。由此地的至今積水,乾隆聯想到上年的難施耕種,并且意識到“昨歲畿輔既稱普豐,而文安洼尚有積水,百姓豈能納無田之賦?”定是地方官為了粉飾太平而瞞報了災情,為此,乾隆諭令:“嗣后著將此洼地視積水之多寡,以定賦糧之等差。水大則全行蠲除,水小則量為減賦。若水涸耕種有收,仍按額征輸。其如何查核地畝,納糧確數,酌定章程,仍著周元理派委明干大員實力詳查,妥議復奏?!盵23]此即詩注中所說:“大洼之有無正供及賦額重輕,不可不徹底稽核。為民籌久遠計,因敕軍機大臣會同周元理核實以聞,另取進止?!痹娭姓f“吾當有明詔,蠲緩蘇民哉”也確實不是空話,其目的就是:“恒業(yè)不致有失,民力并得常舒。俾瀕洼黎庶永沐恩膏,共臻安阜,以示觀民行慶至意。”[24]

        4.《閱文安堤工三疊舊韻》,刻于碑左側,行書,6行,文字大小與右側同,正文滿行30字。碑上多處殘缺,所缺文字加()以示區(qū)別(圖六)。

        文安地處洼,淀水相擊。辛巳及辛卯,沖堤凡兩開。文安地勢洼下,舊多積水,自辛(巳漫溢)培修堤工之后,民間得以種植(有收,至)」辛卯復被淀水沖擊,地畝仍為水占。隨令將堤工增高培厚,以冀消涸。及癸巳親臨閱視,又命軍機大臣會同該督徹底稽核,減輕賦額,并將無田之賦清厘豁免。吾民嘆昏墊,賑濟頻(救災)。」茭楗那惜費,低增薄與培。癸巳臨閱后,至今安晏皆。茲來觀民風,熙熙迎(駕排)」。暖衣過冬月,新苗茁春垓。幸此十余歲,象如癸巳來。該處堤工穩(wěn)固,十余年以來,并(無漫溢)之患」。而堤南大洼,地畝連年多(獲豐收)」。茲來省視麥田,一望青蔥」,民氣倍形安樂,為之欣慰。既思語忌盈,吾惟益惕哉?!?/p>

        乾隆戊申仲春閱文安堤工三疊舊韻 御筆」

        詩末鈐陰文印“古稀天子之寶”,陽文印“猶日孜孜”。

        作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的這首詩可以看作乾隆對辛巳年(1761)以來文安修堤治水工作的總結?!靶了燃靶撩瑳_堤凡兩開?!鼻∈紫然仡櫫硕昱c三十六年的兩次決堤,“吾民嘆昏墊,賑濟頻救災”,百姓深受低洼淹沒之苦,朝廷疲于賑濟救災,“茭楗那惜費,低增薄與培”,為了加固堤防不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與人工。自乾隆三十八年閱視之后的10余年間,文安大堤“并無漫溢之患。而堤南大洼,地畝連年多獲豐收”,“癸巳臨閱后,至今安晏皆。茲來觀民風,熙熙迎駕排。暖衣過冬月,新苗茁春垓。幸此十余歲,象如癸巳來?!卑傩毡E^冬,禾苗茁壯生長,民氣和樂,乾隆對治理的效果頗感欣慰。同時,年逾古稀的乾隆雖然自詡為“十全老人”,但他也深知天道可畏,“既思語忌盈,吾惟益惕哉”,不要將話說滿,還是要敬慎戒懼,小心從事。詩末所鈐的“猶日孜孜”印也暗示了這一點。

        果然,在20多年后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水再次決堤。其后幾代皇帝在位期間,因子牙河與滹沱河泛濫及暴風烈雨,文安又多次發(fā)生水災。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安的水利建設,投入巨資修建防洪除澇工程設施,才徹底解決了困擾文安百姓千余年的低洼水患問題。

        作為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的統(tǒng)治者,乾隆一方面對自己的統(tǒng)治充滿自負,另一方面對現實問題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民生疾苦也較為關心,曾多次下旨蠲緩受災地區(qū)的錢糧,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他每次巡視總是免除沿途州縣賦稅,百姓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應當并非完全出于地方官員的安排。《尚書·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在乾隆的詩中也有體現,他為受災百姓所采取的舉措已屬難能可貴,文安縣的百姓們建立皇恩亭與御詩碑,感念的也許正是這一點。

