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義
(吉林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3)
東北地區(qū)四季分明,有著深厚的黑土地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底蘊。東北有10多個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體育休閑項目,這些項目無不蘊含著本民族深刻的民俗文化,如漢族的東北大秧歌、抖空竹、放風箏、踢毽子、跳繩、太極拳等;蒙古族的賽馬、摔跤;朝鮮族的秋千、踏板等;滿族的珍珠球、打口袋、嘎拉哈、打冰嘎;鄂倫春、達斡爾族的狩獵、滑雪;赫哲族的插草球等民俗體育項目十分豐富。但是近年來東北地區(qū)與全國一樣,受到金牌至上主義、錦標主義以及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力沖擊,及其富有本地區(qū)文化特色的民俗休閑體育項目的傳承發(fā)展受到較大影響,一部分項目面臨失傳,據初步基層學校及鄉(xiāng)村田野調查,各級學校及社區(qū)從事傳統民俗體育活動的人群逐年減少,民俗體育的發(fā)展呈現弱勢。因此,推進東北地區(qū)民俗體育發(fā)展振興民族文化對地區(qū)經濟、文化建設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表1 被調查者對民俗體育發(fā)展問題認知的優(yōu)先順序
通過對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內蒙古的八座城市的1155所學校(含小學770所、中學210所、高中115所、大專院校60所)的體育教研室主任以及體育教師的問卷調查,借助統計軟件spss20.就有關本地區(qū)民俗體育發(fā)展各項問題的看法進行比較分析。
為了解被調查者對民俗體育發(fā)展過程之中,所面臨各項問題的看法。共設計10個問題,通過各級學校體育主管領導及體育教師填答,現將各題目的得分情形說明如表1所示。
由表1得知,被調查者所認知的問題中,以“校內缺乏教師”得分最高(M=4.512),其次為經費不足(M=4.469),再次為:“器材設備不足”(M=4.261)。下面分別將前4個方面的影響分數較大的問題通過不同類型的學校進行比較分析。
2.2.1 校內缺乏師資的分析
由表2不同類型學校被調查者,對“校內缺乏師資”看法的分布情形得知,小學及高中被調查者持“非常符合”看法者最多,大專院校持“符合”看法者最多。
表2 各類型學?!靶热狈熧Y”的情況表
表3 各類型學?!敖涃M不足的分析”的情況表
表4 各類型學校對“場地器材設備不足”的情況表
2.2.2 經費不足的分析
由表3不同類型學校被調查者,對“經費不足”問題的看法的分布情形得知,小學、中學、高中被調查者均以“非常符合”者最多,大專院校被調查者則以“符合”者占大多數。
2.2.3 場地器材設備不足的分析
由表4不同類型學校被調查者,對“器材設備不足”問題的看法的分布情形得知,小學、中學及大專院校被調查者均以“符合”者最多,高中被調查者則以“非常符合”者最多。
2.2.4 缺乏進修學習途徑的分析
由表5不同類型學校被調查者,對“缺乏進修學習途徑”問題的看法的分布情形得知,小學及高中學校被調查者均以“非常符合”者最多,中學及大專院校被調查者則以“符合”者最多。
(1)就整體而言,當前民俗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前五項問題依次如下:①校內缺乏師資;②經費不足;③缺乏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④器材設備不足;⑤缺乏進修學習的途徑。
(2)就不同類型學校的比較而言,各組被調查者在10個問題的看法上,均有顯著差異存在。①小學在“組織訓練隊耗用成本太多”的看法上,“符合”以上的比例最多;②中學對“學生家長不支持”,居于較高的“符合”比例;③高中在“校內缺乏師資”,“經費不足”等問題的看法上,其“符合”以上的比例最高;④大專院校在“缺乏主管部門政策支持”等項問題的看法上,比例最高。
(1)加強民俗體育基礎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新,積極挖掘民間人才,建立人才資源庫。結合專家學者及具代表性的民俗體育前輩老師,形成師資群,設計課程、教材、將好的民俗體育項目引入學校,發(fā)揮學校的教育文化傳承引領作用。
表5 各類型學校對“缺乏進修學習途徑”的情況表
(2)增設高等教育民俗體育專業(yè),(目前東北地區(qū)體育院系開設的傳統體育課程都是武術,代表面狹窄,不能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文化引領作用,某種程度上浪費資源)讓體育院系或相關培養(yǎng)單位及有興趣的學生,通過實物、實習課程,具備民俗體育的觀念與素養(yǎng)。高校可通過短期巡回培訓指導及講座的方式,讓有興趣的教師及社會人士,參與民俗進修推廣活動。
(3)建立幫扶制度。當前學校層民俗體育團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費的問題,解決問題還寄希望體育局、教育部、文化部等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及國有、民營企業(yè)單位鼎力支持,提供長期且穩(wěn)定的經費支援,并通過經費的有效使用,讓民俗體育在各級學校生根、發(fā)展。
(4)編寫民俗體育資料及輔導教材。建議政府及有關宣傳出版部門單位,鼓勵學者專家走進社區(qū)及鄉(xiāng)間田野,搶救性的對民俗體育開展田野調查研究,讓民俗體育教材內容更符合時代的發(fā)展,挖掘其教育價值以及民族文化特色,在學習方法、服裝、器材、音像等相關內容方面提供多方面參考。在教材的表現方式上,可以兼顧書面及網絡資源的綜合應用。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1-2.
[2]白晉湘.民族民間體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3]付玉坤.民俗體育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5.
[4]何勁鵬,張志成,劉昆.我國民俗體育發(fā)展現狀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4(2):41-44.
[5]黃震.東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3):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