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蛟
〔關鍵詞〕 感性教育;概念;目標;
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20—0042—01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考的狂熱追求,僵化了的所謂理性教育空前繁榮,學校和家長為了高考這個至高無上的目標而艱苦奮斗,導致成績成了檢驗學校教學質量和家庭教育成敗的唯一標準,這顯然有悖于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
理論來自實踐,過度的應試教育所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我作為一位基層音樂教育工作者,下面談一談對感性教育的認識。
一、感性教育的概念
“感”的基本含義有兩層,其一:“格也,觸也?!奔慈说牡谝恍盘栂到y對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動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動。這里,“感”既是一個生理過程,又是一個心理過程。 ?“性”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吧^性?!保ā睹献印じ孀印罚胺残哉?,天之就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吧匀徽咧^之性。”(《荀子·正名》)
“感”和“性”合二為一的“感性”則是一個外來詞,主要指感性認識,即認識的初級階段,與理性認識相對。理性教育是為了幫助人們認知,而感性教育則是提倡原始、本能、自然等直觀型的教育過程。藝術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感性教育,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繪畫為視覺藝術等。本文中的感性教育是指一切非強加性的、帶有原始性的興趣實踐和本能性的活動創(chuàng)造,包括藝術、體育、勞動和各種實踐創(chuàng)造活動等等。
二、感性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才能的人。而人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恰恰來源于感性認識。愛因斯坦說自己的研究靈感要歸功于他對音樂的熱愛,拉小提琴是他調節(jié)精神和獲得靈感的重要手段;達爾克羅茲認為,一切音樂教育都應該建立在聽覺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數字運算的訓練上;奧爾夫指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必然是感覺靈敏的人??梢?,藝術教育正是培養(yǎng)感性知覺的最好途徑。我認為正確的感性教育的目標是:
1.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思維,敢于表現。學校要以“培養(yǎng)學生個性”為職責,但并非無的放矢,不是任何“個性”都值得培養(yǎng)。“個性”,在比較不同個人之間差異的語境中,是指“這個人”或“那個人”的特性;在同某種群體的共性對舉的意義上,是指一定群體中各個人的獨立性。另外,學校還應注重培養(yǎng)和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利用“問題探究”的方式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意識。要讓學生勤于動手、善于實踐。獨生子女家庭要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意識。馬克思說過:“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沒有經過艱苦勞動鍛煉的人則很難擔負起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睆乃刭|教育的高度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tài)度,讓學生學會勞動知識與勞動技能,還能充分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
三、感性教育的實施途徑
1.學校要進一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要少布置作業(yè),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使學生有時間開展自己喜愛的實踐活動。要少要求,多行動。學校里學生的節(jié)目、作品要多鼓勵、少批評,多引導、少教訓。
2.大力宣傳感性教育,樹立新的人才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感性教育的宣傳,使家長、學校和教師轉變觀念,樹立新型人才觀,這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任務,也是感性教育的關鍵所在。大力提倡在小學、幼兒園發(fā)展感性教育,防止“小學中學化,幼兒園小學化”。
3.鼓勵創(chuàng)新意識,提倡學科綜合。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出問題,并在實踐中加以解決;要創(chuàng)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挖掘學科知識,從實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引導學生用綜合性的知識解決問題。
4.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認真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切實完善評價機制,鼓勵實踐性行為,獎勵有創(chuàng)造性成就的行為,使學生有興趣參加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來。
5.發(fā)展感性教育還應該注意堅持和理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思維觀念和科學的態(tài)度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的根本保證,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運用眼、耳、口、腦等感覺器官則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理性教育工作。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