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存青
我愛書,愛讀書,幾十年來形成了習慣。每天都要讀一點。我讀書的類別雜,文史哲都看,天文地理也讀,漫畫兒童文學也翻翻。我讀書的習慣也特別,一般都是在靜靜的晚上,躺在床上,靠在床頭上,借著淡黃色的臺燈燈光品讀。遇到我認為的好書,或是我認為有意思的書更是愛不釋手,哪怕是通宵達旦我也要一氣呵成地讀完。有過這樣的時候:讀書讀得太興奮了,深夜里在無人的大街上狂跑。好像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宣泄書中的故事給我?guī)淼募雍透锌?/p>
書和讀書在我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我可以不抽煙,不喝酒,不會友,不看電視,但我不能不讀書。我家收藏著近萬冊的書,滿滿地擺放在書房的書架里和書桌上。我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房,品味書的氣息與芬芳,獨享這美好的時光。那種內心深處所獨有的愉快、愜意與滿足,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是無法理解的。藏書和讀書讓我的生活充實和踏實,令我心靜神安。
可是,最近我被讀書中出現的困惑攪擾得心情不好。這困惑來自于我讀《你在高原》十卷本。洋洋幾千頁,還沒看就被這頁數弄得心里有些發(fā)怵。我看書一向緩慢,是那種一頁頁,逐字逐句的讀法,這么長的書何時能看完?心里有了負擔。于是,我就想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非得寫這么長嗎?難道只有這么長的書,才能充分表達意思嗎?我曾經讀過如此長的作品,比如,姚雪垠十卷本的《李自成》。在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讀完了這部跌宕起伏的作品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太累了。累得我都無法享受閱讀的快感了。知道《你在高原》獲得了矛盾文學獎,絕對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但我還是被這樣的大部頭給嚇住了。翻著精美的書頁,還是心有余悸地放下了。近些年的一些大部頭,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不得不放棄閱讀。
讀書是愉悅的事,讀書需要時間,讀后的品味也需要時間。我很希望作者能給讀者更多的品味時間,書不是讀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我讀《麥琪的禮物》沒有用多少時間,但讓我品味的時間很長;賈平凹的《丑石》也不過幾百字,但讀后的感悟與快感是難以忘記的;托爾斯泰的《復活》也不過是600多頁,但給我的感覺比6000多頁還要厚重。文字的數量并不能完全說明什么,重要的是作品的內容所蘊涵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