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兒童的天性當中應當總是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有趣之事的,但是在他們的作文中表達“趣”的時候卻總是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作者在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學生導致“童趣”缺乏的因素,希望能對小學作文教學工作能起到一些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 童年; 作文; 趣
我總覺,兒童的生活必是有趣的,天性使然,無憂無慮,快快活活。我總推崇孩子們寫生活中的趣,不求文章有意義,但求文章有意思。
前幾周,我曾經(jīng)布置過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有趣的事,那次我只關注了孩子們的平鋪直敘,作后評講側重于如何抓住重點來寫。這周回家我們的作文為《 真有趣》,有趣的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要寫清楚“趣”在何處。
今天批改作文,很多同學的作文不盡如人意,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漠視”周圍
布置作文時,已經(jīng)說明橫線上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批改完所有的作文本,我竟然發(fā)現(xiàn)全班沒有一個同學寫人,只有兩個同學寫了小狗,其余同學都寫的是自己的事。我在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獨生子女,他們被家里人捧在手心里,所有的人都關注他,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更關注的點也都是在自己,對于周圍的一切,他們更多的是“漠視”。
童年的“趣”去哪兒了?原來缺失的原因就在于,現(xiàn)在的孩子們?nèi)鄙僖浑p會觀察的明亮的眼睛,缺少一顆會發(fā)現(xiàn)的敏感的心。
二、選材老套
再來看孩子們寫的有趣的事。
有幾個男孩子的“趣”在電腦游戲里,也洋洋灑灑、打打殺殺了好些個字,但至始至終我是沒有看懂丁點,原因就在于我根本就沒玩過。
還有不少孩子,就是“套搬”。只要是《第一次 》《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學會了 》此類寫事的文章,就會出現(xiàn)“包餛飩”、“包餃子”、“騎自行車”、“游泳”、“溜冰”“吹泡泡”等字眼,這些選材就像是萬能的膏藥,往哪兒都能貼。更好笑的是一個孩子,上篇作文,我們寫的是《我學會了 》,他寫的是《我學會了洗碗》,今天批這篇作文,神了,《洗碗真有趣》。
還有一部分孩子,能緊緊圍繞題眼“趣”來選材,但你卻感覺別扭,從他們二年級寫話開始,應該就用過很多次了吧,比如“老鷹捉小雞”、“捉迷藏”等。
孩子們筆下的“趣”總覺得缺點兒什么?
今天讀《小學語文教師》2014.01期《有花有蟲有童年》。文章介紹了汪曾祺先生的幾段文字,其中兩段文字分別來自他的散文《紫薇和黑蜂》、《捉蟲小記》。這兩段文字近乎天籟、妙趣橫生:
一個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樹上有數(shù)不清的枝子。真是亂。亂紅成陣,亂成一團。簡直像一群幼兒園的孩子放開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亂囔囔。
聽,瞿瞿瞿瞿,哪里?這兒是的,這兒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撲,追著撲。
讀著這樣的文字,品味這樣的童年,我明白了,我們孩子筆下的“趣”缺少的就是“花”、“蟲”、“童年”啊。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更多的孩子都不會玩了,他們只會玩電腦、玩平板、玩手機,而與大自然的草木魚蟲鳥獸有了深深的隔膜了。
童年的“趣”去哪兒了?原來缺失的原因是,現(xiàn)在的孩子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
三、語言貧乏
也有個別孩子有亮眼的選材,比如有個孩子寫了到鄉(xiāng)下找蠶豆耳朵,在眾多老套雷同的選材中,確似小清新一般。但讀完文章,還是有點失望,語言干巴巴,那份“趣”沒能突圍。
還是《有花有蟲有童年》這篇文章告訴了我答案。文章說:
翻閱某些小學語文教科書,“娓娓道來”的文章實在太少了,孩子們學了許多課文仍然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原因就在于“課文體”的文章讀多了,“課文體”一本正經(jīng),正兒八經(jīng),缺少的是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語言不夠鮮活,自然味同嚼蠟。
童年的“趣”去哪兒了?原來缺失的原因是,我們給孩子閱讀的有趣的文字太少了。
孩子們,不著急,我們還是慢慢來。老師會和你們一起去讀汪曾祺先生的《紫薇和黑蜂》、《捉蟲小記》,還會和你們一起讀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原子》、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了這些文字,我們再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聆聽樹上啼叫的鳥兒,深嗅剛剛綻放的花兒,觀察雨后菜葉上的蝸牛,俯視路邊匆匆爬過的螞蟻,我們一定會找回我們童年的“趣”。
參考文獻:
[1]王宜早;《楊萬里的童趣詩》[J];生活教育; 2010年06期.
[2]陳翠玲;《解讀哈利波特現(xiàn)象,關注中國兒童文學》[J];作家; 2009年04期.
[3]伍永冰;《水鄉(xiāng)童趣》[J];中國校園文學; 2010年08期.
作者簡介:祁群峰,男,江蘇省靖江市城北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