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生,張坤強,曾德豪,韋淦寶,廖榮偉,劉清壯
(高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高州525200)
三維適形放療能最大限度增加腫瘤的局部放射劑量,并減低周圍正常組織的放射劑量。作者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并以常規(guī)放療作為對照,以期探討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入組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首程放療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72例,臨床分期:Ⅲa 期30 例,Ⅲb 期42 例;男49 例,女23 例;年齡38 ~75 歲,平均(57.4 ±2.7)歲;均經(jīng)細胞學或者病理學確診,鱗癌47 例,腺癌25 例;KPS 評分≥70 分,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及心電圖均無放化療禁忌證;除外合并其他嚴重內(nèi)科疾病不能接受治療者。72 例患者隨機分為2 組。觀察組38 例中,男24 例,女14 例,平均(57.3 ±6.2)歲;Ⅲa 期25 例,Ⅲb 期13例;KPS 評分(73.4 ±6.2)分。對照組34 例中,男25例,女9 例,平均(59.5 ±6.6)歲;Ⅲa 期22 例,Ⅲb 期12 例;KPS 評分(73.4 ±6.2)分。2 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放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均采用三維適形放療:以熱塑網(wǎng)狀體模固定體位,患者在體膜固定下行CT 掃描,掃描層厚為5 mm,掃描范圍在環(huán)狀軟骨和腎上腺之間。CT 圖像傳至治療計劃系統(tǒng)中,進行靶區(qū)勾畫,大體腫瘤體積(GTV)范圍包括原發(fā)灶與陽性淋巴結(jié),鱗癌或腺癌患者臨床靶區(qū)(CTV)在距GTV 的邊緣分別外擴6 mm 及8 mm,計劃靶體積(PTV)為CTV 外擴1.0 ~1. 5 cm,90% ~95% 等劑量曲線包繞90% ~95%的PTV,采用6 MV X 線直線加速器,進行常規(guī)分割照射,每次2 Gy,每天1 次,每周5 次。劑量達50 Gy 后,在原體位下再行CT 增強掃描,并針對殘余病灶加量??倓┝吭跐M足肺V20<33%及脊髓受量<45 Gy的條件下盡可能地提高??倓┝繛?4 ~68 Gy 左右。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放療:在模擬定位機進行下定位,照射野主要包括可見腫瘤外放2 cm,同側(cè)肺門,上肺病灶包括上縱隔,中下肺野包括全縱隔,前后野對照,劑量達到36 Gy 以后,視腫瘤的縮小情況,改為斜野并避開脊髓照射,劑量為每次1.8 ~2.0 Gy,每天1次,每周5 次,總劑量為60 ~68 Gy。
1.3 療效及毒副反應(yīng)評價 結(jié)束治療2 個月后,復(fù)查CT,并以WHO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療效評價:腫瘤完全消退為完全緩解(CR);腫瘤消退≥50%為部分緩解(PR);腫瘤消退<50%或增大<25%為無變化(NC);腫瘤增大≥25%或出現(xiàn)了新的病灶為病變進展(PD)。以CR+PR 計算總有效率。記錄患者的生存情況以及計算中位生存期。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近期療效 見表1。
表1 2 組近期療效的比較 n(%)
2.2 生存狀況 所有患者隨訪6 ~24 個月,無失隨訪病例。見表2。
表2 2 組生存狀況比較
2.3 毒副反應(yīng) 觀察組的Ⅲ級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分別為7.9%(3/38)和5.3%(2/3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4. 1% (15/34)和20. 6(7/34)(P <0.05)。
放療是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法,但常規(guī)的放療很難取得滿意的療效,5 a 生存率僅為5% ~10%左右,導(dǎo)致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控制率低、遠處轉(zhuǎn)移等。目前,三維適形放療已經(jīng)成為治療肺癌的主要手段。三維適形放療大多采用一次性定位,但由于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PTV 較大,縱隔淋巴結(jié)多存在轉(zhuǎn)移現(xiàn)象,加之肺照射體積的限制,因此其照射劑量大多為60 Gy 左右。而根據(jù)Fletcher 提出的基礎(chǔ)放射學原理,要根除直徑在5 cm 左右的非小細胞肺癌,射線劑量應(yīng)為80 ~100 Gy 左右。如要實現(xiàn)這一照射劑量,就需要提高局部放療的強度,并縮小照射區(qū),以避免周圍的正常組織受損。三維適形放療可滿足這一點。
本研究采用的三維適形放療較常規(guī)放療增加了腫瘤區(qū)的局部照射劑量,腫瘤的局部控制率有了顯著提高,總有效率為86.8%,明顯高于常規(guī)放療的67.6%。本組的Ⅲ級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明顯低于對照組。中位生存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以上結(jié)果提示,適當提高放療劑量可以有效提高療效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三維適形放療增加病灶的劑量而不增加周圍組織的照射劑量,有利于提高療效,并使遠處轉(zhuǎn)移率降低,從而降低或延緩復(fù)發(fā),相比于常規(guī)放療,該治療方式療效更佳,且毒副反應(yīng)更輕,具有較高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
[1]蔡凱,余昭勝,劉俊波,等. 三維適形放療治療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0):1842-1843.
[2]李德智,文世民,袁志,等. 三維適形放療(3DCRT)聯(lián)合TP 方案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5):17 -18.
[3]羅忠南,李澍.三維適形放療治療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1,8(4):101 -102.
[4]姚紅群,阮云丹,李青峰,等. 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三維適形放療致放射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19):3261 -3263.
[5]曹建忠,歐廣飛,梁軍,等. 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7):529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