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緹
(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 山東 濟南 250100)
奇臺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北部,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轄區(qū)域,西鄰吉木薩爾縣,東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早在清(公元1699年),清政府陳兵邊塞,奇臺縣境內(nèi)便開始有了漢族移民進入,后期新疆多次大規(guī)模移民,奇臺漢語方言便在民族融合和移民大潮中逐漸形成了,由于移民多以陜西、甘肅居民居多,所以,奇臺話是在陜、甘方言的基礎(chǔ)上,融合了本地特色而形成的一種方言。[1]從方言劃分片區(qū)上看,奇臺漢語方言隸屬蘭銀官話區(qū),[2]它的語音面貌不同于新疆境內(nèi)的中原官話區(qū)。1994年,由新疆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奇臺縣史志編幕委員會編寫的《奇臺縣志》中,[3]對奇臺縣的語音部分只是做了簡單描述,而且該縣并無方言志對其語音面貌進行詳細描寫,奇臺話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與普通話相比,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接下來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比較說明(文中聲調(diào)記音符號為陰平44,?□;陽平52,?□;去聲213□?):
普通話有22個聲母,奇臺方言的聲母有25個,奇臺方言有而普通話沒有的聲母有[v]、[?]、[χ]、[?]四個,普通話中只有聲母[x]在奇臺方言中沒有。下表是從奇臺方言出發(fā),列出與普通話聲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4]
奇臺方言與普通話聲母比較表
奇臺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聲母有以下幾點不同:
(1)奇臺方言讀濁聲母[v]的字,多是普通話中合口呼零聲母字。例如:普通話中來自微、疑、影、云、以母的合口呼零聲母字,疑、影母的部分開口呼零聲母字,在奇臺方言中均讀[v]聲母,而非零聲母,如我[?v?]、臥[v??]、瓦[?va]、魏[vei?]、蛙[?va]、污[vu?]、威[?vei]等字;普通話中來自日母、云、以母的[?]聲母字與合口呼韻母相拼時,在奇臺方言中聲母又讀為[v]聲母,如軟[??uan/?van]、潤[?u??/v???]、褥[?/vu?]、榮[??u?/?v??]、銳[?uei?/vei?]。
(2)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讀零聲母,日母開口字讀[?],合口字讀[v]。有少數(shù)在普通話中讀[?]母的字,將聲母讀成[v]。例如:軟、褥、閏、絨。
(3)普通話中[n]聲母與齊齒呼、撮口呼相拼的字,在奇臺方言中聲母均為舌面前腭音[?],如:泥[??i]、捏[?i??]、鳥[?i??]、牛[??i?u]、年[??i?n]、娘[??iɑ?]、寧[?i??]、虐[?y??]。奇臺方言中聲母讀[?]的字,其中有少數(shù)字是普通話的零聲母字,如:硬[?i??]、業(yè)[??i?]、咬[??i?]。
