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菲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淺論小說《伊諾克·索姆斯》中的反諷修辭
滕菲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通過從言語反諷、戲劇反諷、結構反諷三個方面解讀小說《伊諾克·索姆斯》,分析麥克斯·比爾博姆如何巧妙運用反諷的修辭技巧,來展現(xiàn)人物伊諾克·索姆斯以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艱辛又可笑的過程,從而表達對于整個文學界呈現(xiàn)出的諸多問題的思考和批判。
麥克斯·比爾博姆 《伊諾克·索姆斯》 反諷修辭
麥克斯·比爾博姆(1872-1956)被稱作是19世紀90年代最優(yōu)秀的諷刺作家和漫畫家。他以精煉的文字和犀利的畫筆評論當時的社會和文學生活,并在英國《星期六觀察報》做戲劇批評工作,蕭伯納更稱其為“無人可比的麥克斯”。
短篇小說《伊諾克·索姆斯》是麥克斯·比爾博姆的杰作,它最初發(fā)表于1916年5月版的《新世紀》周刊,在1919年又隨書《七個人》出版。伊諾克·索姆斯是短篇小說集《七個人》中的六個人物之一,是一位無名作家。比爾博姆也將自己設定為小說中的第七個人,與其他六個人物進行互動。伊諾克·索姆斯一心想要獲得世人的認可,被載入史冊,但是最終他的想法卻沒能實現(xiàn)。為了能夠看到自己能否被世人銘記,于是他就冒險與魔鬼簽約,穿越到百年以后。最終的結果令他非常失望,他只是以一個虛構人物的身份在麥克斯·比爾博姆作品中被提及,無比失落之下,他隨著魔鬼而去。
本文通過分析麥克斯·比爾博姆在小說《伊諾克·索姆斯》中如何巧妙運用言語反諷、戲劇反諷、結構反諷的技巧,來展現(xiàn)人物伊諾克·索姆斯以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艱辛又可笑的過程,從而表達作者對于整個文學界呈現(xiàn)出的諸多問題的思考和批判。
言語反諷是指作者公開表達的意思與他實際所暗含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這種反諷性的陳述表面上是非常清晰地表達作者的觀點,但是卻隱含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這就需要作者以及他的讀者產(chǎn)生共鳴,讀者必須要了解作者的諷刺意圖。在很多文學作品中,言語反諷經(jīng)常會被用做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著名學者申丹教授在其《文學認知:具體語境與規(guī)約性語境》一文中提出了“語境決定的反諷”這一概念,她認為“語境決定的反諷”與通常意義上的“文字反諷”和“情景反諷”有本質(zhì)區(qū)別:文字與其所表達的意義協(xié)調(diào)一致,行為本身也不產(chǎn)生反諷意義,但這些文字和行為在特定的語境中則具有反諷性。
在小說中,當?shù)弥林Z克·索姆斯出過書時,比爾博姆回到了倫敦,并特意買了伊諾克的書。表面上看,比爾博姆的確是在做著很普通的一件事,一位熱心讀者去買有過一面之緣的作家的書,并且很樂于向朋友介紹這位作家。但是細究下來,比爾博姆的這一番表達和行為極具諷刺意味。雖然買了書,但是卻從不研究書里講了什么,只是知道這書很難懂。這從側(cè)面尖銳地印證了為什么伊諾克不能成為經(jīng)典作家的原因——因為他連成為作家的最起碼的素質(zhì)都不具備——語言晦澀,沒人能看懂他的書。同樣,在伊諾克·索姆斯自費出版了第三本書,也是最后一本后,沒有一個人對這本書發(fā)表過評論,甚至連批評的聲音都沒有,就像這個人、這本書從來都沒存在過似的。在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第一章節(jié)中,亨利勛爵對畫家霍爾華德說過:“你太傻了,因為這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議論更糟糕了,那就是沒有人議論你?!苯Y合當時的場景,以及畫家霍爾華德和伊諾克·索姆斯各自的狀態(tài),作者無疑是想要表達對伊諾克的譏諷之情,只不過是用了婉轉(zhuǎn)的語言加以包裝罷了。
比爾博姆正是刻意地使用這些看上去平實,但是卻包含譏諷的語言,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一個懦弱無能卻又不自省的人物形象。這一人物形象的建立,又為整篇小說的情節(jié)設置以及主題的彰顯做好鋪墊。
戲劇反諷指的是從語言的層面擴展到小說里的一個或幾個獨立的情景當中。通常情況下,作者和讀者對于目前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情況是了解的,但是小說中的人物卻不知道,所以,人物就會做出與事實或者當下環(huán)境相違背或者不相稱的行為。這一特點與戲劇類似,觀眾作為旁觀者,他們了解場景的發(fā)展情況,但是角色本身卻可能由于思想、見解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正確把握情勢,從而做出不恰當甚至錯誤的舉動,從而成為了反諷的對象。
