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經(jīng)》常被稱作“最偉大的書”。兩千多年來,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歷史上沒有哪本書能比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更深遠(yuǎn)。迄今為止,《圣經(jīng)》已經(jīng)被譯為2018種語言,而其每年的銷售量也總是高居榜首,是歷史上最暢銷的書籍。而對英語這門語言來說,其發(fā)展更是離不開《圣經(jīng)》。
《圣經(jīng)》最初用希伯來文寫成,后被譯為希臘語,再后來出現(xiàn)了拉丁文版本?;浇淘诹_馬確立地位后,羅馬天主教憑借拉丁文版本的《圣經(jīng)》對《圣經(jīng)》擁有了唯一的解釋權(quán),并以此來維護(hù)其統(tǒng)治地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開始以后,德國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主張每個人都有直接聆聽上帝的權(quán)力,而不是非得通過羅馬天主教會才能了解上帝。于是,歐洲各國紛紛開始將《圣經(jīng)》譯為本國語言。在隨后的兩百年間,出現(xiàn)了不少《圣經(jīng)》的英譯本,但是1611年由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譯而成的《圣經(jīng)》意義十分重大,世稱“欽定本”或“詹姆斯一世欽定本圣經(jīng)”(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ison of the Bible)。這部欽定本所用的語言是中古英語到現(xiàn)代英語的過渡,它不僅用簡單樸素的語言將《圣經(jīng)》的內(nèi)容普及給千家萬戶,還極大地推動了中古英語向現(xiàn)代英語的轉(zhuǎn)變。以下分別是中古英語、早期現(xiàn)代英語和現(xiàn)代英語版本的《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The Book of Genesis)中第三篇的第一段話,大家不妨對比一下,感受欽定本在英語由中古英語到現(xiàn)代英語轉(zhuǎn)變中的作用。
中古英語版(出自14世紀(jì)末的The Wycliffite Bible):But the serpent was feller than alle lyuynge beestis of erthe which the Lord God hadde maad. Which serpent seide to the womman Why comaundide God to ou that e schulden not ete of ech tre of paradis.
早期現(xiàn)代英語版(出自1611年的欽定本):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subtill than any beast of the field, which the Lord God had made, and he said vnto the woman, Yea, hath God said, Ye shall not eat of euery tree of the garden?
現(xiàn)代英語版(出自1961年的New English Bible):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wild creature that the LORD God had made. He said to the woman, "Is it true that God has forbidden you to eat from any tree of the garden?"
迄今為止,《圣經(jīng)》的英文譯本已有好幾十種,單用現(xiàn)代英語翻譯的譯本就有很多,它們有著各自的翻譯特點,其中New International Reader's Version (NIrV)版本的《圣經(jīng)》用有限的詞語和簡單的短句來表達(dá),即使小學(xué)生也可以看懂,很適合英語初學(xué)者閱讀。
《圣經(jīng)》之所以對英語語言影響重大,也在于其本身的魅力。首先,作為一部宗教著作,《圣經(jīng)》分《舊約》和《新約》兩部分,不僅是基督教的圣典,也是猶太教的圣典。從最早成書的《約伯記》(約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書的《啟示錄》(90~96年),歷經(jīng)約1600年,通過40多位作者的貢獻(xiàn),一部浩大的《圣經(jīng)》才終于寫成。這些作者多為猶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職業(yè)各不相同,其中有君王,有祭司,有牧人,也有醫(yī)生,每位作者都是各自成文,最后由各宗教組織集結(jié)成冊。