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晨飛 周子朋 謝磊
(河南中醫(yī)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8)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導致血尿酸增高、尿酸鹽沉積于關節(jié),從而引起關節(jié)破壞及炎性反應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改變,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筆者采用外敷梔黃止痛散配合針灸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4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風濕骨病科門診或住院病人80例,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77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制定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辨證采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符合瘀熱阻滯、濕熱蘊結(jié)證型者。其中第一跖趾關節(jié)病變54例,踝關節(jié)病變22例,膝關節(jié)病變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治療組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齡21-65歲,平均(43.6±6.9)歲,病程12-48h,平均(30.5±2.6)h;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齡24-68歲,平均(45.1±5.2)歲,病程10-42h,平均(28.5±3.2)h。兩組年齡、性別、病程、血尿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組:治療組給予梔黃止痛散外敷配合針灸治療。梔黃止痛散方組:梔子、大黃、姜黃、黃柏、天花粉、赤小豆、赤芍、白芷、木香、冰片、麝香等14味,研末打粉,根據(jù)患處大小,取適量藥粉,用蜂蜜調(diào)勻,涂抹在腫痛部位大小的棉墊上,覆蓋于患處,2天更換一次,一周為一個療程。針刺時將棉墊取下,擦凈局部皮膚,針刺陰陵泉、血海、三陰交、行間、太沖、中封、蠡溝、阿是穴等穴位,每日一次,一周為一個療程。
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塞來昔布膠囊(商品名:西樂葆,0.2g×6粒/盒,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20063)口服,首次劑量為0.4g,后每日兩次,每次0.2g,一周為一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囑其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關節(jié)制動,注意保暖,嚴格限制飲食中嘌呤的攝入,如動物內(nèi)臟等,禁止酒精攝入,暢情志。
(1)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對治療前后疼痛強度進行量化。0分為無痛,1~4分輕微疼痛;5~6分中度疼痛;7~9分嚴重疼痛;10分劇烈疼痛。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2)療效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定。顯效:關節(jié)紅腫熱痛消失,局部無明顯異常,活動正常,VAS評分≤2。好轉(zhuǎn):關節(jié)紅腫減弱或消失,疼痛緩解,活動較之前改善,VAS評分明顯下降。無效:關節(jié)紅腫熱痛改善不明顯,活動仍受影響,VAS評分較之前無改善。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采用t檢驗,兩組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p<0.05,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中醫(yī)“濕熱痹”范疇,其發(fā)病主要為飲食不節(jié),嗜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導致釀生濕熱,熱灼津液,煉液成痰,阻滯脈絡,血行不暢,不通則痛;熱傷絡脈,瘀血內(nèi)阻則見紅、腫、熱等癥。故熱毒瘀滯、血脈不通是其基本病機。治療當以清熱解毒、逐瘀通經(jīng)、消腫止痛為主。方中梔子、大黃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姜黃、黃柏、赤芍、木香活血行氣、散瘀止痛;天花粉、赤小豆、白芷清熱消腫、解毒排膿;冰片、麝香消腫止痛、活血通竅以引藥力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之功。陰陵泉、血海、三陰交歸脾經(jīng),治療濕證,三穴配合,可健脾利濕消腫;行間、太沖、中封、蠡溝歸肝經(jīng),通調(diào)三焦氣血,同時局部取穴并配合阿是穴,治療熱證、痛證,達到疏肝泄熱止痛的目的。諸穴配合,共奏利濕消腫、泄熱止痛之功。本文結(jié)果表明梔黃止痛散配合針灸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有明顯療效,較塞來昔布膠囊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廣應用。
[1]Wallacc SL.Robinson H.Massj AT.et al.Prelin inary criteria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lt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J].Arthritis Rheum,1977,20(5):895-90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1-32.
[3]南登昆.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6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