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想等
摘 要:農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關注農民市民化問題意義重大。本文歸納了中國近兩三年來關于農民市民化問題的部分研究成果,分別從概念解讀、評價指標、限制因素、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歸納評述。認為既有理論成果緊跟時代脈搏和政策信號,較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農民市民化問題,在相信這些研究成果會產生實際效用的前提下,建議后續(xù)研究在農民利益保護、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機制、如何防范新型城鎮(zhèn)化淪為圈地運動及房產化等問題上進行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新型城鎮(zhèn)化;農民市民化;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2
Abstract: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in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and it is also a significant issu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art of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in recent two or three years from concept, evaluation, limit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existing achievements kept space with modern tide and pulse of the policy signal which study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systematically. By believing in the results of these achievements will have practical utility of the premis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just as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local official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how to prevent new urbanization become the enclosure movement and real estate movement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research progress
李克強就任國務院總理前后,多次提出我國要大力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同時強調要注重中小城市發(fā)展,注入生態(tài)理念,以人為本,切實保障農民利益等。這與傳統(tǒng)的城鎮(zhèn)化發(fā)展模式有本質區(qū)別,因此本輪城鎮(zhèn)化被稱為“新型城鎮(zhèn)化”??v觀中央高層政策信號、會議文件精神以及相關研究解讀,新型城鎮(zhèn)化最本質的內涵即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里面的“人”主要是指農民。重視中小城市發(fā)展、生態(tài)和景觀保護等等,實際上也都是提高相關主體的利益。因此可以說,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的問題是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新型城鎮(zhèn)化是一新生事物,但關于在其推進過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的研究有了一定基礎。筆者擬通過歸納評述國內關于該問題的相關成果,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關于“農民市民化”概念及新型城鎮(zhèn)化評價指標的研究
1.1 “農民市民化”概念
“農民市民化”不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簡單地說,農民市民化就是生活在農村的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長期從事城市非農產業(yè)的社會現象。他們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為推動城市經濟、文化、市政建設的重要動力。但學者們在對其定義的過程中,關注點和著重點不盡相同。比如高思遠[1]認為“農民市民化”指的是借助城市工業(yè)化的推動力量,讓農村剩余勞動力離土又離鄉(xiāng)地向城市遷移,實現其職業(yè)流動與身份地位的同步轉換,使其在就業(yè)、住房、社會保障、社會地位、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轉化的社會經濟過程。周曉唯等[2]則認為“農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業(yè)勞動者借助于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推動,脫離農業(yè)生產進人第二三產業(yè),享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主要是享有社會保障),身份轉變?yōu)槭忻?,社會地位提高,價值觀與城市生活相適應,最終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變遷過程。而陳學法[3]給該概念下的定義是“在工業(yè)化進程中,農民不斷地離開土地但可以不放棄土地權益、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yè)活動并逐步融入城市居民的過程,包括種地農民、被征地農民與農民工的市民化”。
1.2 新型城鎮(zhèn)化評價指標體系
關于新型城鎮(zhèn)化的評價指標,有些學者進行了研究。張月彗[4]通過收入、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家庭消費結構、人口素質5個維度構建了農民市民化評估指標體系,對1999—2009年全國農村的數據進行了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了各指標的權重。而張靜雨等[5]提出新型城鎮(zhèn)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反映傳統(tǒng)城鎮(zhèn)化水平的部分指標,更應大比例、大權重地包括反映生態(tài)改善和農民利益保護方面的指標。
2 關于農民市民化的存在問題及制約因素的研究
2.1 農民市民化存在的問題
