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娟
(云南省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簡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羅麗娟
(云南省紅河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全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重點。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價值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其產生原因,指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用24個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基本層面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即:倡導“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的價值觀(國家層面);倡導“自由、平等、法制、公正”的價值觀(社會層面);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公民層面)。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新論述,是新時期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校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的主要陣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學習、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直接、最活躍的群體,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成為全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重點。
根據目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和筆者對大學生的接觸和了解,當前大學生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部分大學生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缺乏深入學習,掌握不足,對社會主義信念產生動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缺少信心,對共產黨的信任度下降。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而奮斗的共同理想感到困惑,對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產生懷疑,分不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界限。
(2)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有的學生主張個人主義至上,重視自我和實際,追求物質利益,把社會和他人當作達到目的的手段,缺乏熱心公益、團隊合作、集體利益至上的觀念,利己主義嚴重。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知之甚少,有的則否定傳統,盲目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要圓。
(3)享樂現象嚴重,缺乏奮斗精神。當代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普遍比較優(yōu)越,追求品牌消費現象突出,各種名牌服飾和高檔電子產品隨處可見。有的學生把更多時間用在休閑、娛樂和睡覺上,喜歡享受,貪圖安逸,生活自理能力差,浪費糧食和損壞公物現象常見,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
(4)誠信意識淡薄,價值取向扭曲。在大學生中出現考試作弊、抄襲等現象屢禁不止,造假和違約問題突出,缺乏紀律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法律意識。一些大學生講究實惠,趨向功利,向往金錢和權利,拜金主義、權利至上的人生價值觀在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存在。
反思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國際因素。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尤其是加入WTO以后,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加快,特別是中國教育市場的開放,使西方文化的滲透變得更加直接,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通過各種途徑傳遞過來,加上國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刻意鼓吹其價值觀、政治主張和生活方式等等。二是國內因素,我國的經濟和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一些傳統價值觀念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另一些新的價值觀念尚未完全確立。這必然引起人們從行為習慣、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的重大變化。在這兩個因素的沖擊下,作為文化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而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的青年大學生,必然受到影響,以致部分大學生思想混亂,價值扭曲。三是教育因素,雖然我國一向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然而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實際上一直普遍存在“智育第一”的觀念和做法。即便是專門培養(yǎng)學生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的德育,也普遍存在理念上重視道德認知的培養(yǎng),輕視道德情感的熏陶和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的誤區(qū);教育內容上抽象空洞,較少與學生生活和自身實際相結合;教育方式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認知、輕體驗;重知識、輕能力等不良傾向。以致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感興趣,甚至反感,最終導致德育效果不佳。青少年問題行為頻發(fā)、違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就是明證。
(1)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需要。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合理的調適、引領和規(guī)范,形成思想共識,寬容諒解、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并在生活、在學習中用三個倡導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努力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一分子;能夠幫助他們堅定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他們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自覺投身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
(2)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三個倡導的教育,能糾正他們錯誤的思想觀念,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茖W的價值觀在大學生的心理活動中占據核心地位,支配大學生的行為,能讓大學生正確的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社會、集體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不斷強化其在行動中承擔起對他人、集體和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并把個人的目標追求與社會需求自覺統一起來,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綜合發(fā)展人才。
(3)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面臨的重大課題。面對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高校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大學生的意識領域,防止和抵制消極、頹廢、錯誤甚至反動的思想和信息,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侵蝕和影響;如何堅持用三個倡導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當代大學生成為三個倡導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的傳播者和模范的實踐者,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需的合格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面臨的重大課題。
(1)要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深化宣傳普及,增強認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貴在知行統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礎,內心認同才能自覺踐行,春風化雨才能潤物無聲。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把三個倡導基本內容講清楚,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的傳播展示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找準同學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點,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宣傳最美人物,弘揚最美精神,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人,用小故事闡發(fā)大道理,做到深入淺出情理交融。真正讓三個倡導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教材到教學的轉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和內容都與人有直接的聯系,因此在整個教學中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差異,對支流價值觀進行正確分析和引導;要把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健康人格和全面發(fā)展放在首位,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從屬被動的傳統填鴨式教育模式,采用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加深刻理解和消化三個倡導的內容,更加旗幟鮮明地接受三個倡導。要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引導大學生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正確辨識社會現象中的是非、善惡、美丑,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從而確立與三個倡導一致的人生價值目標。
(2)要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動人人參與。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巨大的影響力、滲透力和熏陶作用,高校要以三個倡導為導向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廣播,進社團,進宿舍,進學生日常生活,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要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發(fā)揮全校教職員工言傳身教的作用,并以優(yōu)良的職業(yè)道德來促進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要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對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一有效載體,讓每一個大學生充分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通過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jié)日,重大社會實踐活動和特色慶典活動等契機,以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學儀式,主題紀念活動,文藝演出,志愿服務等形式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傳播主流價值觀念,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鞏固。
(3)要發(fā)揮實踐育人的功能,推動人人實踐。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如果離開實踐去搞三個倡導,不管口號唱得再響,活動規(guī)模搞得再大,結果只能是空對空。要使三個倡導的教育與現實生活接軌,以實踐深化教育,以教育引導實踐,讓大學生走出校門,參加專業(yè)實踐,社會調查,生產勞動,三下鄉(xiāng)活動,志愿者服務和公益活動,讓他們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從小事做起,把三個倡導要求變成日常行為準則,增強自覺奉行和日常踐行的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體驗生活,認識自我,鍛煉思想敏銳性,形成良好的認知、判斷和行為能力,在社會生活實踐的磨礪中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要發(fā)揮網絡教育的積極功能,在“微”字上下工夫。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知識以及進行人際交流和溝通的不可缺少的另一個生活空間,要充分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方式,增強針對性和互動性,把三個倡導的內容讓學生在便于參與,樂于參與中不知不覺地內化為內心堅定的信念,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要研究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觀念意識,思維方式,生活態(tài)度等,建立學生喜歡的覆蓋面大的可讀性、服務性較強的教育網站,在堅持思想性、體現時代性的前提下,把三個倡導的內容趣味化、生動化、現象化和接地氣的表現出來,讓大學生從中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