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肅
在 今年中國香港召開的國際航運保險聯盟(IUMI)大會上,有不少“想不到”的現象,但這些“想不到”并不足以令人意外,因為這個市場發(fā)生任何事情皆有可能。當人們還在嗟嘆“MOL Comfort”號、韓國“世越號”沉船事故一定會給航運保險市場保賠業(yè)務帶來重大打擊時,IUMI卻告訴人們,今年,航運保險業(yè)近60年來首次實現盈利;當人們以為航運保險市場就此提振時,IUMI又提出悲觀論調。
另外,有關航運保險市場東移早被認為大勢所趨,如今,東移已成氣候,IUMI呼吁航運保險市場是時候為這一新變化構建新技能。
船舶險業(yè)務首次盈利
最近能想到的一起重大船舶事故是什么?是否在“MOL Comfort”號或者“MSC Flaminia”號集裝箱船事故之后就難以想起任何船名?這兩艘船舶分別于去年6月和2012年7月發(fā)生事故,距今已有一兩年。但請別懷疑自己的短期記憶是否出了問題,因為當下海上保險市場的一大特點就是近12個月來沒有任何真正重大的事故發(fā)生。
去年12月“Maritime Maisie”號上了新聞頭條,但只是因為在其發(fā)生事故之后的將近100天內都未能找到避難港,而非因為事故損失規(guī)模。
當然,近兩年并非沒有重大事故。今年4月在韓國發(fā)生的“世越號”沉船慘劇,近300人在事故中喪生。去年8月,菲律賓籍滾裝船“St Thomas of Aquinas”號和散貨船“Sulpicio Express Siete”號發(fā)生碰撞后沉沒,造成120人死亡。但IUMI表示,上述兩起事故除了人命傷亡情況慘重外,并沒有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對國際海上保險市場的影響并不大。“世越號”方面,盡管由韓國航運協(xié)會運作的Haewoon保險計劃所承擔的責任險金額高昂,但船殼險只有800萬美元不到。除了Navigators保險集團提到“世越號”事故的航運責任險使其勞和社辛迪加遭受220萬美元的損失,除此之外“世越號”事故幾乎沒有受到再保市場的關注。“St Thomas of Aquinas”號方面,其事故也沒有在國際海上保險市場激起漣漪。
重大船舶事故的缺失使得全球船舶險行業(y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今年第一次盈利。這個時期的一個顯要現象就是自“泰坦尼克號”起就記錄了許多重大海難的勞氏重大損失紀錄簿幾乎已不再使用,因為沒有任何新的案件可以添加進去。兩家全球最大的海上保險協(xié)會——勞和社和北歐海上保險協(xié)會(CEFOR)的最權威數據也證實了這一喜人趨勢。
市場或面臨長久疲軟
盡管大型船舶海難發(fā)生頻率不高,卻難以改變航運保險市場的低迷狀態(tài),IUMI對今年的航運保險市場也給出了并不樂觀的預期:可能長久疲軟。
IUMI表示,未來航運保險的保費水平可能從現有的低位進一步降低。曾經被看作可能成為疲軟市場轉折點的“Costa Concordia”號事故雖然造成了巨額損失,卻沒能對市場帶來實質性影響,而且承保容量沒有任何減少的跡象。保險經紀人表示,他們仍能得到折扣,且迄今沒有得到保險人的任何阻攔,也沒有感到保險人任何要說“不”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情況表明保險人對于索賠越來越為難,也希望有人能夠挺身而出改變市場的疲軟現狀。
倫敦船舶聯合委員會主席Peter Townsend質疑看起來將長期疲軟的市場究竟是否已經是新常態(tài),他警告說,如果重大案件缺失只是短暫現象,以后將有問題產生。Townsend說道:“如果這只是曇花一現,那將帶來很多困難,因為我們必然用巨額的保費去為工作損失買單。”
根據CEFOR的報告,上半年僅有一起案件超過1000萬美元。CEFOR表示重大案件之少超乎尋常,同時也警告發(fā)生重大案件的可能性并沒有消失,隨著高附加值船舶數量的增多,風險也在不斷提高。
全球船舶險市場疲軟的同時,也有航運保險企業(yè)的效益十分好。挪威船舶險俱樂部最近報告,去年下半年盈余3160萬美元,足夠保證10%的保費退還給互保會員。在勞和社倫敦保險市場,Beazley辛迪加的Clive Washbourn去年的綜合賠付率為72%。
總之,近兩年并不高發(fā)的重大船舶海難事故并不能改變海上保險市場疲軟的現實,疲軟現狀究竟需要多久才能恢復?目前難以樂觀作答。
東移已成氣候
在此次大會上,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會議舉辦地難得移師東方,選在中國香港,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航運保險市場從有“東移漸成氣候”轉為“東移已成氣候?!?/p>
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為變化的世界構建專業(yè)技能”,而這變化,正是經濟發(fā)展勢頭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的變化,這是情理之中的變化,而想不到的是,變化來得太快。
