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方安 劉曉玲
經歷過漫長的洪荒遠古時代,人類開始慢慢認識自己,在尋求生存的同時,也在日漸穩(wěn)定的生活狀態(tài)中開始脫離自然狀態(tài)而邁進社會群居生活。人類開始有固定的住所,開始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改造自然和戰(zhàn)勝自然,開始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構筑起自己的生存空間,開始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之處,并充分意識到群居的必然性,任何單獨的個體都不可能脫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于是探索人性、探索人類生存的最佳狀態(tài)便成為先哲們緊迫的任務。
把目光放大,把視野拓寬,把整個人類和社會作為探索對象,世界各地的先賢大師都為此作出了積極的思考與探討。人類本身與人類社會都是極其復雜的結構,需要從各個領域進行研究,而對于人的發(fā)現(xiàn)也就避不開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宏觀而本質的深入研究。這種探索與研究是直至今日我們依然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而我們的學習必須有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作為引導,我們的進步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以先哲的高度為起點。基于此,《世界大師原典文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資料和借鑒。這一系列叢書包含哲學、文化、政治、法律四個門類,第一批出版的著作分屬哲學和文化門類,哲學類著作包括《人性論》《道德情操論》《人類理解論》,文化類著作包括《時間機器》《大學的理念》《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培根論說文集》。第二批出版的著作均屬政治門類,包括《社會契約論》《政府論(下篇)》《論自由》《政治學》《論美國的民主》《杰斐遜選集》《聯(lián)邦黨人文集》。這些大師與著作的選擇具有內在邏輯的統(tǒng)一性,圍繞人的全面發(fā)現(xiàn)與展開這一主題。
《世界大師原典文庫》首先從哲學角度切入,從形而上的視角關注人的發(fā)展,溯源到人性的本質,探討知識的形成與等級,深入到人的道德、理智與情感,從哲學層面揭示人類的本性,構筑起人類社會的深層構架,讓人們更了解什么是人。作者們對真理的執(zhí)著,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也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
人類從原始野蠻走向文明,成為萬物之靈,組成了人類社會的龐大系統(tǒng),人類是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維持和發(fā)展著這樣的系統(tǒng)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對人的認識。中世紀神學世界觀把人類的起源與人類的生存和本性歸于神,用神學的系統(tǒng)覆蓋了人性的本真與社會的實質。人文主義精神的萌芽和興起,是一直與這一系統(tǒng)相并行的闡釋。這一系統(tǒng)把人當作主體,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將人從神學系統(tǒng)中解放出來,重建了人本主義思想。就像大衛(wèi)·休謨在《人性論》中所說,一切科學或多或少都與人性有著某種關系;不管看起來與人性相隔多遠,每門科學都會通過這種或那種途徑返回人性之中。即使是數(shù)學、自然哲學、自然宗教,都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人的科學;因為這些科學存在于人的認識范圍之內,并且為其能力和感受所判斷。這是一個準確而必然的論述,人所研究的任何科學都必然地與人相聯(lián)系,都受到人類認識水平與思維解放度的影響,因此,在知識的探索中,對人性的理解是必然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只有掌握了人性,我們在其他領域才有希望更容易地獲得勝利,所以,關于人的科學是其他科學的唯一堅實的基礎。
第二,人類的社會大背景。人類脫離自然狀態(tài)進入到社會系統(tǒng),賦予社會一定的權力來保護個人財產與安全,人們也就必然會受一定社會原則的約束,因此要探討人性的全面性與本質性,就不能考慮到社會這一大背景。亞當·斯密不止在經濟學領域詮釋了利己法則,而且更深一步地從人類本源上探討了哲學社會學領域中人的本性,這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經典著作《道德情操論》中:
一個人的性格,顯然存在某些天性,無論他被認為私心有多重,這些天性也會激勵他去關注別人的命運,而且還將別人的快樂變成自己的必需品。他因目睹別人快樂而快樂,不過除此之外,不啻一無所求,然而他依舊樂此不疲。同情憐憫就是這種天性。
這一立場的闡釋是從人類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而言出發(fā)所得出的結論,要想探索人的本性,就必須把人放在他所生存的大環(huán)境中,因為人不是單獨的個體,他是社會的組成分子。而休謨在論述人性的時候之所以把道德分為人為的德和自然的德,也是從這一大背景出發(fā)加以論述的。自然的德主要針對個人而言,是以私人的福利和愉快為標準的,但是每個人又都必須為整個社會的“公共的利益”而服務,所謂“人為的德”就是這種被人為設計出來而體現(xiàn)了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感。
正是在這樣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哲學立場的關照下,政治學層面的論述也必然從人的立場來討論整個社會結構的建構。封建集權制以及奴隸制,以神學權威和特權專制剝奪了人們的自由平等權利,隨著封建制的瓦解、貴族特權階層的消失以及民族國家的崛起,身份平等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人的價值被空前提升,自由與平等就不僅是個人的要求,更是整個社會形態(tài)建立的思想和價值觀基礎。因此,以人為中心來構建社會結構和政治系統(tǒng)就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首先是關于人類社會結構的形成原因,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認為,人為了免于匱乏、為了過上富足的生活,就必然地結成家庭,家庭再結合成聚集的村落,然后再由村落聚為城邦;這一點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描述的原始狀態(tài)及其必然瓦解之后,人們?yōu)榱俗晕冶4娑阅撤N形態(tài)聯(lián)合起來的社會約定有相似之處。二者都否定了神權和強權而形成的統(tǒng)治的合理性,而從人性本身探討社會之所以形成的過程與原因。