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之一是,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是政府占據主導地位,手握絕對公權力,雖然政策宣傳上都強調是尊重農民自愿,但是農民可能還是處于被動的弱勢地位,他們往往是以失去宅基地的支配權等為前提的[6]。因此,農民市民化的主動性和意義有可能被夸大了,有研究調查顯示,在問及“是否愿意市民化”的時候,53.8%的農民表示“不愿意”[7],所以是否真正尊重了農民意愿,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次,在農民市民化具體實施過程中,農民利益是否得到了保護,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很多地方熱衷通過城鎮(zhèn)化推動經濟發(fā)展,卻缺乏相關制度創(chuàng)新,忽視市場主體的自主性,缺乏對農民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護。這種權力驅動型城鎮(zhèn)化不僅高估了城鎮(zhèn)化的經濟效應而且催生許多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wěn)定[8]。
另外,農民市民化進程中,還面臨很多困境,比如多數農民思想觀念轉變滯后、無維權意識獲取信息難、就業(yè)不理想收入較低、居住環(huán)境差、戶籍制度差別、社會保障缺失、子女教育門檻高、就業(yè)政策不公、住房政策條件高,以及社會上對農民市民化還存在一些錯誤觀念和認識等[9]。
2.2 農民市民化制約因素
有學者將農民市民化的制約因素分成兩部分來看,即“離村”和“進城”兩個環(huán)節(jié)。認為農村人口退出環(huán)節(jié)主要制約因素包括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滯后、退出信息缺乏、自身綜合素質低、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牽制、文化觀念束縛等,進入城市環(huán)節(jié)主要制約因素包括制度障礙、子女教育支持缺失、社會資本短缺、居住成本過高等[10]。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耿明齋[11],他認為要在保證農民原有權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加快解決農民“進得去”城市和“出得來”農村兩大難題。要真正解決進城農民的戶籍、住房、就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等社會身份和社會保障問題,使進城農民真正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充分融入城市,使他們真正轉化為市民;二是要讓農民“出得來”農村,加大對城中村、城邊村、產業(yè)聚集區(qū)涵蓋的村和其他有產業(yè)支撐區(qū)域的村的城鎮(zhèn)化改造力度,實現整村城鎮(zhèn)化。
還有很多研究,雖然沒有明確從這兩個角度出發(fā),但概括的內容與此相近。劉新智等[12]認為農村土地的征收問題、城鎮(zhèn)住房問題、生活保障問題、教育培訓問題、交通問題、生活環(huán)境問題等是農民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最關注的核心問題,在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應該重點關注這些農民利益訴求,并通過循序漸進推進、搭建全面的制度框架、提高農民對新型城鎮(zhèn)化的認知水平等途徑予以解決。高思遠[1]認為阻礙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因素很多,既有外在的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經濟因素、認知因素;又有其內在的因素:農民自身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不僅有土地流轉、戶籍、社會保障等國家政策的制度性約束,也有城市內部資源的制約,還有農村生產力內部矛盾的制約。
除了上面提到的城市戶籍、與選舉權等相關的政治權利以及與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等相關的其他制度的限制之外。很多城市市民并沒有接納農民,反而表現出強烈的排外傾向[13]。因此,農民要從里到外變成市民,自身的觀念、心理、行為方式要轉變,外部的社會生存環(huán)境也要改善。因此,農民市民化過程中,農民的城市適應性、政策環(huán)境等都是制約性因素[14]。
3 關于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推進對策的研究
3.1 戶籍的改革
宋仁登[15]認為提高各參與主體對農民市民化重要性的認識,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取消二元戶籍歧視和恢復戶籍管理職能等舉措,是推動農民市民化可行而且有效的應對措施。要通過改革戶籍制度、取消城鄉(xiāng)二元化的戶籍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征地收益中的分配利益、為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有效的財政支農機制,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充分發(fā)揮財政支農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推動作用等途徑改善農民在城鎮(zhèn)化中的經濟機遇[16]。健全規(guī)范包括戶籍、農村土地、福利體系構建等在內的各項制度,重視進城農民群體的教育,在文化、技術、道德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新市民素質[17]。
3.2 利益的保護
張遠索等[18]提出在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應通過明晰集體土地產權內涵及主體、堅持農民自愿原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加強監(jiān)督和開辟投訴渠道等保障農民利益。尹帥[19]在其基礎上,又加上了社會保障方面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農民轉移就業(yè)、重點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方面的關注內容,指出農民獲得城鄉(xiāng)的社會保障不需要以放棄土地為前提、農民可以帶著土地做市民、改革以農業(yè)產值為土地補償的方式;通過實現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完善保障體系、深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加強現階段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大力促進農民轉移就業(yè)和市民化等。
3.3 身份的轉變
尹堂艷[20]認為,身份的轉變、居住環(huán)境的改善不是城鎮(zhèn)化的標志,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才是城鎮(zhèn)化的關鍵。要像對待市民一樣安排新型農村社區(qū)居民的生活:一是按城市標準建設新區(qū),基礎設施、公益設施齊全。二是拓寬收入渠道,使新社區(qū)居民收入達到一般市民水平。三是使新區(qū)居民享受一般市民的生活[21]。
3.4 農民的教育