當前,世界5個最繁忙的地區(qū)間貿易路線中有4個涉及亞洲。根據IMF預測,新興市場和亞洲發(fā)展中國家從中期看,將很大程度上保持6%~7%的年經濟增速,領先發(fā)達經濟體預期的2%。這將進一步提升亞洲在國際貿易和貨物運輸上的重要性。
目前船舶建造絕大多數發(fā)生在亞洲。根據各種統(tǒng)計數據,通過噸位計算,亞洲占全球訂單的90%,其中以中國和韓國為主。隨著貨運量以及船舶制造、所有權和管理方面的有利趨勢,航運相關服務的提供商越來越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亞洲市場上,中國在航運相關服務方面擁有極其廣闊的前景,包括保險。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商,很多中國航運企業(yè),像招商局國際、中遠集團、中海集團、東方海外國際,都是世界行業(yè)領導者。
為了適應保險東移的變化,IUMI已經投入巨大的努力來加強成員對中國市場的認識。2011年開始,中國的航運保險保費已包含在IUMI的全球航運保險報告中,這一數據讓人印象深刻——在亞太地區(qū)占據超過1/4,與日本并駕齊驅??紤]到國家的大小,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其與世界各地的貿易伙伴建立密切合作關系的驅動力,中國將對亞洲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
香港一直是內地在航運、貿易和金融國際化進程上的關鍵參與者。香港是第一個境外人民幣流通的地區(qū),2011年,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計劃擴展到覆蓋整個內地。今日,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qū)貿易及其他經常賬戶交易可以使用人民幣結算。迄今,越來越多的制造商和貿易商接受人民幣結算,以減輕其匯率風險。最新數據表明,去年中國對外貿易交易金額的20%以人民幣結算(2010年僅為2%)。香港在服務人民幣結算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去年位于香港的銀行共結算人民幣貿易總額高達3.8萬億元人民幣,是2010年的10倍,而內地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同期金額為4.6萬億元人民幣。
除了貿易結算,作為國際化進程的一部分,人民幣也成為一個可行的投資單位,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包括債券、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未上市的共同基金、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人壽保險保單和貨幣期貨等。這些投資產品大多數只在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香港提供,估值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IUMI認為這些新形式將對海上保險產生兩方面影響,首先,中國企業(yè)傾向與海外同行開展以人民幣結算的業(yè)務,而這很可能包括航運保險服務。第二,進一步擴展渠道部署從離岸市場收取人民幣保費資金。IUMI希望看到有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創(chuàng)新來滿足中國企業(yè)需求。
為了成為國際性企業(yè),中國不少航運“大佬”都在嘗試“走出去”,中國政府鼓勵一些積累了大量資本的國有企業(yè),增大全球市場參與度及海外投資,以此作為企業(yè)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方向。內地企業(yè)已經熟悉香港的操作方式,充分利用香港作為全球商業(yè)中心地位和多幣種、多渠道的融資平臺,以及流動性和財務管理服務。對于國際性保險企業(yè),香港自身定位于為保險及其他領域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擴展客戶群并保持蓬勃發(fā)展和高品質服務需求,幫助內地企業(yè)管理區(qū)域性和全球性經營活動,防范風險。
這一過程中,中國的海外交易和風險管理需求會增加,這是IUMI嗅到的商機。IUMI希望各大保險商要充分熟悉中國市場,研究中國航運企業(yè)的保險需求,制定更多的航運保險產品,為變化的市場構建新的服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