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秋莎
書籍作為文字、文化的載體肩負著繼承人類先進文化和科技發(fā)展的歷史使命,又因其反映社會現(xiàn)實、滿足人類物質文化需要方面的重要意義,被稱為人類文明的偉大標志之一。中國古代書籍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過渡,在長期的演進中形成了古樸、簡潔、典雅、實用等形式,以及在文化要素上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之處得以繼承。裝幀設計作為圖書包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圖書消費、閱讀過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古代圖書裝幀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值得現(xiàn)代裝幀技術繼承和發(fā)展。因而,古代圖書的裝幀設計對當今書籍的推廣以及裝幀設計的發(fā)展影響是較為深遠的。
西周以來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字從甲骨步入簡策,使簡策脫離了‘檔案’的母胎,形成了我國最早的有著裝幀意義的書籍”。[1]西周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竹簡和帛,這兩種材質直到東晉才被紙張完全取代。在魏晉時期,古代書籍裝幀進入了卷軸裝的時代;南北朝、隋唐時期則演變?yōu)榻浾垩b;到了宋遼時期裝幀藝術主要體現(xiàn)為蝴蝶裝,這是我國古代裝幀技藝的高峰時期;時至明清,古代裝幀設計發(fā)展已臻完備,這個時期主要是包背裝、線裝圖書。而我國古代書籍裝幀的最后一個階段冊頁書籍從唐末五代出現(xiàn)以后,逐漸成為我國書籍裝幀的主流形式,是我國古代書籍中最有代表性的裝幀形式,也是我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的先聲。
圖1
卷軸裝形成于漢,主要使用于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卷軸書的基本形式由卷、軸、襟、帶四個部分組成(見圖1)。材料主要是帛,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用帛的同時還使用紙,不過仍以帛為主。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可見直到唐代,寫本書籍的最初形式基本沿襲帛書的卷軸裝。一般卷軸裝的卷首要粘接一張叫作“裱”的紙或絲織品,起保護作用。由于卷軸裝書籍材質輕柔薄軟,能夠比較隨意地卷起保存,同時也易于展開閱讀,比之前的用竹簡刻寫的書籍更加輕便靈活,這是其最大的優(yōu)勢所在。另外,卷軸裝圖書非常注重色彩方面設計,更加有精美外觀及柔滑材質,采用此種形式裝訂的圖書價格昂貴,普通人是買不起的。卷軸裝圖書的裝幀形式主要包括經折、前后折夾、書簽等幾個部分,在道家經典的書籍裝幀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卷軸裝圖書前后的折夾及書簽功能與現(xiàn)代圖書設計中的函套式非常類似,或許有些淵源。
宋遼時期的蝴蝶裝圖書屬于冊頁裝圖書的一種,而且是其早期形式之一。采用此種裝訂形式的圖書的一大特點就是,書頁四周留有很大空白空間,頁面中心作為版心,能夠避免老鼠咬嚙圖書邊緣而破壞圖書內容,有效保護了版心。蝴蝶裝圖書正如其名,書的兩頁張開之后,形狀類似蝴蝶張開的翅膀,每一頁面上印有一個版面,而且每版都是向心設計(見圖2)。為保護書籍不受損害,宋書以錦、硬紙絨布、績等材質裝裱書表面,甚至包括書籍部分,稱作書衣,這是宋書的顯著特點。元代的包背裝,其最大特點就是與蝴蝶裝相反,把印好的書葉正面對折,版心出沖外沖左,書面文字面向讀者。由于版心沖左,因而書葉向右側匯集成書脊,書籍部分被包裹在里面,因而稱之為包背裝(見圖3)。包背裝作為古典裝幀技法之一,歷經南宋元明清幾百年間,當時的官方書籍幾乎都是采用這種方式裝幀,其中最典型的是明朝的《永樂大典》。
圖2
圖3
線裝書,顧名思義采用“線裝”裝幀手法,用線裝訂書背,有的是在書脊上部分,線采取橫向走勢;有的在書脊上下各打一個空洞,然后用線穿過空洞,再用線連接上下兩端,在中間位置打結固定(見圖4)?!熬€裝”的裝訂方法和包背裝沒有多大區(qū)別,用線縫、鎖也不如粘連的牢固,因而線裝式圖書并非很流行,被蝴蝶裝逐漸取代。
圖4
古代書籍裝幀大體上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隨著裝幀技藝的不斷發(fā)展,裝幀要求的不斷增加,人們的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裝幀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或是留白不同,或是裝訂方法不同,或是裝訂流程不同等。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圖書紙張?zhí)斓亓舭?。這與古人的想法有關,古人認為書的天地留白是給讀者批注用的。古人認為一本書的真正完成是在讀者批注之后,也就是說書由作者與讀者的批注所共同協(xié)作完成。為書留有上下空白這一細節(jié),體現(xiàn)了古代書籍裝幀的藝術內涵與人文情懷,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講卻沒有被繼承下來。
我國古代圖書裝幀設計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是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更是當代圖書藝術設計的源泉。古代圖書裝幀設計的精髓包含了工藝形式與審美思想兩個方面。
