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夫東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功能康復是目前精神科研究的熱點之一,本課題組曾以激勵模式對復退軍人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激勵模式對社區(qū)中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具有作用,目前還不清楚,本研究將激勵模式應用于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探討其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來自日照市社區(qū)中在管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患者與生活主要照顧者愿意參與該項目;(3)患者年齡18~55歲;(4)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診斷患者。符合入組標準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抽取400例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0例。研究組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平均年齡 (40.30 ±14.30)歲,平均病程(16.80 ±1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9.00 ±5.00)年;對照組男性108 例,女性92 例,平均年齡(39.90±16.73)歲,平均病程(16.15±10.93)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00±5.00)年。兩組患者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過程中無研究對象脫落。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只給予門診藥物干預,每3個月隨訪1次,隨訪2年,共隨訪8次。病情符合入院標準,則入院治療。研究組在給予門診藥物干預的基礎上采用激勵模式進行干預,干預頻率為3個月/次,干預時間為2年,共干預8次。若患者病情不穩(wěn)定,按需求進行干預,如果達到入院標準,則轉(zhuǎn)入院治療,并記錄。
1.2.2 激勵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 由康復小組進行干預,康復小組由醫(yī)生、護士、民政殘聯(lián)等人構成。首先康復小組與干預對象通過半結(jié)構訪談明確康復目標。包括4個方面:(1)工作情況;(2)人際交往;(3)自我照顧;(4)沖動行為。然后由康復小組進行干預,包括藥物管理、生活技能訓練、職業(yè)康復訓練、情緒控制訓練和人際交往的訓練。并及時進行短期干預效果評價,調(diào)整新的康復目標與措施。干預過程中以激勵為主要原則,激勵方式包括:(1)首先給予精神激勵,主要包括支持患者的選擇、對患者表現(xiàn)出尊重、及時給予肯定等;(2)物質(zhì)獎勵,包括獎金與獎品兩種方式,康復者達到階段目標時及時給予物質(zhì)獎勵,增加患者的外部動機;(3)滿足患者愿望:在康復者達到某一目標時,幫助患者完成某個愿望。
1.3 效果評定 記錄患者的入院率(入院率=入院人次數(shù)/總?cè)藬?shù)×100%),采用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評定患者的病情,PANSS量表為評定不同類型精神分裂癥癥狀的嚴重程度并經(jīng)過標準化的評定量表。采用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SP)[2,3]評定患者的社會功能。PSP量表包括4個分量表,其中A表評估對社會有益的活動;B表評估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C表評估自我照顧的能力;D表評估擾亂及攻擊行為,每個量表有1~6評分,1-無,2-輕微,3-明顯,4-顯著,5-嚴重,6-非常嚴重。PANSS量表、PSP量表在入組時及入組后每3個月評估1次。量表由經(jīng)過培訓的精神科醫(yī)生進行評定,經(jīng)一致性評估,Kappa值為0.89,一致性較好。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入院率比較 研究組2年內(nèi)入院21人次,入院率為5.25%;對照組2年內(nèi)入院49人次,入院率12.25%,研究組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2.2 兩組入組時及結(jié)束時PANSS評分比較 研究結(jié)束時研究組PANSS總分、陽性癥狀量表評分、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精神病理學評分與入組時比較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jié)束時與入組時比較,對照組PANSS量表總分、陽性癥狀量表評分、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精神病理學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組時研究組PANSS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jié)束時研究組PANSS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入組時及結(jié)束時PANSS評分比較(x±s)
2.3 兩組入組時及結(jié)束時PSP評分比較 研究結(jié)束時與入組時比較,研究組PSP總分升高,各分量表評分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PSP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入組時PSP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jié)束時PSP總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各分量表評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組時及結(jié)束時PSP評分比較(x±s)
精神分裂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4],疾病所帶來的社會功能衰退,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較大影響[5]。因此探索有效的康復措施[6]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區(qū)康復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通過激勵模式干預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改善患者的陰性癥狀與陽性癥狀,降低住院率。對照組單純給予藥物干預,PANSS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改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單純藥物治療只能維持患者的病情,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赡苁怯捎诨颊卟∏榉€(wěn)定后出院,在社區(qū)中沒有其他干預方式,所以患者病情并未有改善。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效果明顯,然而部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較差,導致病情反復。本研究通過給予物質(zhì)獎勵、精神鼓勵等方式,強化患者的服藥行為,提高了自我藥物管理的能力[7],患者獲得了持續(xù)的藥物治療,陽性癥狀得到改善。藥物治療對患者的陰性癥狀效果較差,而康復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陰性癥狀,而許多患者參與康復訓練不夠積極,本研究通過激勵患者參與各種技能訓練,改善了陰性癥狀[8,9]?;颊叩牟∏楦纳疲瑥桶l(fā)率減少,入院率降低。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激勵模式能夠提高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對照組單純給予藥物干預,藥物治療前后PSP總分及各分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社區(qū)中單純藥物治療不能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單純藥物干預能夠維持病情,但對社會功能的作用不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人際交往與工作能力明顯受損,社會功能降低。國內(nèi)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康復訓練,讓患者多交流,多活動,能夠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10,11]。然而很多患者參與康復訓練是被動的,導致康復效果不佳。提高患者動機,增加其工作與社會交往主動性,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12],國內(nèi)研究者采用陽性強化[13]的方式,提高患者動機,激勵患者積極參與到社區(qū)康復中,提高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14]。本研究采用了多種的激勵方式。通過訪談,了解患者,為選擇有效的激勵方式提供材料。根據(jù)患者需求不同,采取了個性化的激勵方式,鼓勵患者參與技能訓練,提高患者參與技能訓練的興趣,使技能訓練不再單調(diào)與刻板,提高了康復效果,患者的社會功能明顯提高。
因此,激勵模式能夠改善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與社會功能。
[1]于世江,胡夫東.激勵模式對復退軍人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26(5):360-362
[2]喬穎,何燕玲,趙靖平.個體和社會功能量表信效度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6):11-14
[3]Karaday G,Emiro ~lu B,Ueok A.Relationship of symptomatic with qualityoflifeand functionalityin patientswith schizophrenia[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11,52(6):701-707
[4]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Schizophrenia:Cor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M].Leicester(UK):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2009
[5]Premkumar P,Peters ER,F(xiàn)annon D,et a1.Coping styles predict responsiveness to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psychosis[J].Psychiatry Res,2011,187(3):354-362
[6]崔雪蓮,李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因素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40(1):23-25
[7]Rossi A,pacifieo R,Stratta P.Attitudes toward medication and the clinicalvariablesin schizophrenia: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Patient preference and Adherence,2009,3(10):305-309
[8]姚豐菊,呂路線,秦志華.個案管理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9):3529-3531
[9]黃平,張懿,張振.社區(qū)個案管理對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l,23(21):2680-2681
[10]董漢振,蒲金玉,孫夢月.綜合支持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康復效果的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4):308-310
[11]Kopelowiez A,Liberman RP.Integrating treatment with rehabilitation for persons with major mental illnesses[J].Psychiatr Serv,2003,54(11):1491-1498
[12]Choi KH,F(xiàn)iszdon JM,Bell MD.Beyond cognition: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motivation during a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J].J Nerv Ment Dis,2013,2(3):173-178
[13]楊大梅,李遵清.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陽性強化行為療法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1,26(3):3-5
[14]Delawalla Z.Stress reactivity,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responses in schizophrenia[D].Saint Louis,Missouri,US:Washington University,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