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拴萍
【摘要】翠峰山滑坡的成因較為復雜,本文主要通過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表水、人類活動等幾方面的因素對該滑坡的形成機理進行了分析,并針對翠峰山滑坡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治理結果十分成功,以供滑坡治理時參考。
【關鍵詞】滑坡;形成機理;分析
Analysis LingShiXian Green Mountain landslide formation mechanism
Song Shuan-ping
(Thir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YuciShanxi030600)
【Abstract】Causes Green Mountain landslide is more complex,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s paper is analyzed by the landslide factors topography, lithology, surface water, and other aspects of human activity, and for the Green Mountain landslid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reatment results are very successful, the reference for landslide.
【Key words】Landslide;Formation mechanism;Analysis
1. 引言
(1)靈石縣城處于汾河東岸、與靜升河交匯處的狹窄地帶。翠峰山位于靈石縣城東南角,地質環(huán)境條件較為復雜,其北坡氣象局一帶為一大型滑坡,長約540m,寬520m,厚約10~30m,體積約562×104m3。
(2)該滑坡為古滑坡,主要是由于靜升河下切、沖刷而形成,為多級、多次、多層牽引式古滑坡,原古滑坡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但自1996年7、8月該古滑坡開始復活,發(fā)生蠕滑變形,2008年變形加劇,尤以氣象局一帶最為嚴重,坡體向北西方向滑移,后緣和坡體出現大量裂縫,坡上建筑設施開裂,地表局部變形明顯,滑坡體東側前緣剪出36cm左右。
(3)翠峰山滑坡的成因較為復雜,分析其形成機理對其進行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滑坡形成的條件
2.1地質條件。
2.1.1巖性:在巖土層中,必需具有受水構造、聚水條件和軟弱面(該軟弱面是有隔水作用)等,可能形成滑坡。
2.1.2地質構造:巖體構造和產狀對山坡的穩(wěn)定、滑動面的形成、發(fā)展影響很大,一般在不同地層接觸面、斷層破碎帶或節(jié)理裂隙密集帶,易受水軟化,形成軟弱滑動面,且與坡向一致而又位于斜坡底部時,極易沿此面發(fā)生滑坡。
2.2氣候、徑流條件。
2.2.1氣候條件:氣候變化促使巖土風化,減少巖土體的粘聚力和結合力,當雨水滲入較多時,易發(fā)生滑坡。
2.2.2地表水作用:地表水下滲,增加山坡土體的含水量,使土達到塑性狀態(tài),降低土體的穩(wěn)定性。當水滲入不透水層上時,使接觸面濕潤,減少摩擦力和粘聚力,使山坡失去穩(wěn)定而下滑。
2.2.3地下水作用:地下水量的增加,使土體含水量增大,滑動面上的抗滑力減少而下滑。
2.3地形及地貌。
從局部地形可以看出,下陡中緩上陡的山坡和山坡上部成馬鞍形的環(huán)狀地形,且匯水面積較大時,在堆積層中或基巖面易發(fā)生滑動。
2.4其它因素。
2.4.1由于切坡不當,破壞山體的支撐部分,使山體失去平衡而下滑。
2.4.2人為地破壞自然排水系統(tǒng),引起排水不暢,使坡體被浸濕。
2.4.3地震、爆破及機械振動等可能增大下滑力。
3. 滑坡形成機理分析
3.1根據上述滑坡形成原因,結合翠峰山地質環(huán)境條件及人文環(huán)境,其滑坡形成機理分析如下:
3.1.1地形地貌:該滑坡微地貌呈階梯狀,有2~4級,坎高5~10m,局部20余米,階面寬10~15m,階面平緩,植被發(fā)育。坡體東側為蘆子坪溝,呈南北向分布,溝長約800m,溝域面積約0.31Km2,相對高差50~85m,主溝縱坡比6~10.6‰,溝型呈窄“V”字型;西側為氣象局溝,呈南北向分布,溝長約500m,高差約100 m。這兩條溝谷成為滑坡的側向切割面,是滑坡復活的有利的地貌因素。
