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政,毛和香,駱建君(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檢驗科,重慶萬州 404000)
輸血、手術以及侵入性治療檢查手段是日常治療和搶救患者的常用措施,但同時這些治療措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造成血液感染性病原體傳播的風險。為保護患者合法權益,避免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進行輸血前、術前、產(chǎn)前患者感染性血清標志物檢測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F(xiàn)將本院近年來的輸血前、術前、產(chǎn)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梅毒抗體(抗-TP)、艾滋病病毒抗體(抗-HIV)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探討其臨床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1 材料
1.1.1 標本來源 2008年至2013年間來自本院的住院及門診患者共254 854例臨床血清標本。其中男143 738例,年齡0~82歲;女111 116例,年齡0~80歲。
1.1.2 儀器 賽默飛世爾酶標儀(Wellscan MK-3型)、美國伯樂自動洗板機等。
1.1.3 試劑 四種檢查試劑盒,均由廈門新創(chuàng)有限公司提供;抗-TP、抗-HIV篩查陽性者復檢試劑,由艾康公司提供。
1.2 方法使用真空促凝采血管采集患者靜脈血液(>3 mL)分離血清,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標志物。按相關試劑盒說明書操作???TP、抗-HIV陽性用艾康膠體金試劑復查,并通知臨床重抽標本再次復檢,如果抗-HIV仍然陽性者,則嚴格按相關程序送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做確認試驗。
1.3 統(tǒng)計學方法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54 854例輸血前患者中HBsAg陽性率11.20%(28 540/254 854)、抗-HCV陽性率0.53%(1 355/254 854)、抗-TP陽性率2.34%(5 955/254 854)、抗-HIV陽性率0.17%(436/254 854)。
2.2 不同的年齡及性別在28 540例HBsAg、1 355例抗-HCV、5 955例抗-TP、436例HIV四種陽性患者的檢測結果詳見表1。按照性別對輸血相關血清感染性標志物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HBsAg男女性別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抗-HCV男女性別感染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抗-TP男女性別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抗-HIV男女性別感染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不同的年齡在28 540例HBsAg、1 355例抗-HCV、5 955例抗-TP、436例HIV四種陽性患者的檢測結果詳見表2。
表1 輸血相關血清陽性標志物在不同性別的差異[n(%)]
表2 輸血相關血清陽性標志物在不同年齡的性別差異(n)
2.3.1 25 840例HBsAg陽性標本中男性患者占56.7%(16 189/2 8 540),其 中40歲 以 上 的 占92.6%(14 991/16 189),40歲以下的患者占7.4%(1 198/16 18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女性患者占43.3%(12 351/28 540),其中40歲以上的70.9%(8 756/12 351),40歲以下的患者29.1%(3 595/12 351),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2 5 955例抗-TP陽性中男性患者占57.2%(3 406/5 955),且40歲以上的占92.5%(3 150/3 406),40歲以下的占7.5%(256/3 40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女性患者占42.8%(2 549/5 955),其中40歲以上占81.3%(2 072/2 549),40歲以下的占18.7%(477/2 54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3 1 355例抗-HCV陽性患者,男性患者占73.5%(996/1 355),且40歲以上的占95.8%(954/996),40歲以下的 占4.2%(42/99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女性患者占26.5%(359/1 355),其中40歲以上占78.3%(281/359),40歲以下的占21.7%(78/35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4 HIV初篩436例陽性中男性為71.6%(312/436)其中40歲以上的占49.4%(154/312),40歲以下的患者占50.6%(158/312),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患者占28.4%(124/436,其中40歲以上的38.7(48/124),40歲以下的患者61.3%(76/12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本院檢測的254 854例輸血前患者HBsAg陽性率11.20%,與童風琴和宋超[1]報道的9.74%相近。提示隨年齡的增長,陽性率逐漸上升,即40歲以下男女感染HBV的陽性率明顯低于40歲以上者。多項研究都表明乙型肝炎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感染率下降與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的大力推廣有密切關系,不論是血源性疫苗[2]還是基因重組疫苗都能夠提供長期持續(xù)的保護[3]。同時從1998年《獻血法》實施以來,用血安全得到保障,血源篩查更嚴格也對促進HBV感染率逐年下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2 抗-HCV陽性率0.53%,與丁海明和柯培鋒[4]所報道的0.68%、0.34%較接近。據(jù)研究HCV抗體在健康人群中陽性率可達0.7%~3.1%[5],雖然低于此研究結果,但HCV容易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極大。