為了闡明人的全面發(fā)展,叢書從各個角度選取了世界大師的經典論述,從源頭上探討了人類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各項權利,為確定人的價值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證據(jù)。
“人權”是用以對抗神權的一個有力概念,在與神權進行對抗的過程中,先哲們頂住各方面的壓力,把人放在議論的重點,得出“天賦人權”的結論,論述了人生來就是平等的觀點。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一切社會權利和權力均根源和服務于天賦人權,人們參加和建立政府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享受和保護人權這就在高于政府的層次論述了人權的至高無上性。杰裴遜在起草的《獨立宣言》中強調,“為了鞏固這些權利,在人民中建立了政府,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無論什么時候,一個政府破壞了這些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這個政府或把它廢除,并建立新的政府?!比藱嗍且磺姓撌龅闹行呐c起點,也是社會或者政府之所以形成的目的所在。亞里士多德從城邦的建成和目的出發(fā),說明城邦的生活滿足了人的自然本性這一目的,城邦應該是平等自由的人之間的依法統(tǒng)治,而不同于主人統(tǒng)治奴隸那樣的專制統(tǒng)治;托克維爾所著《論美國的民主》也是從人類的生存本身出發(fā)來分析,他所要表達的是封建特權的不平等制度的消失、人人平等的實現(xiàn)是一個不可違逆的社會趨勢,而平等民主的社會則更符合人類的本性,至于平等社會所帶來的正負影響,也是以人的立場為出發(fā)點;1787年制憲會議的召開,新憲法的制定以及聯(lián)邦黨人為擁護新憲法所集結的《聯(lián)邦黨人文集》中的各篇論文,無不是從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的發(fā)展、更好地保證人們的自由和財產出發(fā)的。
人生來就是平等而自由的,這是秉持以人為本的世界大師們展開各領域論述的一個基本觀點。承認天賦人權,也就相應地主張了人人平等。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駁斥了“天賦觀念”,反對所謂天生擁有才智或智慧的唯心主義理論,從而確立了“白板論”,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白板”,這是從哲學角度、從人類認識的起源來分析人類智慧的平等性,這就具有了本源性和基礎性。
在社會領域這一觀點得到了更加現(xiàn)實和細致的分析。洛克在《論政治社會的起源》中提到,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沒有本人同意,不能剝奪任何人的這些權利,也不能使任何人受制于另一個人的政治權力。關于自由,密爾在《論自由》中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生活應當有多種不同的實驗;對于各式各樣的性格只要對他人沒有損害應當給以自由發(fā)展的余地?!辈恢谷绱?,他還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反對社會根據(jù)共享的或主導群體的道德或習俗干預個人自由。作者追溯到社會的形成,所注重的始終都是人的權利,以及人的自由與平等,這是反駁封建制與奴隸制的政治結構、構建理想社會的思想基礎。不論是提倡何種形態(tài)的社會結構,他們的出發(fā)點首先都是人,是為了維護人文主義的堅定立場。
在人類所形成的社會群體中,社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如何才能保證人本主義思想的實踐,并保護人們平等自由的權利不被壓制,保證人們的財產安全,是思想深厚的先哲們始終思考的問題。他們探討了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轉向政治聯(lián)合體的必然性,“要找出一種聯(lián)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保衛(wèi)和維護每個聯(lián)合者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財產”,而人們主動把自然狀態(tài)中所享有的平等、自由和執(zhí)行權利的一部分讓渡給政府,僅僅出于為了更好地保護自身及自己的自由和財產的動機。因此,政府的目的是為人民謀福利。這是與人權思想相對應的觀點,正因為政府是由人民的意志所形成的,是以人為主體的,所以政府國家的主權也必然是屬于人民的。而當政府篡奪了人民的主權,破壞了社會契約,損害了人民的權益,人民就有權用暴力推翻它。
而在這樣依靠社會契約而形成的政府中,行走得深遠的大師們便為人民的主權的實現(xiàn)提出了一種可行的方法,即民主。這是在駁斥了封建貴族特權制而平等成為必然趨勢的大背景下所必然要做出的選擇,在人人平等的觀念指導下,人類群體放棄了階級和家世的傳統(tǒng),各階級和階層逐漸融合。每個人對于這個用契約形成的社會就都具有管理權,政府的公共意志就必須是考慮到全體人民的意愿,而不再是專制的霸權統(tǒng)治。
《世界大師原典文庫》內涵著統(tǒng)一而多樣化的人的體系。
《世界大師原典文庫》所精選的都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大師們對人類社會作出的精辟分析和闡釋,所選書目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是在統(tǒng)一性下的多樣性。
該文庫所選各書無論涉及哪一學科,無論作者是哪一位大師,他們所遵循的原則永遠是人本主義,是以人為中心的前提下對整個社會、哲學、政治學等領域進行的分析與考量。哲學中對人類本性的探討,在利己之心之外的同情心,對于建立和維系一個公民生活幸福的社會更為重要;在社會政治體系中,對人民主權的重視決定了政府或者社會的存在都是為了保護個人的財產與安全,是以為人民謀福利為目的的;而在文化領域,無論是有關大學的教育還是對真理或道德的論述,以及對人類文明未來發(fā)展的預測,無不是站在人的角度來考量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這套叢書構建了一個完整而全面的關于人的論述系統(tǒng),為相應專業(yè)領域的學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關照性。它不講求外表的燦爛,不看重浮華的追捧,它所注目的是學者與研究者的真正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套叢書的內容是用英文原文,外加專家的中文導讀,省去了中間因翻譯而可能產生的誤解與多樣化理解,為專業(yè)學者提供了更為權威的知識來源,同時也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資料,是不可多得的專業(yè)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