3.1.2地層巖性:坡體上部為第四系黃土,下部為石炭系太原組及本溪組泥頁巖、砂巖互層,巖層傾向與坡向一致,泥頁巖地層遇水極易軟化,在地下水、地表水的作用下,形成滑移面,使古滑坡的復活存在有利的地質條件。本滑坡的蠕滑面就形成于石炭系太原組泥巖中。同時,由于該坡體為古滑坡,坡體發(fā)生過滑動,坡體巖土體的結構構造被嚴重破壞,巖體破碎,完整性差,巖土體強度降低,也為古滑坡的復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1.3地表水:由于坡體呈階梯狀,階面相對平緩,植被發(fā)育,地表雨水排水不暢,加之坡體上有人類居住,修建房屋等人類工程活動有填埋溝谷的現象,改變了坡體原始的排水路線,使降雨下滲加大。據調查,1996年靈石縣降雨量較往年偏多約60mm,該年滑坡就有復活跡象,在蘆子坪、東圪塔村有多戶居民的房屋出現裂縫,但由于當時人們的防災意識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梢姷乇硭娜霛B對滑坡的復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4人類活動因素:
(1)原古滑坡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在修建翠峰山住宅小區(qū)的過程中,由于工程建設的需要,對坡體前緣進行了大量的切坡削方,坡體前緣形成高陡臨空面,使坡體失穩(wěn)發(fā)生滑移,在切坡坡腳清楚可見滑移面、剪出帶和滑動體。同時歷史上當地村民傍山而居,在坡體上修建村莊,如蘆子坪、東圪塔、陳家莊等村莊就坐落在滑坡體上。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居民進入縣城,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大量的修建房屋、道路,人類活動加劇,局部有切坡現象,也有填埋溝谷現象,一方面切坡擾動坡體,另一方面填埋溝谷改變了原始的排水線路,這些人類活動是古
滑坡復活的重要因素。
(2)古滑坡的存在,說明本區(qū)具備形成滑坡的環(huán)境地質條件。古滑坡本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因坡體前緣人工挖方削坡、坡上居民房屋建設及人工填溝等人類工程活動產生了對古滑坡穩(wěn)定的不利因素,近幾年來罕見的連續(xù)強降雨入滲使滑帶抗剪強度降低,滑體重度增加,抗滑力減小,下滑力增大,破壞了古滑坡坡原有的應力平衡,致使古滑坡復滑。
3.2綜合分析,前緣人工挖方削坡及近年來罕見的連續(xù)強降雨是誘發(fā)靈石縣翠峰山古滑坡復滑的主要因素;房屋修建及人工填溝等人類工程活動對古滑坡穩(wěn)定性產生的不利影響為次要因素。
4. 滑坡治理措施
根據滑坡形成的機理,對該滑坡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為:
4.1提高滑動面的抗剪強度。
由于滑動帶巖土為軟質巖,風化程度較高,強度低,特別是地表水滲入后抗剪強度會進一步降低。設計設置截排水溝截排坡體的地表雨水,以減少地表雨水的滲入;設計滲水盲溝以疏排坡體地下水。
4.2設置抗滑構筑物。
在滑坡前緣部位和中部設置抗滑樁進行支擋,抗滑樁截面為3m×2m,樁間距為5m,樁長20~30m;設置樁間設置鋼筋混凝土擋板墻,以增強抗滑樁的整體性、穩(wěn)定性。坡腳設置漿砌石擋墻。
4.3刷坡防護。
對滑坡前緣高陡土質邊坡進行刷坡防護。
4.4坡體防護。
對滑坡前緣土質坡面進行漿砌石護坡,防止地表雨水對坡體的沖刷。
4.5防治監(jiān)測。
包括施工安全監(jiān)測、防治效果監(jiān)測、動態(tài)長期監(jiān)測,以施工安全監(jiān)測和防治效果監(jiān)測為主。
5. 結語
對滑坡形成機理的有效和正確分析,是滑坡治理的前提條件,決定著滑坡治理措施的是否合理。翠峰山滑坡的經過治理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徹底消除了隱患,確保了翠峰山住宅小區(qū)及坡體上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編號]1619-2737(2014)10-22-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