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環(huán)宇
常有人義憤填膺地“批判”應(yīng)試教育、“批判”市場經(jīng)濟,把諸事不順全都叫來“批斗”。他們既在激進的言辭中傷神,又有消極沉淪在心里作祟,使得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痛苦。
又有一類人,他們偶也吐出“長恨此身非我有”的言語,卻又放不下對追名逐利的熱衷,在自相矛盾中迷茫不已。
我想,他們都是遺憾的,因為他們都不懂得看淡。而唯有學(xué)會看淡,人才能活得明白。
何為看淡?“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贝思纯吹?。這是一種淡泊寧靜的心境,一種在人生中沉浮起落的感悟,更是一種豁達超然的胸襟與智慧。
學(xué)會看淡,你就有了顆寧靜的心。正如名山上,游人于山頂仰止,驚艷于日出時絕倫之美,那個掃路老人只是朝太陽微微一笑,朝游人微微一笑,又俯身“嘩嘩”掃路?!疤柮刻於际沁@樣的呀!”掃路老人說這話時,心中一定是寧靜的,因為他早已看淡了美景,心如止水。不禁想起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這些科學(xué)巨擘,當(dāng)他們把諾獎獎金支票當(dāng)書簽,把獎?wù)陆o孩子當(dāng)玩具時,心中也正如在勞碌中會意美景、心靜如水的掃路老人般淡然吧。
學(xué)會看淡,你就有了淡泊豁達的志趣。隱士寒山子曾幾次科考不第,失意地來到天臺翠屏山。他不是從此消極厭世、自認清高,而是進入了那樣一個世界——純靜、清澈、明朗的世界。或有向山民討食的困窘,被孩子戲謔的無奈,但他是笑著的,笑如明月清風(fēng)。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公看淡之趣,“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王摩詰的看淡之境。正是這份看淡,才讓他們志趣高遠,流芳后世。
學(xué)會看淡,你就懂了那些超然偉大的胸襟。范仲淹看淡了得失,傾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衷腸;蘇軾看淡了漂泊,放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豪情。譚嗣同身陷囹圄,誓死變法,高呼“我自橫刀向天笑”;秋瑾任憑嚴刑,看淡生死,只道“秋風(fēng)秋雨愁熬人” ……
看淡,要有一雙睿智的眼。拗相公王安石,就是因為太固執(zhí),滿腦是變法,聽不進批評,看不下失敗,容不得異議,用人不當(dāng),導(dǎo)致初衷良好的變法,成了擾民困國的負擔(dān)。究其原因,是王相公執(zhí)意于渴求變法的成功。
看淡,也要有一顆渴望解脫的心。并非人人都有魏晉時竹林七賢的風(fēng)流灑脫,深山隱士的方達明朗。仍憐李清照一代才女,物是人非的變故,重重紛擾,心繭緊縛;喟嘆清詞三大家之一的納蘭性德,情傷到無以自拔,終是在詠嘆中長逝。他們都抑郁而終,原來是缺少一顆解脫的心。
學(xué)會看淡,不等于放空一切,在思想的鈍化中了此一生。看淡,恰是因為對人生,對赤子之心的珍視。既是“放得下”,也要把本真好好收藏。
學(xué)會看淡吧,活得明白利落,在人間瀟灑走一回!END
(指導(dǎo)老師:諸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