        ————————

        [1]民國十一年《文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第1283頁。

        [2]同[1],第1275—1276頁。

        [3][4] 同[1],第164頁。

        [5][8]《清實錄》第17冊《高宗實錄》卷643,中華書局,1986年,第198頁。

        [6][7]同[5],卷642,第173、174頁。

        [9]同[5],卷645,第214頁。

        [10]同[5],卷673,第530頁。

        [11]同[5],卷679,第596頁。

        [12][13] 同[5],卷681,第627頁。

        [14]同[5],第18冊,卷780,第574—575頁。

        [15]《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89頁。

        [16]同[5],第19冊,卷854,第445頁。

        [17] 同[14],卷821,第1154頁。

        [18] 同[16],卷863,第581頁。

        [19][23][24]同[5],第20冊,卷928,第495頁。

        [20]同[16],卷893,第988頁。

        [21]同[19],卷906,第122頁。

        [22]同[1],第99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

        4.《閱文安堤工三疊舊韻》,刻于碑左側,行書,6行,文字大小與右側同,正文滿行30字。碑上多處殘缺,所缺文字加()以示區(qū)別(圖六)。

        文安地處洼,淀水相擊。辛巳及辛卯,沖堤凡兩開。文安地勢洼下,舊多積水,自辛(巳漫溢)培修堤工之后,民間得以種植(有收,至)」辛卯復被淀水沖擊,地畝仍為水占。隨令將堤工增高培厚,以冀消涸。及癸巳親臨閱視,又命軍機大臣會同該督徹底稽核,減輕賦額,并將無田之賦清厘豁免。吾民嘆昏墊,賑濟頻(救災)?!管ツ窍зM,低增薄與培。癸巳臨閱后,至今安晏皆。茲來觀民風,熙熙迎(駕排)」。暖衣過冬月,新苗茁春垓。幸此十余歲,象如癸巳來。該處堤工穩(wěn)固,十余年以來,并(無漫溢)之患」。而堤南大洼,地畝連年多(獲豐收)」。茲來省視麥田,一望青蔥」,民氣倍形安樂,為之欣慰。既思語忌盈,吾惟益惕哉?!?/p>

        乾隆戊申仲春閱文安堤工三疊舊韻 御筆」

        詩末鈐陰文印“古稀天子之寶”,陽文印“猶日孜孜”。

        作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的這首詩可以看作乾隆對辛巳年(1761)以來文安修堤治水工作的總結。“辛巳及辛卯,沖堤凡兩開?!鼻∈紫然仡櫫硕昱c三十六年的兩次決堤,“吾民嘆昏墊,賑濟頻救災”,百姓深受低洼淹沒之苦,朝廷疲于賑濟救災,“茭楗那惜費,低增薄與培”,為了加固堤防不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與人工。自乾隆三十八年閱視之后的10余年間,文安大堤“并無漫溢之患。而堤南大洼,地畝連年多獲豐收”,“癸巳臨閱后,至今安晏皆。茲來觀民風,熙熙迎駕排。暖衣過冬月,新苗茁春垓。幸此十余歲,象如癸巳來?!卑傩毡E^冬,禾苗茁壯生長,民氣和樂,乾隆對治理的效果頗感欣慰。同時,年逾古稀的乾隆雖然自詡為“十全老人”,但他也深知天道可畏,“既思語忌盈,吾惟益惕哉”,不要將話說滿,還是要敬慎戒懼,小心從事。詩末所鈐的“猶日孜孜”印也暗示了這一點。

        果然,在20多年后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水再次決堤。其后幾代皇帝在位期間,因子牙河與滹沱河泛濫及暴風烈雨,文安又多次發(fā)生水災。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安的水利建設,投入巨資修建防洪除澇工程設施,才徹底解決了困擾文安百姓千余年的低洼水患問題。

        作為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的統(tǒng)治者,乾隆一方面對自己的統(tǒng)治充滿自負,另一方面對現實問題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民生疾苦也較為關心,曾多次下旨蠲緩受災地區(qū)的錢糧,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他每次巡視總是免除沿途州縣賦稅,百姓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應當并非完全出于地方官員的安排。《尚書·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在乾隆的詩中也有體現,他為受災百姓所采取的舉措已屬難能可貴,文安縣的百姓們建立皇恩亭與御詩碑,感念的也許正是這一點。