工藝形式上,古代圖書裝幀藝術經歷了多種發(fā)展階段,體現(xiàn)出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所有新的裝幀形式的產生,無一不是當時的先進工藝的使用,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仍有很多形式流傳了下來。古代圖書大體上采用繁體印刷,豎版排列,這種形式到了明朝中期發(fā)展完備。萬歷年間,書籍印刷采用字體的應用,是基于當時印刷術的發(fā)達。后來石印技術和鉛印技術從西方引進來,中國書籍的版式和裝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文化運動之后,無論從理念還是技術上都實現(xiàn)了與新文化革命的同步效應,很多學者、書畫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對書籍裝幀設計工藝提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貢獻。先是文言文改成了白話文,繼而豎排版變成了橫排版,可是豎排版并沒有徹底消失,它仍然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形式后來被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繼承了下來。[2]
審美思想方面,值得一說的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古代有一種精神品格,古人稱之為“氣”。氣與韻、味、神、骨、道、理等概念范疇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要義,[3]氣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皻忭嵣鷦樱欠ㄓ霉P,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4]這是《畫品》中一段經典論述,側面體現(xiàn)了“氣”的重要性。反映到裝幀設計上,“氣”的體現(xiàn)就是能巧妙地運用設計原理讓書的視覺形態(tài)靈動起來,自然生動地體現(xiàn)出書籍本身的氣質,使靜態(tài)的讀物充滿生命力,以達到與讀者共舞的和諧境界。魯迅作為我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的開拓者,他在裝幀設計中體現(xiàn)了“氣”的核心理念。魯迅的作品《吶喊》等的裝幀設計均由他自己完成,他在設計時采用簡約構圖,色彩對比鮮明、強烈的方式,顯然是對追求“氣”之存在的一種嘗試(見圖5)。魯迅先生不僅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在書籍裝幀設計工藝方面也起到了先鋒作用。他的嘗試受到后人的歡迎,受他的影響,陶元慶、陳之佛、豐子愷等人在書籍裝幀設計方面對于“氣”的探索不斷走向深入,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受到西方文藝思想的影響,“氣”被解釋為“追求返璞歸真的書卷韻味和文化氣質”,總之,“氣”追求的回歸已經成為中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設計發(fā)展中的一個很大的趨勢。
圖5
二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積淀了很久才形成的一種精神財富,它融入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中。因而,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實際上是一種自然流露,可以是無意識的。可是,這樣的規(guī)律常常為一些聰明的設計者所把握住,設計者們利用民族對這種潛在的無意識的“順從”,從而達到使自己的設計更加受歡迎的目的,這種刻意的行為同樣也是對于民俗文化無意識的服從。我國古代裝幀藝術融合了古典民俗文化,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這種不自覺體現(xiàn)在書籍裝幀的審美理念上,什么是更容易接受的美感,什么是更容易感動人的畫面,也許沒人可以解釋清楚,然而我們卻不自覺地在遵守這個規(guī)律。例如,《詩篇》和《剪畫選勝》是民國時期某位名家的圖書作品,兩本書均融入了濃厚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前者的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山水、近處的樓臺閣宇,實際上這些事物并非是詩,也不是詩句,更不是詩人,而是能夠表達出詩的意境的意象,這樣的意象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非常典型的含義?;虮磉_悠遠的思念,或表達清幽的情懷,使人看了就會被不自覺地吸引到意境中去,如詩如畫?!都舢嬤x勝》的封面都是中國傳統(tǒng)器皿以及絲織品的圖案花紋,同樣是以承載文化內涵的重要物件為媒介,達到傳遞某種文化底蘊的目的(見圖6)。
圖6
2004年舉辦的“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活動中,中國圖書作品《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見圖7)獲得了金獎,《敦煌學研究叢書》(12 本)獲得了銅獎。[5]前者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線裝裝訂方式,書籍的外部有函套,并且采用了燙金、凹版印刷等十分先進的印刷工藝(見圖8)。后者的設計卻是體現(xiàn)得古典明快,更加注重書籍的文化內涵(見圖9)。獲獎并非是評定圖書裝幀設計水平高低的唯一標準,然而這兩本書的獲獎,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古代圖書裝幀設計對現(xiàn)代書籍設計的影響是深遠的。
圖7
圖8
圖9
書籍裝幀是一門藝術,它對圖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圖書裝幀設計是圖書成型的一個重要部分。其次,圖書裝幀設計對于圖書的接受度有著最為直觀的影響。在宋代書籍形制體現(xiàn)出標準規(guī)范性與靈活機動性的高度統(tǒng)一,書籍藝術體現(xiàn)了簡約實用的特色,對版面空間的利用達到了最大化的程度——設計與結構上以線性為主,沒有多余的裝飾。加之插圖的普遍使用,書籍表述意義更加豐富,視覺和閱讀效果也更為理想,書籍因此變得頗為生動、直觀、多彩。不同時代書籍裝幀設計的風格也隨著潮流不斷變化,無不體現(xiàn)了人們視覺要求的不斷提升??偟膩碚f,書籍裝幀也是書籍的造型藝術,是對于出版過程中關于書籍的形態(tài)、結構、印刷技術、裝訂工藝、材料運用等全部設計的總和。因而,圖書裝幀設計是糅合了很多因素從而達到了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圖書裝幀直接關系到圖書的外觀形象、整體品位,一本設計優(yōu)良的圖書包裝不僅可以讓人們通過比較直觀的方式了解到圖書的內容,還可以給人帶來感官的愉悅以及心靈上的美感,有助于提升讀者心中圖書的接受度和滿意度,更是提高了圖書的市場競爭力。在歐洲“技”“藝”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相互作用是書籍裝幀藝術一直十分強調的兩個方面。德國“最美的書”競賽的評審標準對于裝幀和技術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
