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靜 鄧玲 鄧飛芬
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是眼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發(fā)于6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也是中老年患者最為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中青光眼患者因長期使用縮瞳劑可引發(fā)白內障,而白內障進展期或成熟期也可導致青光眼的發(fā)生,兩種疾病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相互促進[1-3]。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發(fā)病率隨患者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升高,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引發(fā)多種嚴重的眼部疾病或眼球破裂[4]。本研究對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采取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眼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共100例(142眼),其中男55例(74眼),女45例(68眼),患者年齡均在46~80歲,均為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包括急性閉角型青光眼62眼和慢性閉角型青光眼80眼),患者術前視力均在0.1~0.5(0.28±0.08),術前眼壓為22~58(36.67±3.86)mm Hg。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71眼),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前視力、眼壓及患者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符合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和白內障診斷標準,且依據LOCSⅡ白內障診斷標準進行分級[5-6],患者視力均在0.1~0.5。排除:青光眼濾過手術史和其他眼部手術史患者;高度近視、弱視、角膜病變、眼部外傷或其他眼底病變患者;影響患者預后的嚴重全身系統(tǒng)性疾??;手術禁忌證患者等。
1.3 治療方法 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包括視力、眼壓、眼底、房角等局部及全身檢查),使用藥物控制患者眼壓在正常范圍,觀察組患者采取白內障超聲乳化+ 人工晶體植入(IOL)術治療,對照組行小梁切除術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碘必舒滴眼液(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并針對術后并發(fā)癥給予相應處理。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眼壓、視力、角膜散光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角膜水腫、前房積血、瞳孔夾持及房角粘連等)的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眼壓及散光情況比較 術后隨訪6個月,兩組患者術后眼壓及角膜散光較手術前明顯好轉,觀察組患者眼壓較術前明顯降低(P<0.05);對照組視力較術前下降;觀察組術后眼壓、視力及散光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患者手術后主要并發(fā)癥為角膜水腫、前房積血、瞳孔夾持及房角粘連,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0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3.8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眼壓及散光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眼壓及散光情況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眼數(shù)(眼) 時間 視力 眼壓(mm Hg) 散光對照組(n=50) 71 治療前 0.30±0.10 36.23±3.73 1.03±0.22治療后 0.17±0.11* 19.86±3.19* 1.45±0.47*觀察組(n=50) 71 治療前 0.27±0.07 36.92±3.38 1.10±0.29治療后 0.68±0.09*△ 13.04±3.44*△ 6.45±0.5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白內障與青光眼均是中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性眼部疾病,其中晶狀體代謝紊亂致使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fā)生渾濁引發(fā)白內障,而晶狀體厚度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與眼前段的結構異常是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主要致病因素[7-8]。白內障膨脹期易誘發(fā)青光眼,而青光眼患者的藥物和手術治療也是白內障加重的主要因素,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控制患者眼壓,提高其視力[9]。因此,正確、妥善的處理是臨床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關鍵,臨床治療應采取合適的手術方式。
小梁切除術易出現(xiàn)前房不能形成,并且術后的炎性及眼壓的變化,會改變房水成分和眼內代謝,加快白內障的發(fā)展使術后視力下降。近年來,隨著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IOL)術的迅速發(fā)展及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其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晶狀體的摘除,可徹底解除瞳孔阻滯,解除了前后房壓力差對虹膜向前推動的作用。虹膜不再向前膨隆,變得平坦,使周邊前房加深、房角開放,并使虹膜根部遠離小梁網,避免長期接觸而形成粘連??捎行Ы獬喙庋郯l(fā)病機制中的晶體因素,控制患者眼壓[10-12],提高視力。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其中白內障超聲乳化+IOL術可明顯控制患者眼壓,提高其視力,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江一峰,祝延紅,汪曦,等.臨床路徑在白內障手術治療中的應用與評價[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11,38(6):505.
[2]吳珂,史大鵬,軒昂,等.原發(fā)性青光眼視神經擴散張量成像與視網膜視神經纖維層厚度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3):166.
[3]趙青,姚寶群,顏華.原發(fā)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內皮祖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實用眼科雜志,2012,30(4):358-359.
[4]林瓊娥,岑文煥,陳潤蓉,等.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加人工晶體植人手術的護理配合[J].山東醫(yī)藥,2011,51(45):9.
[5]王麗華,余儉.青光眼視網膜血管萎縮的眼底血管造影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11):1907.
[6]何小杰,馬瑞倩,葉潤才,等.高齡白內障患者兩種小切口手術的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1,32(18):2439.
[7]王文華 ,高桂平,李漢林,等.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發(fā)生淺前房的原因與處理[J].廣東醫(yī)學,2012,33(11):1641.
[8]孟楊,陳經偉,湯誠,等.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46):98.
[9]謝愛宏,譚輝,吳玉珍,等.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伴白內障患者瞳孔擴大的手術治療[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1):3940.
[10]彭秀軍,王桂琴,李娜.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并白內障[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5):923.
[11]張瑛,張林軍.白內障乳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治療閉角型青光眼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7):68-69.
[12]素敏.小梁切除聯(lián)合超聲乳化治療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8):53-54.