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光龍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能力;提
高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0—0048—01
一、把閱讀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閱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協(xié)同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力求讓學生在科學、高效、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中學會閱讀并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充分提高學生的能動性,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興趣,讓學生不僅主動在課堂上閱讀,而且把閱讀的興趣帶到課外的語文學習中去。閱讀時強調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讓學生成為閱讀實踐過程中的主體,老師的課內工作重點應該放在怎樣讓學生活起來,堅決反對老師唱主角,更不用說獨角戲。教師在閱讀中給學生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思考閱讀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閱讀、思考、交流等方面的能動性的發(fā)揮,主張科學有效的激活。同時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讀物,把語文閱讀的興趣拓展到課外去,生活中去。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這樣的教學才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課堂教學效率。
二、閱讀教學要有針對性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tǒng)。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地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huán)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fā),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chuàng)新,應體現(xiàn)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fā)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 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xiàn)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fā)向上的情緒和熱情,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性的發(fā)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tài),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閱讀能力的提高與培養(yǎng)要有實效性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有過程,閱讀訓練必須遵循其由簡單到提高的發(fā)展順序而進行,同時又必須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為中心,中學語文閱讀能力在各階段培養(yǎng)目標是不同的,但都有一個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過程。
1.語文課堂閱讀的傳承性。這是一個動態(tài)而連續(xù)的過程,更是后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fā)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準確地判斷單復句并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范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積累。
2.實用性。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fā)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境”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lián)想、想象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是判斷力的培養(yǎng)。二是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
3.欣賞能力與運用能力。即對文字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評價和鑒賞的階段。只有掌握相當?shù)目茖W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語言知識,能進行抽象思維的閱讀者才能評鑒作品,能寫成一點一議的小論文。討論之后,再進行欣賞,如朗誦、品味,在評鑒欣賞中越覺其妙,學生則愈喜愛該讀物,有的學生甚至能在筆記中主動寫評論文字,抒發(fā)己見。
因此,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