丙型肝炎不僅極易通過吸毒、輸血及應用血液制品傳播,經(jīng)洗牙、拔牙、補牙及紋眉、紋眼線、穿耳孔等日常生活亦可能是丙型肝炎感染途徑[5]。本文通過對1 355例HCV陽性者分析認為男性肝病患者遠多于女性,這與男性人群中吸毒人員比例更高有關,2004年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在某些地區(qū),因靜脈注射毒品導致HCV傳播占60%~90%。與同時在男性中肝硬化的比例更高有關,有可能也與此有關[6-8];40歲以上男女感染HCV的陽性率明顯高于40歲以下者,這同樣與輸血安全得到保障有關。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在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人群中有顯著的不同。尤其是在青壯年患者中以吸毒和性傳播途徑為主,應引起關注。部分HCV患者并發(fā)HBV或HIV感染,部分患者并發(fā)2型糖尿?。浑S著病情變化后期逐步發(fā)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硬化直至導致肝癌。
3.3 梅毒是一種嚴重的傳播力很強的疾病,近年來,中國梅毒發(fā)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趨勢[9],因此對患者進行梅毒抗體篩查也非常重要。本院抗-TP陽性率2.34%,明顯高于相關報道[10],這可能與所用檢測方法的不同所致。同時說明本區(qū)患者的梅毒感染率較高,應加強輸血前患者的血液檢驗工作。ELISA法抗-TP陽性表示人體正在感染或既往感染,為此筆者采用了敏感而特異的方法檢測對現(xiàn)癥患者給予及時的治療。作者通過檢測5 955例TP陽性患者分析揭示了:40歲以上男女感染梅毒的陽性率均明顯高于40歲以下者,而與性別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1 355例抗-HCV陽性患者、5 955例抗-TP陽性患者分析可見:兩者均與年齡成正相關性。這可能近年來與加強安全輸血技術執(zhí)行有關;還與患者的生活歷程、人文素質(zhì)和自我健康保護意識的提高等因素有關,但在目前吸毒人員逐漸低齡化等情況下,對青少年患者的血液感染性疾病的篩查顯得尤為重要。
3.4 HIV抗體檢測共有436例初篩陽性,陽性率為0.17%。據(jù)篩查陽性患者資料顯示各類人群的HIV感染率也差異較大,吸毒人群(特別是注射吸毒者)HIV感染率最高,有明顯的地域差異。艾滋病病例報道中母嬰傳播的比例近年來逐漸降低,HIV母嬰傳播得到遏制。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抗體陽性率上升趨勢明顯外,吸毒者哨點HIV抗體陽性率呈現(xiàn)下降趨勢,暗娼、性病門診男性就診者、孕產(chǎn)婦人群的HIV抗體陽性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篩查陽性病例數(shù)逐年快速上升。隨著流動人口數(shù)量和范圍日益擴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促進因素,農(nóng)民工在流動人口中所占比例超過90%,已成為我國艾滋病預防控制的重點人群。本文檢測也顯示農(nóng)民工所占的比例較大,流動人口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和較低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應高度重視。艾滋病監(jiān)測資料顯示,艾滋病流行的危險因素仍然廣泛存在:注射吸毒者仍在共用注射器;暗娼不能堅持使用安全套;男男性行為者在肛交時不能堅持使用安全套,男男性行為者與多個同性性伴發(fā)生性行為。雖然注射吸毒的情況有所減少,但使用新型毒品的現(xiàn)象愈顯流行,多性伴(異性性伴和同性性伴)現(xiàn)象仍在蔓延。大部分HIV感染者仍然是通過性傳播這一途徑。因此,應對艾滋病高危人群和感染人群加強宣傳,普及艾滋病的防控知識,遏制HIV傳播和擴散勢頭。
對患者進行HBsAg、抗-HCV、抗-TP、抗-HIV等血液傳染性疾病的相關檢查,有利于降低交叉感染和醫(yī)務人員的職業(yè)暴露風險,在重點科室、重點人群應該擴大患者的健康教育覆蓋面,提高醫(y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擴大血源性傳染病的篩查面,最大限度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切實降低醫(yī)療風險。
[1]童風琴,宋超.輸血前及術前傳染病病原檢測結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2):134-135.
[2]宿飛,孫超美,姜銘波,等.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20年效果探討[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1,17(4):291-293.
[3]李志群,王鳴,蔡衍珊,等.廣州市1992~2007年出生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評估[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0,38(1):46-49.
[4]丁海明,柯培鋒.患者輸血前感染性指標的檢測結果及其意義[J].廣東醫(yī)藥,2012,6(12):1772-1773.
[5]彭文.輸血前及術前四項檢查必要性的探討[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10(16):1891-1892.
[6]李慧.在流動人口可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與策略[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4):341-343.
[7]李志勤,武淑環(huán),余祖江,等.387例丙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2255-2257.
[8]李曉娟,顏偉,周平,等.丙肝病毒感染并發(fā)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9,19(8):777-779.
[9]仰大貴,董林.都江堰地區(qū)美沙酮門診吸毒人群丙肝、梅毒抗體檢測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7):619-620.
[10]湯后林,呂繁.橋梁人群在艾滋病病毒傳播中的作用[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2):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