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海
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宋代山水畫對當代山水畫發(fā)展的影響與啟示
靳玉海
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山水畫的成就,毋庸置疑宋代繪畫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發(fā)展的最高峰。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xiàn)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運用多姿多彩的優(yōu)美的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了很多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并且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依據(jù),表現(xiàn)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
成熟;促進影響;高度繁榮
宋代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chuàng)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及動人的情節(jié),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B畫、山水畫追求優(yōu)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達,并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概括的寫實能力。文人士大夫繪畫對于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著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貢尤其深遠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了到高度發(fā)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中國宋朝延續(xù)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得以繼續(xù)發(fā)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吸收、滲透、影響,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采的面貌。
繪畫的繁榮,北宋的統(tǒng)一消除了封建割據(jù)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都保持著相對安定的局面,商業(yè)手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繁榮。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由于物產(chǎn)豐盛的江、浙、湖、廣地區(qū)都在其境內,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開發(fā)江南,經(jīng)濟、文化都得到繼續(xù)發(fā)展并超過北方。北宋的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的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業(yè)繁盛,除貴族聚集外,還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業(yè)者和市民階層,城市文化生活比以往都空前活躍,繪畫的需求量也明顯增長,繪畫的服務對象也有所擴大,為繪畫發(fā)展和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
“代表中國藝術最高成就的是繪畫,繪畫中成就最高的,推山水。……山水畫崛起于盛唐,而極盛于宋,境界最高的畫,也多產(chǎn)于宋代。”如果說,雕塑藝術在六朝和唐達到了高峰;那么,繪畫藝術的高峰則在宋元。這里說的繪畫,主要指山水畫。中國山水畫的成就超過了其他許多藝術門,它與相隔數(shù)千年的青銅禮器交相輝映,同為世界藝術史上罕見的藝術珍寶。
中國畫如果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于魏晉南北朝時萌芽,在唐代開始繁榮。“畫圣”吳道子,其突出貢獻是人物畫;但他的山水畫也有卓越貢獻。他與李思訓在大同殿墻壁上分別所繪的嘉陵江山水圖,代表了當時山水畫的兩種不同風格。李思訓與他的兒子在山水畫方面貢獻極大,畫史上稱“大小李將軍”。他們作畫,往往先用墨筆勾勒輪廓,再用大青綠著色,那是一種工筆青綠山水畫,所以一幅畫作要畫幾個月時間。吳道子則屬于寫意山水畫,注重線描,不以設色絢爛為要求,所以三百里嘉陵江的山水風光,他一天就描繪完成了。
到了宋代,山水畫興旺的景象更是空前未有。宋代山水畫的題材內容逐步擴大,表現(xiàn)形式與表現(xiàn)方法也更加多樣。比如它不只是單純地展示自然本質,而是在著重描繪山水的同時,結合行旅、游樂、山居、訪道等活動描寫、再現(xiàn)社會生活的某種風貌;比如它不只是展示天地造化的萬千姿態(tài)和無窮變化,往往還結合現(xiàn)實表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有些畫家還借物抒情,通過山水畫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人生態(tài)度和審美理想。
“延續(xù)千年的中國山水畫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明清不論,宋元山水便經(jīng)歷了北宋、南宋、元這樣三個里程,呈現(xiàn)出彼此不同的三種面貌和意境。”
山水畫中構成“宋元山水的第一種基本形象和藝術意境”的,是那種“基本塞滿畫面的、客觀的、全景整體性的描繪自然,使北宋山水畫富有一種深厚的意味,給予人們的審美感受寬泛、豐滿而不確定”。
北宋前期的山水畫,主要有兩大流派。
一派是善于描繪北方雄壯渾厚山水的李成、關仝、范寬。這一流派都深受晚唐五代山水畫大家荊浩的影響。荊浩提出山水畫要在形似的基礎上盡力表達自然對象的生命,做到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他的山水畫對自然景象作整體性的描繪,寫大山、大水,宋人稱之為“全景山水”。
一派是善于描繪江南清新秀美景色的董源、巨然。其實董源是南唐出類拔萃的山水畫家,但到北宋,影響更大。巨然師法董源,是一位畫僧。在畫史上,董、巨并稱。
這兩種畫派盡管在風格上有重要差異,但從更廣闊的背景上看,他們又同屬一個美學范疇:他們都是“客觀地整體地把握和描繪自然,表現(xiàn)出一種并無確定觀念、含義和情感,從而具有多義性的無我之境”(《美的歷程》)。
“南宋山水畫把人們審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諸因素引向更為確定的方向,導向更為明確的意念或主題,這就是宋元山水畫發(fā)展歷程中的第二種藝術意境。……北宋渾厚的、整體的、全景的山水,變而為南宋精巧的、詩意的、特寫的山水,前者以雄渾、遼闊、崇高勝,后者以秀麗、工致、優(yōu)美勝。兩美并峙,各領千秋”(《美的歷程》)。
南宋的山水畫,有李、劉、馬、夏四大家。大體上說,由李唐、劉松年作為開端,到馬遠、夏圭完全成熟。馬、夏畫派,統(tǒng)治了南宋山水畫壇一百多年,到明代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其畫風甚至遠渡東洋,為日本畫壇所重視。
馬遠、夏圭的畫,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他們善于用局部來表現(xiàn)整體。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常畫水之一涯,畫面多留空白,引人遐思。人們稱之為“邊角之景”、“小景山水”,或稱“馬一角”,“夏半邊”。古代曾有人這樣來形容馬遠的山水畫:“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而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形象地說明這一畫派在畫面布局的特點。他們的這類畫,抒情意味也更加濃厚。作者往往通過對有限景物的細致描繪,表達出某種確定的情趣,從而對觀賞者的審美感受作指定性導引。后人把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南宋的“半壁江山”相聯(lián)系,說他們著意畫“剩山殘水”,這種說法在現(xiàn)在看來,顯然沒有立足之地。
宋代山水畫和其他花鳥畫、人物畫等畫種一樣,在藝術上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僅在當時和以后都產(chǎn)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對當前山水畫藝術的發(fā)展也有著非常積極重要的意義。
[1]劉道醇.圣朝名畫評.宋代傳記資料叢刊,2006.
[2]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靳玉海,男,漢族。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畢業(yè),現(xiàn)任哈爾濱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2012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立項 立項編號:12B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