(4)奇臺方言中影疑母洪音字有[?]、[n]兩讀并存的情況,多出現(xiàn)在以[a]為主要元音的開口呼零聲母字中例如:挨[?n/?ai],岸[n/?an?],愛[n/?ai?],襖[?n/??]。讀濁聲母[?]的字,多是普通話中以[a]、[?]為主要元音的開口呼零聲母字。例:礙、哀、愛、挨、暗、岸、訛、額、襖、熬、惡、蛾、鞍、俄、案、安。
(5)普通話中來自精組讀[ts]、[ts?]、[s]聲母的字,奇臺方言中聲母也讀[ts]、[ts?]、[s];部分普通話中讀[t?]、[t??]、[?]聲母的字,奇臺方言讀[ts]、[ts?]、[s],這部分字來自中古的知組假攝、梗攝開口二等字,莊組開口二等字,止、流、臻攝開口三等字,章組止攝三等字;而知組三等字、章組除止攝開口三等字以外的聲母都讀[t?]、[t??]、[?],知莊章組今普通話中讀合口呼的字,在奇臺方言中也讀[t?]、[t??]、[?]。
(6)普通話中來自生、書、禪母聲母為[?]與合口呼韻母相拼的字,在奇臺方言中部分歲數(shù)大的人把聲母又讀[f],如:書、熟、暑、樹、拴、稅、水、摔、率、甩、說、耍、數(shù)、術(shù)、霜、雙、瞬、順。
(7)奇臺方言中,有的鄉(xiāng)鎮(zhèn)中歲數(shù)大的老人把普通話[t]、[t?]與[i]行韻母相拼讀的字,聲母相應(yīng)地都讀成了[t?]、[t??]。例如:低[??i]敵[??i]第[??i]點[?i?n?]緹[???i]提[??i]。
(8)普通話中聲母讀作[n]、[?]、[t??]、[t?]的個別字,在奇臺方言中,聲母相應(yīng)讀作[l]、[t?]、[?]、[k]、[χ],其中,奇臺方言中[χ]聲母與[a]相拼的字,聲母又讀[?]。
普通話中韻母有39個,奇臺方言韻母有32個。奇臺方言與普通話完全一致的韻母有19個,它們是[ai]、[?]、[?]、[i]、[u]、[y]、[?]、[?r]、[uai]、[ei]、[uei]、[an]、[uan]、[??]、[i?]、[y?]、[ɑ?]、[iɑ?]、[uɑ?]。[5]與普通話不同的13個韻母是:[a]、[ia]、[ua]、[i?]、[u?]、[y?]、[?]、[i?]、[?u]、[i?u]、[i?n]、[y?n]、[u?]。下表是方言與普通話韻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6]
?
uɑ? ?? i? u? y? uɑ? ?n u?n ?? in i? u?n u?? yn y?床壯光黃奔門分任溫文聞順能生更瘋民新引親青頂名姓敦論準吞通聰凍紅均軍云訓(xùn)窮胸勇永
奇臺方言與普通話相比,韻母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1)奇臺方言有32個韻母,普通話有39個韻母,奇臺方言比普通話少七個韻母[o]、[?]、[?n]、[in]、[u?n]、[u??]、[yn]。
(2)奇臺方言中沒有單韻母[o],凡普通話中的單韻母[o],在奇臺方言韻都被讀成[?]韻母,如玻、菠、脖、坡、婆、破、莫、沫、摸、模、沒、佛。另外,“膊”字和“伯”字在奇臺話中韻母為[ei]。與此相關(guān)的,普通話的二合韻母[uo],在方言中也都讀成了[u?],例如:括、搓、闊、坐、過、左、果、作、鍋、弱、騾、落、羅、說、戳、挪、濁、駝、窩、馱、桌、索、脫、貨、鎖、朵、火、梭、奪、錯、多、擴、挫。普通話中這個韻母所轄的零聲母字在奇臺話中被讀成[v?],如:窩、我、臥、握等。
(3)奇臺方言中,因為把普通話[t?]組聲母字聲母讀成了[ts]組聲母,從而使許多原本韻母是[?]的字,讀成了[?],有時會加上一個[?]韻尾。例如:翅、是、遲、矢、齒、市、痣、士、志、時、至、詩、址、匙、止、駛、指、侍、旨、使、紙、屎、嗜、芝、史、恃、之、始、試、肢、尸、事、枝、獅、支、視、師、示、趾、施、氏。
(4)奇臺方言中,韻母[ɑ?]、[i?]、[u?]、[y?]包括了普通話的[?n]、[in]、[u?n]、[yn]和[??]、[i?]、[u?]、[y?]兩組韻母。也就是說,奇臺方言把普通話中的[?n]、[in]、[u?n]、[yn]都相應(yīng)地讀成了帶后鼻音韻尾的韻母,因為有濁聲母[v]的存在,“翁”的韻母實際成了[??],所以不再有韻母[u??]。