伊諾克·索姆斯是個無名的作家,卻一心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為了能夠看到百年以后自己是否被載入史冊,被人銘記,他竟然與魔鬼簽約去穿越了。穿越之后的他看到自己只是以麥克斯·比爾博姆作品中的一個虛構人物被提到,失望至極后他隨魔鬼而去。在讀者看來,“與魔鬼簽約”這樣的情節(jié),從一開始就能料想到是以悲劇收場,可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由于太急切地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忽視了當中的危險成分,一意孤行,最終自食其果。
通過反諷性的對照,尤其是對于人類的根本性結局的反諷往往會使得我們感到傷心或絕望。很多情況下,成功的反諷案例會采取“以樂景寫悲情”,就像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看到主人公的行徑一定會忍俊不禁,一定會認為他們的做法太過荒唐可笑。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設置,達到戲劇反諷的效果,讓人在笑過之后心中還會漾蕩些許的憐憫之情。
結構反諷是指在作品的內(nèi)部,作者刻意將一些具有對立性質(zhì)的事物、人物進行并置,從而達到鮮明的對照效果。這些互反或者悖立的情節(jié)因素包括雅與俗、喜與悲、成與敗等并存的現(xiàn)象。運用結構反諷這一手法,可以讓讀者超越原有的單一閱讀視角,通過感受這種具有強烈性對立的敘述,多維度、多層次地感知人物和情節(jié)。
在小說《伊諾克·索姆斯》中,比爾博姆始終設定一個由三個人組成的人物關系網(wǎng),在小說的前半部分,這個三角關系是由伊諾克·索姆斯、麥克斯·比爾博姆以及威廉·羅森斯坦構成,到了后半段,威廉·羅森斯坦的位置則被魔鬼所取代。三角關系中的人物都相互牽制,處處充滿著善與惡、美與丑、機智與愚蠢、聲名顯赫與無人問津的對照。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diào)造成最美的和諧。”
在小說《伊諾克·索姆斯》里,麥克斯·比爾博姆經(jīng)常有意無意間提及自己如何小有名望,如何得到威廉·羅森斯坦的賞識,并結交了很多文藝界的有識之士。而伊諾克·索姆斯,他的每一次出場都帶著些許可笑而悲涼的味道,讓讀者覺得,好像選擇文學創(chuàng)作是他畢生做的最錯誤的決定。作者著力制造出來的“距離感”,彰顯著反諷者——麥克斯·比爾博姆的強大自信心和優(yōu)越感。他越是表現(xiàn)得鎮(zhèn)定自若,就越發(fā)對照出被諷刺者——伊諾克·索姆斯的懦弱無能。通過這種結構鋪設,表面上只是交代稀松平常的場景,但實際上卻以一種極度的輕蔑態(tài)度嘲弄和挖苦著反諷對象。所以,對于讀者而言,在這種反諷情境面前,我們會產(chǎn)生超脫感和愉悅感。
也許這就是反諷的魅力,作者經(jīng)過精心設計,他可以將原本令人生惡的情節(jié)因素或感受體驗在結構的架設下有所轉(zhuǎn)變,作者引導讀者在對立面或者多視角中感受被反諷者,從而得到輕松、愉悅的體驗。
成功的反諷,有助于作者精煉而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目的。通過運用言語、戲劇、結構等不同的反諷策略,作者將其真實的意圖隱含在一些假設的或者含混不清的語言之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撿拾”作者刻意留下的線索,從而透過表象,領略文字之下的真實含義。這種含蓄的表達遠比直白的講述更能捕獲人心,更能發(fā)人深省。
麥克斯·比爾博姆通過塑造伊諾克·索姆斯這樣一個極端的人物及其為了成名而做出的嘗試,隱射了當時整個大的文學環(huán)境。通過反諷,比爾博姆對于整個文學界呈現(xiàn)出的諸多問題進行思考和批判。他引導讀者對于“到底怎樣才能成為經(jīng)典作家”這個問題進行思考,以伊諾克·索姆斯的事例為反面教材,告訴人們:從一個人到一代人,再到整個的文學界,想要成為一名經(jīng)典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要靠艱辛的創(chuàng)作。
[1]Alyson J.Shaw.Introduction:The Incomparable Max and the Unspeakable Oscar.http://www.victorianweb.org/authors/mb/ajshaw1.html.
[2]Shen Dan.Non-ironic Turning Ironic Contextually:Multiple Context-determined Irony in “The Story of an Hour”[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2009(38):115-30.
[3]艾倫·莫厄斯.麥克斯·比爾博姆.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90698&cid=243058.
[4]陳仲義.反諷:基于表里內(nèi)外語境的“佯裝”、“歪曲”[J].中國文學研究,2012(2).
[5]胡曉紅.舉重若輕于簡練詼諧中見優(yōu)雅睿智——漫談馬克斯·比爾博姆的文筆和畫筆[J].科教文匯,2011(9).
[6]黃發(fā)有.90年代小說的反諷修辭[J].文藝評論,2000(6):40-49.
[7]李建軍.論小說中的反諷修辭[J].小說評論,2001(4).
[8]申丹.文學認知:具體語境與規(guī)約性語境[J].外國文學研究, 2010(5).
[9]余向軍.論小說反諷敘事的美學功能[J].江西社會科學, 2003(6):87-89.
[10]殷企平.小說藝術管窺[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