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駿
摘 要 文章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建筑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指出建筑史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其教學應采取體驗式的模式,并探討了體驗式教學的幾種具體方法。
關鍵詞 藝術設計 建筑史 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Colleges
LIANG Jun
(Art & Design School,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 The problems in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teaching of Art Design Specialty in Colleges were rethought.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education was a general education; a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ode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teaching. Several specific method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art design; architectural history; teaching mode; experience teaching
高校設計藝術學一級學科體系內的建筑史課程,目前正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境遇:一方面,它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中的重要性似乎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大學將建筑史列入藝術設計相關專業(yè)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這門課程的實施卻正遭遇著“滑鐵盧”:不但教師感到教學乏術,學生也覺得興味索然。造成這種困境的主要責任在于教師與學校。因此,有必要對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建筑史教學模式進行反思,摸清其中規(guī)律,使這門課真正體現(xiàn)出其對于環(huán)境藝術設計學科教育的基礎性、指導性意義。
1 對教學實踐中問題的反思
當前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建筑史教學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問題,是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建筑歷史知識的解讀遭遇了障礙。教學方法的改良應從掃除這些障礙著手。
1.1 文本符號的障礙
根據(jù)符號學的觀點,一切人類文化都是以符號的形式保留下來的,建筑史當然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建筑史教學更多地關注建筑風格的演變。這種風格主要體現(xiàn)為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圖案、紋樣、色彩、造型等的組合。但在初學者眼中,這些風格遠離了他們熟悉的當代的鮮活生活,更像是一系列復雜難懂的編碼符號——以西方古典建筑為例,對于從古希臘、古羅馬到文藝復興、法國古典主義、歐洲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流變,初學者往往會覺得是均質而平淡的,很難找出其中明顯的差異;而中國古代建筑中斗拱之類的復雜結構,同樣也會構成學生解讀過程中的符號障礙。
1.2 教學媒介的障礙
沃爾夫林發(fā)明的幻燈片配合語言精講的方法,迄今已成為藝術史及建筑史課堂教學的一種標準范式。在這種教學法中,靜態(tài)的圖片是最主要的教學媒介。圖片的使用的確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傳達的效率,但運用于建筑史的教學中仍然具有很多局限——建筑藝術實際上是三維甚至是四維的時空藝術,二維圖像很難表達出人們進入空間時那種多維的復雜感受:空氣、溫度、濕度、明暗,每一個方向轉換帶來的心情的微妙變化……人們不會因為看到了金字塔的平面、剖面圖,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就覺得自己已經理解了金字塔。同樣,如果不是親臨其境,光憑圖片,我們對薩伏伊別墅的空間印象也只能是支離破碎的。
2 對教學目標及內容的思考
在藝術設計專業(yè)當前的建筑史教學模式中,掌握并記住各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經典建筑形制等內容往往成為教學的指向性目標。然而在學習實踐中,囿于文本符號及教學媒介的障礙,學生其實很難真正理解這些內容,記憶也就成為一件異常痛苦的事情。
文化史學者布克哈特認為,歷史研究屬于教化,而不是科學。杜威也指出,教育可以無目的,教育是生長,除了謀生的工具價值外,還有內在價值——使學生了解到事實、觀念、原則和意義。①這些觀念提示我們,建筑史教學不應以過分嚴謹、科學化、概念化的面目出現(xiàn),它除了提供建筑現(xiàn)象的知識,更應該關注建筑現(xiàn)象、人及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例如,宏大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個人命運的戲劇性交匯,如何導致了建筑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延續(xù)和滅亡。如果這是建筑史講述的重點,那么這樣的建筑史一定會消滅歷史與當代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隔閡,激發(fā)共鳴,因為它與人性的基本情感相通。因此,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建筑史教育首先應定位于一種通識教育:不急于提供節(jié)點式的知識概念,而要關注學習者成長面上的價值熏陶、思維培養(yǎng)、情感的健康化。這樣,建筑史教學才能發(fā)揮其基礎的塑造設計者良好品性的作用,同時,將藝術類學生從其不擅長的記憶模式中解放出來,發(fā)揮其情感豐富,領悟力強的優(yōu)勢,正確釋放其學習能量。
3 教學方法的思考
作為通識教育的建筑史,其教學應采用“體驗式”方法。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灌輸而來,而應通過學習者的主動建構,即將被傳輸?shù)闹R重新加以解釋,建立新的理解。學習因而成為一種體驗的過程,即通過主動思考和探索,產生切身的感悟,知識從而被內化為親歷過的情感和經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大腦而言,體驗比認知更真實。概念的認知比起情感的體驗,后者更有力量。②這也意味著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的單向教學模式轉變?yōu)榧葟娬{教師主導,又充分發(fā)揮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雙向型教學模式。在具體的建筑史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建構、盡可能接近真實地還原建筑所處的文化情境,在此過程中,文本符號及教學媒介的障礙被超越,建筑的意義及價值得以凸顯。