(5)奇臺方言中有些讀[ei]韻母的字,在普通話中讀實際讀音為[?],例如:德、得、肋、擇、澤、澀、色、隔、刻、客、塞。奇臺方言中有把普通話中一些讀[ai]韻母的字讀成[ei]韻母的現(xiàn)象,例如:百、白、柏、麥、摘、篩、拆、窄、塞、虱、脈、色,這些字絕大多數(shù)是古入聲字。
(6)方言中,部分老人把普通話中[l]聲母與[ei]韻相拼的字讀成[l]和[uei]韻的拼合,例如:雷、擂、壘、類、淚、累(積累),這類字主要來自中古蟹止攝。
(7)奇臺話中零聲母的字較少,只有齊齒呼和撮口呼的字有零聲母。[uei]、[uan]、[u?n]、[uɑ?]、[u??]這幾個韻母所屬的普通話中零聲母的字,在奇臺話中其韻頭[u]變成[v],例如:威、危、圍、尾、為、胃、彎、丸、晚、萬、文、溫、蚊、問、穩(wěn)、汪、亡、往、望、翁、嗡。奇臺話中帶有韻母[an]、[?]的這一類的字要在韻母前加聲母[?],如:安、按、岸、暗、俄、鵝、額、惡、鱷。
(8)舌位靠后且不圓唇的[?]充當(dāng)韻腹的情況比較普遍。奇臺話中沒有[y?]這個韻母,該韻母在奇臺話中被讀成舌位靠后的[y?],如虐、決、缺、學(xué)、月等。在奇臺話中[?]這個韻母所轄的字要多于普通話中該韻母的字,這主要就是因為前面所說的普通話中[o]韻母的字在奇臺話中都被歸人了[?]韻母。不過,有些原來在普通話中屬[?]韻母的字在奇臺話中韻母又被讀成了別的音,如:得(得到)、德、這、澀、色,韻母讀[ei]音;助詞“的、地、得”韻母讀[i]音;“顆、棵”字有時候韻母被讀成[u?]音;“渴”字的韻母讀[a?]音;“餓”字被讀成[v??];
(9)奇臺話中沒有[i?]這個韻母。普通話中的這個韻母在奇臺話中被讀成舌位靠后的[i?],如“貼、捏、切、寫、憋”等。“鞋”字在奇臺話中讀[?χai],韻母為[ai]。
(10)普通話中[u]韻母的字在奇臺話中有時會被加上韻尾[?],變成[u?],如:鋪、模、禿、奴、苦、出、租、素,在中老年人中間這種現(xiàn)象較常見。
奇臺話只有三個調(diào)類:陰平、陽平、去聲。比普通話少了一個調(diào)類。方言中的陰平和去聲與普通話基本相對應(yīng),只是陰平調(diào)調(diào)值高度比普通話相對稍低一些,普通話陰平調(diào)值55,奇臺方言中的陰平調(diào)值為44,去聲調(diào)讀降升調(diào)213。與普通話明顯不同的是陽平調(diào),該調(diào)類是普通話中的陽平和上聲的合二為一,調(diào)值為52。
去聲213去聲51近社正唱漢害(35)國桔答閣隔擱革識級吉燭竹骨沫沒集(214)北雪筆角脊腳渴得~去
方言記音以老派發(fā)音為主,聲母和韻母均有新老差異和文白異讀的情況出現(xiàn),聲母有普通話中讀[?]母的字,將聲母讀成[v],如:軟、褥、閏、絨;聲母[?]又讀[f],如:書、熟、暑等。韻母有普通話中一些讀[ai]韻母的字,方言讀成[ei],如:百、麥、摘、脈、色等,這些字絕大多數(shù)是古入聲字;普通話中[l]聲母與[ei]韻相拼的字,韻母讀成[uei]韻,如:雷、擂、壘、類、淚等,這類字主要來自中古蟹止攝。
[1]劉俐李,周磊.新疆漢語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6,(3):161-171.
[2]周磊.蘭銀官話的分區(qū)(稿)[J].方言.2005,(3):271-278).
[3]奇臺縣史志編幕委員會編.奇臺縣志[M].新疆大學(xué)出版社,1994:603-605.
[4][6]曾緹.奇臺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1:32-37.
[5]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