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友 李西安 白若男
1.山東唐口煤業(yè)有限公司 2.礦山災害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山東科技大學
在我國,頻繁發(fā)生的各類煤礦事故嚴重威脅著廣大礦工的生命安全。井下遇險人員良好的心理對脫險、救援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良的心理會增加遇險人員的心理負擔,降低救援效率和逃生幾率。因此災難時心理調節(jié)對逃生救援工作意義重大,有時決定著遇險人員的生死存亡。
目前對煤礦工人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從安全生產的角度分析煤礦員工的心理[1-2];煤礦事故發(fā)生后煤礦員工的心理及危機心理干預[3-4];煤礦員工不安全心理引發(fā)煤礦事故及應有的安全心理分析[5]。但是對煤礦事故發(fā)生時遇險人員自我心理分析和調節(jié)研究比較少,沒有完整的應急心理調節(jié)方案,有必要對煤礦事故時遇險人員的心理及應急心理調節(jié)進行研究。
煤礦事故發(fā)生時,由于井下環(huán)境的惡化,遇險人員會出現(xiàn)如下不良心理。
(1)緊張心理。緊張心理是煤礦事故發(fā)生時最容易出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緊張狀態(tài)持續(xù)得過久,或者緊張過度,就會嚴重影響礦工的思維,甚至也會影響礦工的逃生行為。
(2)恐懼心理。所謂恐懼心理就是人類對事物危險性所反映出的心理懼怕反應。煤礦事故發(fā)生時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致使一部分遇險人員心理膽怯,心神不安,驚慌失措,導致反射性行為而發(fā)生傷害事故??只判睦韲乐氐娜?,會給周圍其他員工身心造成較大影響,影響他們對自救的信心。
(3)無所謂心理。無所謂心理常表現(xiàn)為當煤礦事故發(fā)生時沒有足夠的警惕性,想當然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的。持這種心理的井下人員大都危險意識淡薄,當煤礦事故發(fā)生時并沒有做好緊急自救的準備,很有可能耽誤逃離時間。
(4)自私心理。這種心理與人的品德、責任感、修養(yǎng)、法制觀念有關。它是以自我為核心,只要我方便而不顧他人,不顧后果。這種心理會導致事故時秩序混亂,造成嚴重的損失。
(5)狂躁心理。煤礦事故發(fā)生時,井下環(huán)境往往會發(fā)生急劇的變化,溫度的驟升,壓力迅速升高,極端的情況會出現(xiàn)爆炸、火災事故。此時遇險人員的心理受井下環(huán)境的影響而惡化,容易出現(xiàn)狂躁心理。
此外,煤礦事故發(fā)生時的不良心理還有:僥幸心理、消極心理、從眾心理、抑郁心理等心理狀態(tài)。
(1)沉著冷靜、勇于面對的心理。發(fā)生煤礦事故時,必須減少感情因素的干擾,做出正確的決策。遇險人員要學會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突發(fā)事件前沉著冷靜,克服恐懼情緒,不能驚慌失措[6]。面對礦難時,首先需要冷靜和理智;其次應該對逃生有科學的認識和了解,不能過分恐懼,影響逃生。
(2)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遇險時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以及較高的心理穩(wěn)定性。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若能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就會使人增強信心,振奮斗志;如果從消極的角度看問題,就會使人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因此在面臨心理壓力時,可以改變思維方式,從積極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把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
(3)堅定靈活的意志。意志對遇險人員的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功能。所以遇險人員應該具備自覺、果斷、堅毅、自制、靈活等優(yōu)秀意志品質,要具有敏銳把握機遇的智慧和當機立斷、敢做敢為的勇氣。
(4)互助心理。事實證明,險境凝聚的合作對逃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互助心理通過雙方在心理上相互幫助從而實現(xiàn)雙方共同獲利。在關鍵時機,良好的互助心理往往會產生難以置信的力量,能使雙方擁有信心和能力來度過難關。互助心理在礦難時所產生的巨大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通過合作的方式逃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事故救援系統(tǒng)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遇險人員自己,煤礦事故發(fā)生時如果遇險人員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會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通過平時預防、事故時心理調節(jié)、事故后心理干預(如下圖)實現(xiàn)對遇險人員心理科學、完整的管理。
