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彬宏
〔關鍵詞〕 語文;學困生;成因;轉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1—0035—01
教育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轉化學科學困生,對于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辯證唯物主義者告訴我們:“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所以“學困生”具有相對性、暫時性、可變性。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轉化已有的“學困生”呢?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 智障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是為數極少的,即由智力因素決定了的智障型學困生。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父母遺傳或者在母親懷孕期間受到某些對胎兒智力發(fā)育不利的影響等。
2. 成長缺失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較為普遍,即家庭結構和成員的關系導致的。最為典型的就是隔代教育。這部分學生本來都是很不錯的學生,后來由于父母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離開小孩,由其爺爺奶奶隔代進行教育,從而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
3. 定位迷失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的形成因素可以歸為社會和家庭兩個方面的因素。這主要是受市場經濟轉型期的負面影響。一部分人將當今社會沒有讀過書也能過好日子,讀了書不一定能過好日子的現象夸大化,認為讀書無用,以致部分學生在家長的錯誤引導下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4. 學習方法不當型學困生。這類學困生就是雖然沒有以上三種原因,但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從而學習成績一直提高不上來的那部分學生。這部分學困生占的比例最大,同時也是轉化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二、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方法
1. 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關鍵在于鼓勵學困生。多給學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多給學困生創(chuàng)造走向成功的機會,對于他們在學習或生活中的每次點滴成功或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能從很小的成功中獲得喜悅,使他們感受到自己同樣是有能力的。久而久之,他們的信心就會自然而生。
如果作為教師只看到學生不能完成作業(yè)或成績不理想就予以否定,這將大大地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嚴重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幫助學困生得到進步,就不能因為他們成績不理想而歧視他們,相反,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作為教師,只要平時把更多的關心放在他們身上,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自己的閃光點,學困生也能成學優(yōu)生。
2. 適當降低學困生學習要求。不切實際的要求,只會導致學困生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我根據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提問、布置作業(yè),學習目標等環(huán)節(jié)適當降低要求,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
3. 教給學困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很多學困生的差距是不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造成的,所以每學完一篇課文,我都要明確告訴學生哪些知識要默寫,哪些要理解,讓與學困生結對子的優(yōu)生多讀給他聽,當優(yōu)生會背誦時,差生也基本會讀了,再多讀幾遍,也能背了。讓差生背時,優(yōu)生聽寫,再讓差生打開書本對照,到默寫時差生多多少少地能默寫一些。
4. 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愛。老師一定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如果我們真正將自己的愛心傾注給學困生,那么,那些學困生就會把老師當作自己的親人朋友,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如果喜歡和敬佩一個老師,就自然而然去喜歡他所上的課,這種親近和諧的師生關系就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困生逐步由“厭學”轉變?yōu)椤霸笇W”,直至“樂學”。
5. 平時要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尊重家長也是尊重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學生提高,對于教師開展教學是非常有利的。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為此,在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平時要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家、校齊心協(xié)力,提高轉化學困生的效果。對于學困生,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學習上,只要偶爾一次進步了,你不妨給家長打個電話,或是碰到他們時,很自豪地告訴家長他們孩子的表現,家長聽到孩子好的表現后,一定也會向教師一樣給予表揚,學生也一定會有新的進步。
總而言之,面對學困生,教師要有愛心,耐心,需要教師多鼓勵多引導,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天兩天就會變的,學困生是一個長期需要去關注去幫助的對象。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而忽視甚至放棄學困生。對學困生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我們教師應該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因材施教,為他們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笙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