古代圖書裝幀不僅對現(xiàn)代圖書裝幀影響很大,而且為現(xiàn)代圖書這一傳播形式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而持久的積淀?,F(xiàn)代圖書裝幀設計對于古代圖書裝幀來說既有繼承又有變革,現(xiàn)代圖書業(yè)正是把握住了市場的動向,吸取了古代圖書裝幀的精髓,從而達到較好的效果。
首先,古代圖書裝幀設計是現(xiàn)代圖書設計的藝術源泉。中國古代圖書設計具有不可忽視的藝術價值,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它對現(xiàn)代圖書裝幀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的,現(xiàn)代圖書之所能夠達到今天的發(fā)展水平,與繼承了古代圖書設計的成功之處有著必然聯(lián)系。對于古代圖書裝幀設計的借鑒,一是一些較為成功的設計元素的承襲和應用,從而達到較為簡練、質樸的效果,二是民俗文化,新中國剛成立之后,在《趕車傳》《中國民影》《李有才版畫》《四世同堂》《竹林七賢畫像》[6]等書籍的裝幀設計中,有的借用民間剪紙藝術,有的借用國畫藝術,有的借用中國書法藝術等,總之,都是通過一定民俗文化要素體現(xiàn)民族精神文化內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次,古代圖書裝幀設計對現(xiàn)代圖書裝幀設計的形式語言影響較大。以線裝書為例,古典書籍裝幀設計中線條、圖形等形式常常比較簡單隨意,風格平淡卻又意境深遠。線裝書籍形態(tài)的設計演變和發(fā)展體現(xiàn)了平面設計中視覺美的不斷蛻變和完善,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設計元素的繼承和發(fā)展。當代人們具有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認同感,將書的文化內涵與符號性的象征性含義相結合,會產生內容和形式上統(tǒng)一的效果。《中國女性主義》一書,便是對裝訂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7]所采用的色彩元素從某種程度上說暗示了民族的心理共鳴。現(xiàn)代圖書設計面對很多新的變化,比如圖書材質、印刷技術、受眾的心理、審美觀念等的變化,因而設計者還要通過理念上的設計達到創(chuàng)新,從古典文化中吸取有益精粹,升華設計內容。以書法為例,書法是一種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特點的文化內容,如果在現(xiàn)代設計中,通過某種形式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書法的境界,那么書法就遠遠超越了文字內涵在視覺上產生的審美共鳴。
時代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科學技術蓬勃發(fā)展的今天,新的技術手段、新的工藝以及新的設備設施,不斷催生新的閱讀方式,如何在這種強勢媒介的背景下傳達出設計取向借鑒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以及書籍功能與美感的完美結合,成為中國出版人、書籍設計師、印刷人等共同努力的方向。當前我國出版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了許多變化,從硬件到軟件、從手段到觀念都有了飛速的發(fā)展,繼承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面對越發(fā)激烈的競爭。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形式,打上了顯著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設計烙印,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美譽,成為“中國書”的象征。我們應該尋找具有傳統(tǒng)價值和歷史積淀的優(yōu)秀設計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在對古代圖書裝幀技藝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為當代圖書裝幀設計謀求更大的進步。
注釋:
[1]劉新祥.傳統(tǒng)書籍裝幀對現(xiàn)代裝幀設計的啟示[M].包裝工程,2007(8)
[2]李小軍.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現(xiàn)代的轉變——簡論20 世紀前期的書籍裝幀設計的特點[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8)
[3][4][6]趙迪.中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形態(tài)變異的審美取向研究[D]. 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5]姚靜萍.傳統(tǒng)書籍藝術對現(xiàn)代書籍裝幀的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1)
[7]漆小平.論傳統(tǒng)線裝藝術在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的體現(xiàn)方式[J].中國出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