《圣經(jīng)》的內(nèi)容之豐富,含義之深刻,語言之凝練,使其不僅僅是一部宗教著作,還是一部文學(xué)經(jīng)典。除了信奉基督教的人把《圣經(jīng)》奉為圣典之外,非基督教教徒也將其當(dāng)做文學(xué)巨著來拜讀。這就令《圣經(jīng)》的閱讀范圍極為廣泛,成為世界上擁有譯本最多、銷量最高的圖書,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書可以與其比肩。對于英語這門世界通用語而言,《圣經(jīng)》的流傳也為英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人們對其內(nèi)容和文字耳濡目染,常常會用到其中的詞句和人物,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了許多源于《圣經(jīng)》的詞匯、格言和習(xí)語。
首先,《圣經(jīng)》為英語增添了許多詞匯。在由拉丁文譯為英語的過程中,許多拉丁詞匯被保留下來,成了英語的一部分,如altar (祭壇)、angel (天使)、apostle (使徒)、candle (蠟燭)、creed (教義)、hymn (贊美詩;圣歌)等。而《圣經(jīng)》中的一部分詞匯又在其原義的基礎(chǔ)上衍生出了新的比喻義,如the cross (原義:耶穌被釘死在上面的十字架;衍生義:苦難)、creature (原義:上帝創(chuàng)造的有形與無形之物;衍生義:生物)、deluge (原義:上帝降的大水;衍生義:洪水)、incarnation (原義:道成肉身;衍生義:化身)、sanctuary (原義:祭獻(xiàn)上帝的場所;衍生義:避難所)等。
其次,《圣經(jīng)》為英語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格言警句,比如《圣經(jīng)》教導(dǎo)人們“當(dāng)愛人如己(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教導(dǎo)人們“言多必失,智者少言(The more talk, the less truth; the wise measure their words)”,教導(dǎo)人們“不要論斷人,免得被人論斷(Judge not, that you be not judged)”。這些格言也成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達(dá)。
此外,《圣經(jīng)》還為英語帶來了大量的習(xí)語,如at the eleventh hour (在最后時刻)、to beat the air (白費力氣; 徒勞)、all things to all men (盡力設(shè)法討好所有的人;八面玲瓏)等。由于這些習(xí)語一般都源于《圣經(jīng)》中的典故,因而若不了解其背后的典故或許根本無法明白其含義。比如at the eleventh hour,為什么“在第11個小時”就是指“在最后時刻”呢?原來《圣經(jīng)·馬太福音》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富人,他有一個葡萄園,葡萄園需要人手,他便雇了些人來??蛇@個富人沒有數(shù)學(xué)頭腦,他是這樣來雇工的:早上5點開始雇人,一整天都陸陸續(xù)續(xù)有人前來干活,最后一個到了深夜11點才來。他又是這樣來付工錢的:到了12點活干完了,只要在場的就能得到一個銀元。這樣導(dǎo)致的結(jié)果就是,早上5點就來了、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活的人到頭來竟然和晚上11點才來、只干了一個小時的人所得的報酬是一樣的。那些早來的人當(dāng)然也不是傻子,他們馬上就總結(jié)出: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所以at the eleventh hour便有了“在最后時刻”的含義,沿用至今。
美國有位詞匯教授曾經(jīng)說過,難以想象一個沒有讀過圣經(jīng)的人能夠?qū)W好英語。這是因為不僅源自《圣經(jīng)》的習(xí)語在英語中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且文學(xué)作品、演講、影視作品等中也常常利用《圣經(jīng)》中的典故來表達(dá)各自的想法。此外,由《圣經(jīng)》衍生的一些派生詞也十分有趣。在后續(xù)兩期文章中,我們將具體講解《圣經(jīng)》的習(xí)語、《圣經(jīng)》典故的應(yīng)用,并介紹由《圣經(jīng)》衍生的一些派生詞。
朱辰蕾,北京新東方學(xué)校優(yōu)能中學(xué)酷學(xué)酷玩夏/冬令營詞匯魔鬼速記營教師,擅長運用聯(lián)想法和溯源法,幫助學(xué)生科學(xué)記憶單詞。
侯躍隆,北京新東方學(xué)校優(yōu)能中學(xué)酷學(xué)酷玩夏/冬令營詞匯魔鬼速記營教師,擅長將生活與詞匯相結(jié)合,讓同學(xué)們在歡聲笑語中掌握詞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