圖 遇險人員心理調節(jié)的三級管理
煤礦井下事故主要有瓦斯、頂板、水災、火災、運輸、機電、放炮、燃燒和爆炸等事故[8]。中國產煤量約占世界產煤總量的百分之三十,是世界上產煤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煤礦事故發(fā)生較多的國家,我國因煤礦事故而死亡的礦工占到了世界礦工死亡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1],但是國內礦工災難意識淡薄。因此需要把應急理念走向常態(tài)化,舉行應急疏散演練,提高礦工安全意識,使礦工具有應急逃生的技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災難教育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而培養(yǎng)礦工應對災難的技能已成為這項教育的重要一面。災難教育能促進礦工心理機能完善、實踐行為規(guī)范,使他們具備臨危不亂、自救互救的能力,因此,煤礦企業(yè)要使災難教育常態(tài)化、普及化、日?;J紫纫贫藴?,包括煤礦備災防災的各類硬件標準,啟動災害管理機制的標準等;其次要加強安全教育師資,第三要注重實練,通過開展災難教育,不僅讓礦工學習、掌握防災抗災的技能,更要讓礦工感受到生命被關懷的溫暖。
煤礦事故發(fā)生時,礦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將會受到極大地考驗,具備良好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會幫助礦工提高應變時的處理能力,積極的救援和自救,在災害發(fā)生后也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心態(tài)和狀態(tài),使得企業(yè)免遭更大的損失,個人家庭免遭更大的痛苦。
3.2.1 發(fā)現(xiàn)險情時應急心理調節(jié)
首先,提醒自己保持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要頭腦清醒、臨危不亂;同時要樹立安全撤出災區(qū)的堅定信心,并在各環(huán)節(jié)上做好充分準備,如:大致確定事故發(fā)生的類型和位置、隨身攜帶自救器、尋找安全避災路線、謹慎妥善地行動等。
3.2.2 妥善避災時的應急心理調節(jié)
如果在短時間內無法安全撤離災區(qū),遇險人員應在災區(qū)內進行自救和互救,妥善避難,努力維持和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等待救護人員的救援。當緊急救援系統(tǒng)中避災路線被破壞時,遇險人員須馬上找到達避難硐室的新的避災路線,安全到達避難場所。要提醒自己保持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立即回想災害預防演習時的情景,尋找具有醒目標志牌的安全出口,尋找代表避難硐室入口的明顯標志。在災害發(fā)生后能盡快地恢復正常心態(tài)和狀態(tài)。
3.2.3 避難硐室內人員的心理調節(jié)
遇險人員在避難硐室內等待救援的過程中,由于避難硐室內空間有限、硐室外面有巨大災難、受傷人員、等待救援過程相對漫長等特點,人員承受的心理壓力很大。避難硐室很容易造成等待救援人員的負面應急心理。因此,等待救援時應保持安靜,不急躁,全體人員要團結互助、堅定信心。
(1)在避難硐室內等待救援的過程中,由組長或者有經驗的工人作為領導者統(tǒng)一指揮。領導者安排人員按照規(guī)定開啟硐室裝置,統(tǒng)一分配硐室內設備,如食物、飲用水等;引導人員調整正確的姿勢,盡量俯臥于巷道底部,以保持精力、減少氧氣消耗,并避免吸入更多的有毒氣體,營造一種充滿信心、安定有序的氛圍。
引導崇拜技術是在心理治療方法中的信任療法和轉移療法的基礎上通過綜合發(fā)展使被救助者滿足災害心理快速救助的一種實用技術,能迅速降低硐室人員的心理壓力。樹立被救助者的崇拜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被救助者對避難硐室內領導者產生了崇拜心理,領導者就能非常容易的與被救助者實現(xiàn)心理溝通,清楚地知道被救助者需要哪些幫助,以及如何消除心理癥結,迅速修復其受傷的心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2)遇險人員之間要團結互助、堅定信心。領導者注意安撫出現(xiàn)心理疾病的人員,快速減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壓力。心理承受能力決定自救命運,心理暗示技術對增加生存幾率很重要。意志越是堅定,忍耐力越強。遇到緊急情況,很多人不知所措或盲目行動,造成時間和精力的無端消耗。遇險人員應及時進行自我心理暗示,保持冷靜的心態(tài),團結互助、堅定信念。