        ————————

        [1]民國十一年《文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第1283頁。

        [2]同[1],第1275—1276頁。

        [3][4] 同[1],第164頁。

        [5][8]《清實錄》第17冊《高宗實錄》卷643,中華書局,1986年,第198頁。

        [6][7]同[5],卷642,第173、174頁。

        [9]同[5],卷645,第214頁。

        [10]同[5],卷673,第530頁。

        [11]同[5],卷679,第596頁。

        [12][13] 同[5],卷681,第627頁。

        [14]同[5],第18冊,卷780,第574—575頁。

        [15]《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89頁。

        [16]同[5],第19冊,卷854,第445頁。

        [17] 同[14],卷821,第1154頁。

        [18] 同[16],卷863,第581頁。

        [19][23][24]同[5],第20冊,卷928,第495頁。

        [20]同[16],卷893,第988頁。

        [21]同[19],卷906,第122頁。

        [22]同[1],第99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

        4.《閱文安堤工三疊舊韻》,刻于碑左側,行書,6行,文字大小與右側同,正文滿行30字。碑上多處殘缺,所缺文字加()以示區(qū)別(圖六)。

        文安地處洼,淀水相擊。辛巳及辛卯,沖堤凡兩開。文安地勢洼下,舊多積水,自辛(巳漫溢)培修堤工之后,民間得以種植(有收,至)」辛卯復被淀水沖擊,地畝仍為水占。隨令將堤工增高培厚,以冀消涸。及癸巳親臨閱視,又命軍機大臣會同該督徹底稽核,減輕賦額,并將無田之賦清厘豁免。吾民嘆昏墊,賑濟頻(救災)?!管ツ窍зM,低增薄與培。癸巳臨閱后,至今安晏皆。茲來觀民風,熙熙迎(駕排)」。暖衣過冬月,新苗茁春垓。幸此十余歲,象如癸巳來。該處堤工穩(wěn)固,十余年以來,并(無漫溢)之患」。而堤南大洼,地畝連年多(獲豐收)」。茲來省視麥田,一望青蔥」,民氣倍形安樂,為之欣慰。既思語忌盈,吾惟益惕哉。」

        乾隆戊申仲春閱文安堤工三疊舊韻 御筆」

        詩末鈐陰文印“古稀天子之寶”,陽文印“猶日孜孜”。

        作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的這首詩可以看作乾隆對辛巳年(1761)以來文安修堤治水工作的總結?!靶了燃靶撩瑳_堤凡兩開?!鼻∈紫然仡櫫硕昱c三十六年的兩次決堤,“吾民嘆昏墊,賑濟頻救災”,百姓深受低洼淹沒之苦,朝廷疲于賑濟救災,“茭楗那惜費,低增薄與培”,為了加固堤防不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與人工。自乾隆三十八年閱視之后的10余年間,文安大堤“并無漫溢之患。而堤南大洼,地畝連年多獲豐收”,“癸巳臨閱后,至今安晏皆。茲來觀民風,熙熙迎駕排。暖衣過冬月,新苗茁春垓。幸此十余歲,象如癸巳來。”百姓保暖過冬,禾苗茁壯生長,民氣和樂,乾隆對治理的效果頗感欣慰。同時,年逾古稀的乾隆雖然自詡為“十全老人”,但他也深知天道可畏,“既思語忌盈,吾惟益惕哉”,不要將話說滿,還是要敬慎戒懼,小心從事。詩末所鈐的“猶日孜孜”印也暗示了這一點。

        果然,在20多年后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水再次決堤。其后幾代皇帝在位期間,因子牙河與滹沱河泛濫及暴風烈雨,文安又多次發(fā)生水災。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安的水利建設,投入巨資修建防洪除澇工程設施,才徹底解決了困擾文安百姓千余年的低洼水患問題。

        作為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的統(tǒng)治者,乾隆一方面對自己的統(tǒng)治充滿自負,另一方面對現實問題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民生疾苦也較為關心,曾多次下旨蠲緩受災地區(qū)的錢糧,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他每次巡視總是免除沿途州縣賦稅,百姓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應當并非完全出于地方官員的安排。《尚書·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在乾隆的詩中也有體現,他為受災百姓所采取的舉措已屬難能可貴,文安縣的百姓們建立皇恩亭與御詩碑,感念的也許正是這一點。

        ————————

        [1]民國十一年《文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第1283頁。

        [2]同[1],第1275—1276頁。

        [3][4] 同[1],第164頁。

        [5][8]《清實錄》第17冊《高宗實錄》卷643,中華書局,1986年,第198頁。

        [6][7]同[5],卷642,第173、174頁。

        [9]同[5],卷645,第214頁。

        [10]同[5],卷673,第530頁。

        [11]同[5],卷679,第596頁。

        [12][13] 同[5],卷681,第627頁。

        [14]同[5],第18冊,卷780,第574—575頁。

        [15]《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89頁。

        [16]同[5],第19冊,卷854,第445頁。

        [17] 同[14],卷821,第1154頁。

        [18] 同[16],卷863,第581頁。

        [19][23][24]同[5],第20冊,卷928,第495頁。

        [20]同[16],卷893,第988頁。

        [21]同[19],卷906,第122頁。

        [22]同[1],第99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不卡|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二区| 日产分东风日产还有什么日产 | 国产a国产片国产| 法国啄木乌av片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潮| 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韩国| 亚洲人成网站久久久综合 | 九九免费在线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毛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欧美性久久| 亚洲图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色妞影院| 女同舌吻互慰一区二区| 风韵少妇性饥渴推油按摩视频|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精品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偷拍|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午夜福利|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国产免费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熟人妻换╳╳╳╳ | 色婷婷色丁香久久婷婷|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国产精品欧美韩国日本久久| 中文文精品字幕一区二区| 内射欧美老妇wbb| 国产夫妻av|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性色欲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