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雪
淺談鄂倫春族贊達仁的藝術特征
◎張 雪
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鄂倫春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廣袤森林之中,他們也被稱為“山嶺上人”。鄂倫春民族民間音樂也和其他民族民間音樂一樣,受到宗教、文化、藝術、習俗等方面的影響, 使其保留著鮮明的藝術特色。鄂倫春族民歌稱為贊達仁,也稱作贊達勒,或柬達倫,鄂倫春語是歌曲、歌謠的意思,如同民族性情一樣質樸、淳厚、自然、坦率,有一種原始的美和純真的愛,題材包括狩獵歌、情歌、酒歌、搖籃曲等。筆者就贊達仁的一些藝術特征進行初步的探討。
鄂倫春民族生存環(huán)境幾經(jīng)遷徙,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過著以狩獵為生的原始生活,因而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民間藝術。由于沒有自己民族文字的記載,音樂作品和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多靠口頭傳講。生活中常見的音樂類型當屬贊達仁,多以自編自唱的方式展現(xiàn)。一般是人們在祭祀、節(jié)日、婚嫁等活動中即興演唱,內容多是歌頌自然景物和男女愛情,敘述林中狩獵生活和民族反抗斗爭。演唱贊達仁的人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見到什么唱什么,因而贊達仁歌詞的隨意性很大,曲調也極富隨意性。傳統(tǒng)的贊達仁旋律發(fā)展手法自然巧妙, 如贊達仁《小黃馬》,單樂段由純五度關系的前后兩個樂句組成, 后樂句是前樂句下屬關系的模仿,旋律保留了鄂倫春民歌的氣質特點,出現(xiàn)的襯詞中也大多用“納耶希納耶”,在一些贊達仁中也使用“鄂呼蘭德呼蘭”、“阿索呀”等襯語。
世世代代漂泊在茫茫林海的鄂倫春族,解放前靠傳統(tǒng)原始的游獵生產(chǎn)方式為生。為驅除嚴寒酷暑和單調寂寞,每到逢年過節(jié)、慶典活動時都要點燃篝火,跳舞演唱贊達仁。參加者多為活潑的婦女, 內容也多與婦女們的生活有關,都是邊舞邊唱。其演唱的贊達仁宜于舞蹈,其旋律具備鮮明歡快的節(jié)奏,多為二拍子和三拍子。表演方式也以抒情性的對歌對舞開始, 中間更換數(shù)首, 結束前也都以襯詞呼聲伴舞, 隨著音樂進行發(fā)展逐漸將激越奔放的舞蹈推向高潮。如獵人表演的《古落依仁》,音樂曲調起伏不是很大, 音域跳躍多在八度之內, 主要是突出歡快的節(jié)奏,表現(xiàn)狩獵活動等生活場景。在黑龍江邊遜克、璦琿等縣的鄂倫春族以及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呼瑪縣的鄂倫春族, 下山定居后由于受漢族民歌的影響,贊達仁的節(jié)奏較為自由、旋律日趨豪放、歌曲字少腔長。同時也出現(xiàn)過節(jié)奏規(guī)整、結構方整的小調類的山歌,多為二樂句和四樂句的單樂段。
有一些旋律奔放跌宕、悠揚高亢的贊達仁, 音域能到達十三四度。但大多數(shù)傳統(tǒng)調式為羽、宮、徵調式, 調式變化較為豐富, 五聲音階中的清角、變宮大多作為經(jīng)過音或換音出現(xiàn),我們常見的是加變宮的六聲調式, 在居住遜克、愛輝的鄂倫春人中,跳進較少,旋律多為級進。常有鄂倫春老人在演唱傳統(tǒng)贊達仁時, 采用平直的旋律的長音, 無顫音或波音, 只在句尾處加裝飾音。在有裝飾音的演唱中,有時采用較輕的鼻音假聲,同時以喉音、鼻音交替的方法,且多用下滑音,使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例如傳統(tǒng)贊達仁《鄂呼蘭,德呼蘭》, 曲調加入了切分音和后附點節(jié)奏, 使曲調更富有了舞蹈的動態(tài)感, 豐富了旋律的變化。
鄂倫春的語言屬通古斯語系,贊達仁一般結構都比較短小,常見的有單句體結構、二句體結構和四句體結構等組成。通俗易記,流暢自然,通常一段式的樂曲構成單節(jié)或多節(jié)歌,多在即興歌曲、敘事歌曲出現(xiàn), 結構比較自由, 句式長短不齊。例如薩滿調《德呀米德呀》,以二句式結構為主, 短小靈活, 在節(jié)奏變化、音程跳進的運用上比其他少數(shù)民族山歌和歌舞曲更加強烈多變。又如在呼瑪河流域流傳的贊達仁《自由三十天》,題材表現(xiàn)了七位獵手熱愛七位美麗的姑娘,他們不屈于傳統(tǒng)婚姻方式的束縛,雙雙逃進深山去尋找自己的幸福生活。盡管他們失敗了,卻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愛情的詩篇。結構選用傳統(tǒng)的二句體, 同時出現(xiàn)二句體的擴展與變化,讓人聽了格外感人動聽。
鄂倫春族贊達仁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朵奇葩,不但具有厚重的民族歷史感,更有樸實鮮明的藝術特色,是亟需保護和傳承的藝術形式,整理、弘揚和發(fā)展鄂倫春贊達仁,在今天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形勢下,更加顯得彌足重要和珍貴。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北安市群眾藝術館)
(責任編輯 高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