農民是農民市民化的主體,農民公民素質的培育將有力提高農民市民化的速度和質量。加強對農民公民素質的培育應把農民能力素質、文明素質、誠信素質和信息素質的培育作為重要內容,并從以下3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加強對農民公民意識的宣傳教育;二是通過各類培訓工程和面向農村的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進行農民公民素質培育;三是搭建農民公共生活平臺,促進農民積極參與,在實踐中提高農民公民素質[22]。趙傳兵[23]認為應該通過制定就業(yè)培訓政策、提供教育培訓制度保障、試行教育培訓券制度、降低失地農民培訓壓力、整合社會資源、完善教育培訓體制等途徑加強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教育培訓力度。
3.5 路徑的改革
王鍵等認為[24]農民市民化進程中要降低農民進城門檻,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的實現路徑:發(fā)展重點中心鎮(zhèn),其任務與舉措包括把加強規(guī)劃編制和管理作為重點中心鎮(zhèn)發(fā)展的首要任務、把產業(yè)發(fā)展作為重點中心鎮(zhèn)發(fā)展的中心任務、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綜合交通體系作為重點中心鎮(zhèn)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把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重點中心鎮(zhèn)發(fā)展的主要動力等等。孫守相[25]認為在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政府管理部門理念應加以轉變,要從“政績至上”變?yōu)椤耙悦駷楸尽?;城?zhèn)化速度宜緩不宜急,要從“一哄而上”到循“序漸進”;路徑上的選擇上,要先行先試和頂層設計相結合;方法上要進行優(yōu)化,從行政命令到行政指導。
4 結 語
新型城鎮(zhèn)化是大勢所趨,以人為本是本輪新型城鎮(zhèn)化的本質特征。農民市民化是伴隨新型城鎮(zhèn)化必然產生的現象和面對的問題?,F有研究多數集中在農民市民化的概念解讀、評價指標體系、面臨的制約因素、問題解決途徑等方面,著眼點較為全面,研究系統(tǒng)性較強。在希望上述既有研究能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農民市民化進程中有實質貢獻的同時,筆者認為后續(xù)研究可以在農民利益保護、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機制、如何防范新型城鎮(zhèn)化淪為圈地運動及房產化的問題上有更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高思遠.我國農民市民化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2] 周曉唯,魏召君.農地流轉對農民市民化促進作用的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2):67-73.
[3] 陳學法.“三化”并進的核心:農民市民化[J].經濟問題,2013(10):4-8.
[4] 張月彗.農民市民化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3.
[5] 張靜雨,劉鑫玥,劉文澤,等.農民利益保護視角下的新型城鎮(zhèn)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1):35-36.
[6] 張明亮.天津近郊宅基地置換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yè)科學,2012,18(4):100-103.
[7] 文軍.“被市民化”及其問題——對城郊農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7-11.
[8] 于建嶸.新型城鎮(zhèn)化:權力驅動還是權利主導[J].探索與爭鳴,2013(9):8-12.
[9] 賈瑞娜.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困境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3.
[10] 孫冰.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11] 耿明齋.對新型城鎮(zhèn)化引領“三化”協調發(fā)展的幾點認識[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4):1-4.
[12] 劉新智,劉雨松.農民參與新型城鎮(zhèn)化的核心問題調查[J].經濟縱橫,2013(13):93-97.
[13] 文軍,黃銳.超越結構與行動:論農民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出路——以上海郊區(qū)的調查為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51(2):18-24.
[14] 任映紅,羅科萍.城郊農民市民化的多重阻滯和推進路徑[J].浙江學刊,2013(2):189-193.
[15] 宋仁登.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7-31.
[16] 郭麗昆.新型城鎮(zhèn)化中農民問題的解決[J].知識經濟,2013(21):53-54.
[17] 官錫強.從人的發(fā)展經濟學角度看農民市民化的發(fā)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7(6):3-7.
[18] 張遠索,仲濟香.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農民利益保護[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8(1):7-10.
[19] 尹帥.新型城鎮(zhèn)化下的農民權益保護研究[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6(3):22-24.
[20] 尹堂艷.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還是“農民的被終結”[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3(3):80-83.
[21] 王銀安.按照新型城鎮(zhèn)化的要求推進新型農村社區(qū)建設[J].經濟研究參考,2012(64):8-13.
[22] 張玉臣.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中我國農民公民素質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3(34):45-47.
[23] 趙傳兵.新型城鎮(zhèn)化中失地農民的教育需求及應對[J].成人教育,2013(7):43-45.
[24] 王鍵,周潤山.發(fā)展重點中心鎮(zhèn)降低農民進城門檻——青島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的路徑探索[J].地方財政研究,2012(4):33-36.
[25] 孫守相.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權益保障問題研究[J].社科縱橫,2014,29(2):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