3.1 結構主義
霍克斯認為,“任何情境中,某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決定?!雹鄹鶕?jù)結構主義理論,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由一系列元素構成的網絡結構中。對元素的理解不能將其與整體割裂,而應將其置于整體網絡中,并與其它元素聯(lián)系起來。
建筑的演變是體系中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孤立的建筑現(xiàn)象是不存在的。在建筑史教學中,用結構主義方法對建筑史要講述的內容進行梳理,呈現(xiàn)各內容要素之間的脈絡關聯(lián),將有助于學生形成關于建筑史的清晰整體概念,更好地理解建筑現(xiàn)象。如圖1。
圖1 建筑史的內容體系
3.2 意義賦予
生態(tài)心理學家認為,被賦予意義的刺激,才容易為人理解,形成記憶。同樣,作為符號體系的建筑史,只有被賦予意義才能作為有效的信息刺激,被學生所接受。建筑是為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而建造的,歷史建筑的意義,只能到其所在的曾經具體而生動的歷史生活中去尋找。正如布魯諾·賽維所言,“含義最完滿的建筑歷史,幾乎囊括了人類所關注的事物全部,若要確切描述其發(fā)展過程,就等于是書寫整個文化本身的歷史”。布克哈特也認為,只有文化史而沒有專門的藝術史。建筑現(xiàn)象就是其所在的歷史橫斷面——由政治、經濟、宗教、制度、藝術、軍事、自然等事件纏繞交織在一起的真實生活中的一方碎片。理論上說,只有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建筑所處的歷史情境,我們才可能接近歷史上的建筑事實。
但是,作為一種由符號體系所承載的建筑史,其講述的內容不可能事無巨細,建筑史的講授首先要建立起一種文化史的宏觀視角,在經過梳理的歷史結構中選取具有共同意義的典型素材。以古埃及建筑的教學內容為例:如何解釋古埃及建筑所具有的永恒、巨大的特征。原因在于:單調的規(guī)律性的自然景觀——太陽運行的循環(huán)不休、尼羅河泛濫的周而復始;由沙漠及海洋封閉的地理版圖;較為安定的社會制度——這一切典型現(xiàn)象的組合促成了埃及文化中關于永恒、生死、輪回的二元哲學觀和具體情境中的建筑現(xiàn)象。在這里,建筑形制和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3.3 比較
比較的目的是凸顯建筑現(xiàn)象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建筑史教學中,可以在縱橫兩個方向上運用對比。前者是歷時的,對某一建筑現(xiàn)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fā)展狀況進行對比;后者是共時的,對同一時期同類建筑現(xiàn)象在不同地域的發(fā)展狀態(tài)進行對比。對比如同為建筑現(xiàn)象在建筑史中找出縱橫坐標,對其意義進行精確定位。對比本身又是一種思維概括的過程,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手段。例如,將西方古代希臘、羅馬的民居建筑與中國古代民居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具有庭院式或天井式的共性,而在布局及圍合形式上又有不同。這種發(fā)現(xiàn)必然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到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中去尋找答案。
3.4 影像資料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tài)影像較之靜態(tài)圖像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時,電影藝術中所展現(xiàn)的虛擬時空,較之二維圖像更能提供現(xiàn)場感。在建筑史教學中適當運用影像資料,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日本吉卜力出品的動畫片《側耳傾聽》中有一段女主人公追隨一只貓咪,奔跑穿越各種不同空間場景的片段,在筆者看來,則是一段可用來闡述建筑史中空間序列原理的絕佳素材。電影《啟示錄》中在神廟上舉行活人祭祀的片段可用于增進學生對美洲血祭文化及美洲金字塔的理解。而《安藤忠雄的建筑詩》則可以配合現(xiàn)代建筑的講解。教學實踐顯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影像資料必須緊扣主題,進行周密的規(guī)劃。最有效的方式則是運用視頻錄制軟件,將影片中的素材剪輯成小段,與教學課件整合在一起。
3.5 專題研討、實地考察、空間重構
專題研討使學生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追尋意義,主動獲取知識,分享成果。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建筑史中的形式美學??梢栽O定以下命題:文藝復興建筑與哥特建筑的美感有何不同,你更喜歡哪一種?文藝復興建筑與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共性是什么?等等。鼓勵學生依據(jù)心理學美學規(guī)律對現(xiàn)象作出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斷。
實地考察是指鼓勵學生到空間現(xiàn)場親歷體驗。例如,利用藝術采風的機會考察體驗中國古代建筑空間;講到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教堂這一章節(jié),可組織學生參觀學校所在當?shù)氐幕浇烫茫w會教堂建筑中功能與形式的關系。
空間重構是指對建筑經典作品進行多層次解析,在此基礎上手工制作建筑模型,或是利用SKETCHUP草圖大師等軟件對空間進行虛擬再現(xiàn)。這種方式能使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一個經典建筑從場地分析到功能規(guī)劃再到空間(下轉第112頁)(上接第107頁)構成的全過程,今后必將成為建筑史體驗式教學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4 結語
一種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引入,將使得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建筑史教學的課堂變成一個百花盛開的樂園,沒有了枯燥的符號、概念,有的只是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探尋的樂趣。這種理想要變成現(xiàn)實,需要教學者艱辛的努力——竭其所能地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耐心搜集、遴選教學素材,精心預設或編排各種可能的情境。而對于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注釋
① 杜冰冰.體驗式教學模式于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0(3).
② 孫金梅.體驗式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1(12).
③ 汪霞.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教育觀的演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