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然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五采油廠,黑龍江大慶 163513)
聚驅見效特征分析
劉少然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五采油廠,黑龍江大慶 163513)
通過從見聚時間、連通方向、連通類型、動用狀況等方面對聚驅井的見效特征進行分析,對聚驅效果進行對比,找出聚驅效果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采取個性化的措施和方案設計,進行平面的綜合調整,對提高聚驅的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見效特征 影響因素 針對性
某區(qū)塊已進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驅開發(fā)效果較差,為進一步提高采收率,進入聚驅開發(fā)階段,自聚驅投產以來取得了較好的開發(fā)效果。
按采出井的見效和見聚順序,將采出井分為三類:一是先見效后見聚。這類井由于聚合物的粘彈性,注聚后聚合物溶液在油層中形成“油墻”,使得聚合物溶液在油層中能夠整體均勻的推進,注入剖面在注聚半年內得到了較好的改善,有效的擴大了波及體積,聚驅驅油機理發(fā)揮的最好,因此這類井含水下降幅度最大、增油幅度最大、低值期最長。二是見效時見聚。這類井形成“油墻”的時間要晚于第一類,擴大波及體積的效果要差于第一類,因此聚驅效果要差于第一類。三是先見聚后見效。這類井注聚后,聚合物溶液沿著高滲透層快速推進到采出端,沒有充分發(fā)揮聚合物溶液的粘彈性,擴大波及體積效果差,這類井聚驅效果最差,含水最大下降幅度最小、增油幅度最小、低值期最短(見表1)。
按注入井和采出井的連通類型,將見效井分為四類:一是薄注薄采型。這類井油層發(fā)育和連通均較差,但這部分井多位于斷層邊部或河道砂的變差部位,剩余油富集,通過注入?yún)?shù)的合理匹配,以及平面調整,使這部分井見到了較好的聚驅效果。二是厚注厚采型。這類井油層發(fā)育和連通均較好,注采相對完善,油層屬于多段韻律沉積類型,受層間、層內矛盾影響,剩余油較富集,這部分井通過合理匹配注入?yún)?shù),及時的跟蹤調整,能充分發(fā)揮聚驅效果。這部分井含水低值期最長,含水下降幅度最大。三是厚注薄采型。這類井采出井發(fā)育較差,連通的注入井發(fā)育相對較好。這類井通過對采出井實施參數(shù)調整以及壓裂改造,可提高聚驅效果。四是薄注厚采型。這類井采出井發(fā)育較好,連通的注入井發(fā)育相對較差,由于注聚后期注入狀況變差,影響了聚驅效果(見表2)。
表1 工區(qū)按見聚時間受效狀況統(tǒng)計表
表2 工區(qū)按連通類型受效狀況統(tǒng)計表
表3 工區(qū)按井位受效狀況統(tǒng)計表
按井位分,將見效井分為三類:一是斷層邊部。這部分井由于注采不完善,水驅動用相對較差,剩余油富集,含油飽和度達到43.5%,高于全區(qū)平均值0.7個百分點,這部分井聚驅效果最好。二是非主流線。這部分井位于基礎水井的分流線上,水驅動用相對于基礎水井主流線上的井較差,含油飽和度42.8%,高于基礎水井主流線上的井0.7個百分點,低于斷層邊部井0.7個百分點,這部分井聚驅效果差于斷層邊部井。三是主流線。這部分井位于基礎水井的主流線上,水驅動用好,含油飽和度42.1%,剩余油較少,這部分井聚驅效果最差(見表3)。
按采出井的連通方向數(shù)進行分類,一向連通井聚驅效果最差,這類井含水最大下降幅度11.5個百分點,平均單井累計增油2686t,單位厚度累計增油349t,低值期11個月;二向連通井主要位于斷層邊部,占總井數(shù)比例的64.1%,剩余油富集,這類井增油效果最好,含水最大下降幅度15.3個百分點,平均單井累計增油4277t,單位厚度累計增油528t,低值期16個月;三向連通井剩余油富集程度較二向連通井差,因此效果較二相連通井差,含水最大下降幅度12.1個百分點,平均單井累計增油3441t,單位厚度累計增油430t,低值期14個月;四向連通由于注采較完善,因此低值期最長,這類井含水最大下降幅度13.3個百分點,平均單井累計增油4421t,單位厚度累計增油470t,低值期19個月。
(1)合理匹配注采參數(shù),預防聚合物溶液突破,是取得較好聚驅效果的關鍵;
(2)通過合理匹配注入?yún)?shù)、平面的綜合調整、有效的跟蹤調整可充分挖掘薄注薄采、厚注厚采型井剩余油,及時對采出井實施參數(shù)調整以及壓裂改造可提高厚注薄采型井的聚驅效果,注聚中后期,保證注入能力是保持薄注厚采井效果的關鍵;
(3)對于斷層邊部剩余油富集井區(qū),應該通過配套調整技術充分挖掘剩余油。
[1]王啟民,廖廣志,牛金剛.聚合物驅油技術的實踐與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99,18(4):1-5.
[2]王新海,韓大匡,郭尚平.聚合物驅油機理和應用[J].石油學報,1994,25(1):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