(3)對待受傷人員要特殊照顧。首先,充分利用避難硐室內的急救箱對傷員進行救助,控制傷情,其次,要注意疏導受傷人員的情緒。遇險人員普遍存在極度悲傷、自殺傾向以及不能接受災害打擊等應激心理問題,受傷人員更容易引起心理的波動。疏導技術是在救災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快速心理救助技術[9]。該技術的特點是利用生動、靈活、親切的語言,分析引起心理波動的根源、成因及特點,通過最佳的救助策略施使被救助者快速減輕或消除行為反應癥狀,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4)對不同特質的人進行不同的心理調節(jié)。由于年齡、體質、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硐室內應急心理調節(jié)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年齡相對較大、體質較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礦工需要特殊對待,因為這類礦工更容易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在危急時刻,對家人的責任,對生命的尊重,對未來的憧憬,對現(xiàn)實的坦然面對,都有助于這類礦工減少恐懼,增強信心,最終獲救。
(5)避難硐室內“硬件”建設。為了緩解緊張、焦躁等不良心理,對硐室內的環(huán)境進行設計,有助于遇險人員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堅定獲救的信念。
過強的光線照明給人炫目和疲勞的感覺而且浪費能源,較暗的光線會使眼的疲勞感增強,因此,照明要求具有適宜的照度和好的光線質量;墻體的顏色宜粉刷藍、紫、粉、綠等顏色,這些顏色具有鎮(zhèn)靜、放松情緒等作用[10];為緩解遇險人員由于長時間等待救援而引起的急躁情緒,可組織一些緩和的娛樂活動,比如:聽輕音樂,談心等活動。
事故后礦工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抑郁癥。其臨床癥狀有:痛苦的或害怕的經驗反復在腦中呈現(xiàn);反復夢見創(chuàng)傷事件的發(fā)生;常仿佛感受到此創(chuàng)傷經驗或事件再度經歷;當面對類似創(chuàng)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個人會持續(xù)地避開與創(chuàng)傷有關的刺激或活動;有消沉、沮喪的感覺;處于持續(xù)警覺、緊張或暴躁的狀況??梢圆捎靡韵碌募夹g方法進行心理干預:確定問題;保證求助者的安全(評估當前的情緒、認知、行為控制等危險發(fā)生情況);給予支持;提出可驗證、可變通的應對方式;制定計劃;得到承諾。
煤礦企業(yè)應該建立心理衛(wèi)生服務機構,按一定比例為礦工配備專職或兼職心理醫(yī)生或精神科醫(yī)生,幫助事故遇險礦工擺脫心理創(chuàng)傷,走出礦難陰影。
(1)對煤礦事故時遇險人員心理分析可知,緊張心理、恐懼心理、無所謂心理、自私心理、狂躁心理、僥幸心理、消極心理、從眾心理、抑郁心理等是遇險人員不良的心理。
(2)在對煤礦事故時遇險人員的不良心理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遇險人員應該具備的良好心理素質:沉著冷靜、勇于面對的心理,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堅定靈活的意志及互助的心理。
(3)提出遇險人員心理調節(jié)的三級管理:平時預防——把應急走向常態(tài)化,三級管理的核心——事故發(fā)生時遇險人員心理調節(jié)和事故后心理干預,使事故時遇險人員心理調節(jié)成為一套完整的心理調節(jié)方案。
[1]崔秀華.礦工身心健康分析及相關管理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2
[2]劉琦,孔琪,張麗艷.礦工心理與安全生產研究[J].煤礦安全,2010,36(3):107-110
[3]徐磊,田水承. 煤礦事故后礦工的危機心理分析及實施干預建議[J].煤礦安全,2009,40(5):118-120
[4]劉萍.災難心理服務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
[5]鄭穎.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D].唐山:河北理工大學,2008
[6]面對災難與危機 學會增強心理能力[N].海南日報,2008-05-25(7)
[7]王春華.智利礦難的心理救助[J].中外企業(yè)文化,2010,(11):16-17
[8]孫繼平.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2011,39(1):69-71
[9]龔瑞昆,王紹玉,顧建華,張世奇.災時應急心理救助技術與方法(5)——疏導技術[J].城市與減災,2004,(1):27-28
[10]謝慶森,王秉全,等.安全人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